APP下载

国审棉新石K18 膜下滴灌丰产栽培技术*

2019-02-22于泽华杨永林许鸿越秦江鸿陈爱民

新疆农垦科技 2019年8期
关键词:脱叶棉铃虫黄萎病

于泽华 ,杨永林 ,李 豪 ,许鸿越 ,秦江鸿 ,陈爱民 ,闻 甜

(1.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0;2.九圣禾种业股份有限公司)

新石K18 是石河子农业科学研究院棉花研究所选育的早熟陆地棉新品种,2016年3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该品种早熟、丰产稳产性好、纤维品质优良、适合北疆早熟棉区种植, 根据该品种的特征特性, 结合小区试验和2017—2018年在北疆早熟棉区的试验示范结果,对新石K18适于机采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进行总结,以利于良种良法配套推广。

1 主要技术指标

1.1 株行距配置

采用宽膜(2.05 m膜宽)机采棉配置,2膜12行,株行距配置(66.0 cm+10.0 cm)×9.4 cm,1膜3管。

1.2 产量结构

保苗密度24万~27万株/hm2,收获密度21.0万~ 22.5 万株/hm2,单株成铃 6 ~ 7 个,铃重 > 5.0 g,衣分 40% ~ 42%,皮棉产量 2 400 ~ 2 700 kg/hm2[1]。

1.3 生育进程

一般于4 月20 结束播种,4 月底苗全苗齐,5月底现蕾,6 月底见花,7 月 5 日结束打顶,8 月 25日停水,8月底吐絮。

2 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2.1 播前准备

2.1.1 土地选择

选择土壤肥力中等偏上,枯、黄萎病发生轻,含盐量低于0.3%,土地平整、面积较大、便于机械行走的棉田。

2.1.2 全层施肥

一般于犁地前施底肥尿素150 kg/hm2、三料磷180 kg/hm2,耕翻深度 28 ~ 30 cm ,要求翻耕均匀、不拉钩、不漏犁,残茬覆盖严密,严格整地标准,入冬前成待播状态。

2.1.3 播前整地

播前结合整地进行化学除草,一般可用48%氟乐灵1 500 ~1 800 g/hm2或33%二甲戊灵2 550~2 700 g/hm2进行土壤封闭,氟乐灵应在傍晚后使用,以防光解,封闭后及时耙地,耙深4 ~5 cm,做到上松下实。

2.1.4 种子准备

纯度达97%以上的棉种抛光后需经风选、比重选、色选和磁力选,发芽率在93%以上,用种衣剂福多甲按种药比50 ∶1拌种包衣,处理后晾晒3 ~5 d使用。

2.2 播种

2.2.1 播种时间

适期早播,当膜下5 cm地温连续3 d 稳定通过12 ℃时即可播种,正常年份在4月初进行试播,4月10日大量播种,4月20日前结束播种。

2.2.2 播种质量

播种量 27 ~ 30 kg/hm2,1 穴 1 粒, 播深 1.5 cm,种行膜面覆土厚度1.0 ~1.5 cm。要求播行端直,膜面平展,压膜严实,覆土适宜,错位率不超过3%,空穴率不超过2%。

2.3 播后管理

2.3.1 及时补种

播后对断垄地段和地头地边及时进行补种。

2.3.2 滴水出苗

及时布管滴水,4月25日前结束滴水出苗工作。

2.3.3 破除板结

播后遇下雨时应及时人工破除板结以利于棉苗出土。

2.3.4 适时中耕

苗期若遇较大降雨,雨后务必中耕1 ~2 次,以增加土壤通透性,提高低温,耕深12 ~14 cm,耕宽≥ 22 cm,达到“宽、深、松、碎、平、严”标准。

2.4 化学调控

化调时间和用量要因时因地因长势灵活掌握,坚持“早、轻、勤”的原则。通常化调4次,棉苗出齐显行后进行第1次化调,缩节胺用量30 g/hm2;2片真叶时进行第2次化调,缩节胺用量30 ~45 g/hm2,新石K18苗期长势较强,在化调剂量上要用足,否则易形成高脚苗进而影响后期栽培管理。 6 ~7叶期(头水前)进行第3 次化调,缩节胺用量45 ~60 g/hm2;打顶结束后3 ~5 d,当顶部果枝伸展到3 ~5 cm时,用缩节胺90 ~120 g/hm2进行第4次化调。

2.5 水肥运筹

2.5.1 生育期滴水和施肥指标

棉花全生育期滴水8 ~10次,总滴水量3 450 ~4 200 m3/hm2。按照 6 000 ~ 6 750 kg/hm2籽棉目标产量确定标肥总量为2 700 ~2 850 kg/hm2,在全层施肥的基础上,根据棉花生长发育各阶段需肥规律和长势长相,采用随水滴施法追肥,一般全生育期共滴肥7~8次,滴施尿素600 kg/hm2,磷酸二氢钾225 kg/hm2,其中,初花期和盛花期滴肥量应适量加大,每次滴肥量不少于105 kg/hm2,其余各次滴肥量应根据棉花长势适度调减[2]。

2.5.2 具体滴水及施肥量

根据天气情况、土壤墒情和棉花长势确定合理的滴水时间,一般于6月上旬滴头水,沙性土壤、出现旱象、棉苗较弱的棉田可适当提前,反之则适当推迟。

6月滴水2 ~3次,第一次滴水量450 m3/hm2,第二、三次滴水量300 ~375 m3/hm2,6月施磷酸二氢钾45 kg/hm2,尿素 105 kg/hm2。

7月滴水3 ~ 4次,每次滴水量375~450m3/hm2,7月是最大需水期,需加大滴水量,缩短滴水间隔期。7月施磷酸二氢钾180 kg/hm2,尿素450 kg/hm2。

8月滴水2 ~3次,每次滴水量300 m3/hm2,共滴施尿素75 ~90 kg/hm2,8月20日停肥,8月25日停水。

2.6 及时打顶

坚持“枝到不等时,时到不等枝”的原则,一般于6月25日开始打顶,7月1日前结束,摘除顶部一叶一心,同时将打掉的心叶带到田外集中销毁。打顶后单株平均留果枝7 ~8 台,结合水肥及化学调控将棉株高控制在75 cm左右。

2.7 病虫害综合防治

新石K18 主要病害是黄萎病,宜在无黄萎病或黄萎病轻的地块种植;主要虫害是棉蓟马、棉蚜、棉叶螨和棉铃虫,防治应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最大限度地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2.7.1 及早防治棉蓟马

在种子使用杀虫剂包衣的基础上,棉花出苗显行后,结合化调使用烟碱类(吡虫啉、啶虫脒等)化学农药防治棉蓟马,使棉蓟马多头为害率在3%以下。

2.7.2 狠抓棉蚜防治

以益控害为中心,狠抓蚜源和点片期防治,科学用药防治棉蚜。

2.7.3 加强棉铃虫防治

秋耕冬灌、铲埂除蛹压低越冬棉铃虫虫口密度,采取频振式杀虫灯、性诱剂、杨枝把、苘麻诱集带等方法诱杀,适时药剂挑治,减轻棉铃虫危害。

2.7.4 强化棉叶螨防治

以农业防治为主,以虫源防治和苗期防治为重点,保护利用天敌,控制棉叶螨的危害。

2.8 化学脱叶催熟

通常在棉花田间吐絮率达到35%~40%且顶部棉铃铃期达到40 ~45 d时喷施脱叶催熟剂,以减轻乙烯利对顶部棉铃铃重的影响。正常年份9月5日开始喷施脱叶催熟剂,日平均气温在18 ℃以上,脱叶催熟剂用量为瑞脱龙450 ~525 g/hm2搭配乙烯利1 050 ~ 1 500 g/hm2,或脱吐隆 180 ~ 225 g 搭配乙烯利 1 050 ~ 1 500 g,9 月 12 日前结束喷施脱叶催熟剂,喷后要求连续3 ~5 d晴好天气。

2.9 机械采收

棉花田间脱叶率90%以上,棉桃的吐絮率95%以上,籽棉含水率低于12%时即可实施机械采收。合理制定行走路线,以减少撞落损失,采棉机行驶速度控制在4 ~5 km/h[3],以提高采净率。机采采净率在95%以上,总损失率力争控制在5%以下,其中挂枝棉、 遗留棉和撞落棉损失分别在0.8%、1.6%和2.6%以下。

猜你喜欢

脱叶棉铃虫黄萎病
全球首个作物黄萎病菌资源和基因组数据库正式上线
剪切击打混合式艾草脱叶机构的设计
高抗黑穗病甘蔗新品种‘中糖2号’的选育
芦笋田棉铃虫药剂筛选试验探究
南疆植棉区机采棉中后期管理及机采应注意的问题
机采棉如何通过栽培、脱叶、采收提升品质
中科院微生物所棉花黄萎病防治研究获突破性进展
不同诱芯、诱捕器诱集棉铃虫效果试验
天麻抗真菌蛋白基因或可防治棉花黄萎病
我们与棉铃虫的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