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草不如种花:陶真和她的“真麻麻陪伴群”
2019-02-21李津
李津
陶真,以妈妈的名义,让陪伴变得有形有声
在河南,很多人认识陶真都是从广播里那个温柔又知性的声音开始的。作为河南电台的知名主持人,近30年的播音主持生涯,让她在听众中很有影响力。
这些年,陶真陆续拥有了许多社会身份,比如河南省妇联兼职副主席、全国网络正能量榜样、作家、摄影家、幸福志工……而在所有这些称呼当中,她最喜欢的就是“真麻麻”。
顺着那束光望过去,是我的考号:2136
采访陶真之前,记者设想过无数种可能,然而还是没想到,她的开场白会是这样。
“我小时候啊,是个结巴,双侧鼓膜穿孔。现在我听到的声音也和你们不一样。”陶真充满磁性的声音和她的话形成巨大的反差,让记者猝不及防。
陶真是中国“金话筒”主持人,河南语言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妇女十二大执委,全国三八红旗手,美国先锋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每个光环都闪闪亮,无论开启哪一个,都是异彩纷呈的世界。可她没有选择其中任何一个,而是聊起了童年,自然而真诚。
“我两个月大的时候,大姐因为好奇,喜欢用钩针给我掏耳朵……”后来,父母发现陶真的听力出了问题,检查结果是:双侧鼓膜穿孔,伴有严重的中耳炎。从记事起,陶真就没听清过声音。
为了纠正发音,妈妈每天不厌其烦地教她,但陶真还是说不清话。拼音“jqx”她读成“滴梯机”,小伙伴嘲笑她,老师也不太喜欢她。“有一年中秋,同学们都早早放学了,我的数学题却改了3遍还是不对。老师用粉笔在我脸上画了3个叉子,说:‘错错错!你以后就叫三错吧!”陶真很受打击,她不仅放弃了数学,性格也越发刚硬。她把自己打扮成假小子,和男生一起踢球。她需要给自己造一袭铠甲,包裹脆弱的内心。
陶真的童年有些寂寞,但好在有收音机作伴。她爱听广播,趴在床上,如痴如醉地瞅着收音机,总觉得里面有个人。妈妈说:“你这么喜欢听故事,自己也讲吧。”陶真很开心,摆出一圈娃娃,讲给它们听。为了让声音带有回声的效果,她经常打开柜门,把头伸到柜子里说话。
磕磕绊绊中,陶真读到了电大。有一天,学生会主席找到她,说:“同学,你踢球这么猛,加入学生会吧!”那时,校团委文艺部缺人手,学长徐明就拉陶真一起配音。两个人都喜欢《简爱》,她配简,他配罗切斯特,反响很不错。
毕业前夕,河南电台招聘业余广播剧团演员,徐明想报考,陶真跟着踢球的一大帮男生陪他去考试。工作人员对她说:“怎么也是等着,不然你也一起考吧。”没想到,这一考就考上了。开榜那天,陶真在广播里听到自己的名字,根本不相信,辗转反侧。最后,爸爸起床穿好衣服,骑着自行车带她去了电台。昏黑的夜晚,看不清榜上的字,爸爸举起手电,一束光照在那儿,陶真看到了,是自己的考号—2136。“我一直记着这几个数字,它们在明亮的光束下温暖着我,也照亮了我的人生。”
进入电台后,陶真给台里的负责人杨万青老师写了封长信,说起自己耳朵的问题,问他有没有发现自己是个结巴。第二天,杨老师找到陶真,对她说:“小姑娘,我没发现你结巴啊,你的声音很有特色。努力学吧!”这一句肯定给陶真带来了巨大的力量。
其实,从初中开始,陶真的发音就没问题了,只是在她心里,自己依然是个结巴。这次成功,让她彻底摆脱了阴影。内心的充盈自信让她在工作中如鱼得水,从最开始主持少儿节目《小铃铛》,到后来创办和主持河南广播史上第一档女性节目《月亮船》,陶真一步一个脚印,成绩斐然。她深爱播音事业,把节目当成自己的孩子去培养、塑造。她主持的少儿节目每年都是优秀节目一等奖,2012年,她主持的节目获得了河南省播音主持一等奖。
与其拔草不如种花
2014年,工作出色的陶真从郑州台调到了河南台私家车999广播。“不再做女性节目了,但仍有许多听众找到我,请我帮着解决问题。”在外人眼中,陶真无所不能,但其实,她心中也有不少块垒。她坦言,自己曾经是个焦虑的妈妈,儿子的一點点问题都让她手忙脚乱。为了缓解压力,她学习哲学、心理学,并取得了美国先锋理工学院应用心理学的硕士学位。
2015年的一天,陶真和两个闺蜜聚会,几个人的孩子都是五六岁,很自然就聊到了小学的择校问题,越讨论越拿不定主意。最后,她们商量,“不如多叫一些人来探讨。”她们各自在朋友圈发了通告,欢迎有同样困惑的妈妈们进群讨论。结果,不到半小时,群里500个人很快就满了。
大家各抒己见,还有很多妈妈咨询家庭和育儿问题。几天后,见群里的热度不减,陶真宣布:“这个群不散了。我的资源比较多,把认识的老师、专家都拉进来,有问题大家一起探讨!”从此后,陶真更忙了,下雨天去幼儿园接儿子,一手撑着伞,一手拉着孩子,还要戴着耳机帮大家解决问题。今天这个问孩子不吃饭怎么办,明天那个问孩子不写作业咋整,后天又有人咨询和老公吵架被孩子听到了会不会留下阴影……
陶真感受到,现在的妈妈们,包括自己,大都外表佛系,内心焦虑。她打算周末去采摘,放松一下。见果园里的杂草多,陶真就帮着拔,但上周刚拔完,下周又长了很多。一位大爷对她说:“闺女,一看你就没干过农活儿,草是拔不完的!”陶真愣住了,她突然想起了群里的妈妈们,她们的问题不就像这田间的杂草吗?草永远也拔不完,与其把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不如用正向的思维方式引领大家多维思考,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回去后,她把群名改成“真麻麻陪伴群”,倡导大家多陪伴孩子。“孩子的很多问题,都源于父母陪伴的缺失”,陶真想从“陪伴”入手。她设计了课程,给大家讲解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陪伴:不是简单地带孩子逛个商场,不是一边玩儿游戏一边盯着写作业,也不是一边刷淘宝一边和孩子聊天,而要全心全意认真听孩子说话,和他们有目光的交流……陶真的讲解让热闹的群沉默了,大家发现,一直以为自己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其实连最基本的陪伴都没做到。陶真接着倡导:每天高质量陪伴孩子15分钟。在睡前写下心得,分享到群里。
此后,这个群从之前的“问题群”变成了“行动群”“学习群”“成长群”。妈妈们从以前抱怨孩子的问题,转变成发现自己的不足。每当夜深人静,一篇篇真情实感的分享,就像是一簇簇小火苗,温暖着大家,也温暖着陶真的心。
后来,大家给群起了口号“真陪伴,正成长”,意为用真心陪伴孩子,父母在成长,孩子在成长,群在成长,正能量也在成长。不多时,“真麻麻陪伴群”就从一个扩展到了30个,影响近20万人。这让陶真明白自己是有使命的,“我是一个知识女性,更是一个社会工作者,要把正能量传递出去,把事儿做实、做好。”
为了让更多妈妈受益,陶真组织了33人的“真管家”幸福志工团队,开展微课堂,内容涉及儿童心理、阅读习惯、语言表达、家庭幸福及为父母传授经验、解答问题等,网上听众累计超过50万。
为了保证活动的公益性,从建群之初,群里就拒绝广告和商业链接。陶真先后通过线上群体组织慰问白血病患者、拍摄关爱“城市留守儿童”微电影、组织参与两岸绘本阅读推广论坛等近百场亲子公益活动。
后来,“真麻麻幸福讲师”参与到河南省妇联的暖心公益活动中,将线上的课程搬到线下,把幸福课讲到了全省18个地市。“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在陶真的带动下,妈妈们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真正让“陪伴”变得有声有形。
爱出者爱返,助人者人助
在群里,大家都叫陶真“真麻麻”,但陶真从来不认为自己是群主,“‘大家比‘专家厉害啊!群是大家的,每个人都在成长,包括我自己。”陶真坦言自己的儿子刚上小学时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很一般,“那时我很焦虑,后来和这么多伙伴在一起,劝解别人的同时,也慢慢释放着自己的压力。”
通过用心陪伴,她和儿子的交流越来越多。有一天,儿子对她说:“妈妈,你这么优秀,我压力很大。”陶真恍然大悟,为了做好孩子的榜样,自己一直保持屹立不倒,形象是光辉了,可有什么比一个真实的妈妈更可爱呢?陶真笑着对儿子说:“你说我优秀个啥?小时候耳背、结巴、路痴、数字盲,别人都叫我傻子!”儿子听了噗嗤笑了,陶真趁机给他讲了很多小时候的糗事,一边讲一边在心里嘀咕:“是啊,我这样的人都能顺利长大,儿子这么优秀,我有什么愁的?”
从此后,陶真经常向儿子袒露自己的内心,“今天妈妈很累,想休息一下。”“妈妈遇到难事了,特别着急。”慢慢地,儿子放松下来,各方面都有提高。他的一篇作文《我和我的妈妈》获得了全国“成龙杯”小学生作文比赛一等奖。現在,陶真不仅是儿子的榜样,更是他最信赖的人。
越来越多的正能量,像磁石般吸引着更多陌生的人。在一次活动中,陶真结识了一个叫祝民的妈妈。祝民性格内向,偶尔说话,也是那句“我不行,我什么都不会。”受她的影响,她的女儿也不爱说话。就是这样一个妈妈,来到群里之后,通过学习和思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现在,她相当自信,成了群管理者之一,还经常在“真麻麻爱诵读群”里秀口才,线下活动也搞得十分精彩。她的女儿上二年级了,多才多艺,还和鞠萍姐姐一起上过央视表演茶艺。
祝民的变化令人惊叹,陶真说:“每个人都有潜力,只需激发出来。”在群里,你会发现,那个分享育儿心得的善感妈妈,是个严谨的医务工作者;那个爱开玩笑的萌妹子,是公司的CEO;那个热心助人的大姐,曾是个抑郁症患者。随着了解加深,大家发现群里的爸妈个个都是“斜杠青年”,有特种兵出身的教练,有射击队员出身的茶艺师,有空手道教练出身的朗诵协会秘书长,还有牙医出身的国学传承人……“真麻麻”群里藏龙卧虎。陶真说:“群里没有阶级,没有头衔,所有人都只有一个身份—父母,我们的目标是孩子的成长和进步。”
随着微信群的发展壮大,陶真也在不断寻找新的方向。她发现群里的妈妈占绝大多数,爸爸很少。但男人在家庭中的作用不可或缺,陶真自己的经历也让她深有体会。陶真说:“父亲是传承力量的,现在想来,我从一个自卑的孩子到现在能做这么多事,是和爸爸分不开的。”陶真的爸爸风趣幽默,经常用生活中的小事点拨孩子,泡茶的时候,他会说:“你看这茶叶多好啊,干涸的时候收藏自己,遇到水时就尽情舒展。”当陶真考砸了,爸爸就带她出去喝汽水,告诉她:“喝完了一打嗝就‘出气了,心里就不难受了。”
当今社会,父爱缺失已经成了一个普遍现象。怎样让爸爸们参与到群里,陶真想了很多办法。她发起爱的仪式—“妈妈每天做早餐,爸爸回家吃晚餐”活动,呼吁爸爸们回家吃饭,饭后陪孩子。哪位爸爸做得好,大家就给他点赞。
除此之外,陶真还把自己认识的好爸爸拉到群里影响大家,刘肖就是其中之一。刘肖是《教育时报》的总编,生活中是一个非常贴心的、教育有方的爸爸,但他工作太忙了,很难抽出时间写东西。一次,陶真和他一起做某大赛的评委,工作之余苦苦劝他,他终于答应给“真麻麻”的公众号写16篇文章。但是没想到,写着写着,感觉越来越好,最后写作成了习惯,还出了一本书,叫《爸爸哪也不去》。在书的前言里,他幽默地写道:我是受陶真的“胁迫”写的这本书。现在,“真麻麻”群已经有了学习刘肖爸爸的100个“家庭读书会群”,每周末召开家庭读书会,用陶真的话说“我们用家庭这个团队管理家庭问题”。
2018年11月,陶真作为中国妇女十二大代表出席了会议,她说:“打造这个母亲互助平台,妈妈们能够彼此温暖、智慧互助,妈妈们做了这么多,都是为了帮助孩子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现在看来,我们这些妈妈做了件很有意义的事。”
现在,“真麻麻”群正在河南省妇联帮助下积极建立妇联组织,还已经开通网络音视频直播活动,影响更多的人。陶真对记者说:“爱出者爱返,助人者人助。当妈妈一起成长,她们的微笑就多了,家里就明亮了;当万千妈妈携手同行,社会就增加了实实在在的温暖,这就是我们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