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信息化手段的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建设分析
2019-02-21付德永
□付德永
随着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信息技术正快速应用于社会的各行各业。在高等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已经逐步走入课堂教学和学校管理中,这将极大地改变着课堂教学生态和学校管理水平。实践证明,如果引入信息化手段建设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就业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收到较好的效果。
一、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学校需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其中,对学生的就业观念引导、就业技巧指导、就业信息发布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都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就业质量与今后的职业发展。第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如学籍、档案、户口、党团关系等。这些工作政策性强,不容许有任何差错,否则会对学生毕业后的社会关系造成较大的影响。第三,当学生毕业离校后,高校仍需要对学生的毕业信息进行长期保存,以便日后查阅和再利用。
二、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有专职机构负责,但任务繁重、效率不高。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非常重视学校就业管理工作,成立了独立部门,专职负责学校就业指导与就业管理工作。但因其要面向全校所有毕业生,涉及整个毕业季的工作,具体工作内容繁杂,对于各个专业甚至于各个学生的具体就业问题和事项,解决起来效率不高。
(二)就业指导工作针对性差。第一,每个专业的专业定位与专业特点各不相同,对专业的就业指导工作应各有特色,但一般各高校专职就业管理机构要面向全校毕业生,因此相关就业指导工作不够深入。虽然学校各院系学生管理部门能够对所辖专业进行针对性的指导,但又对学校整体管理技术、政策法规、办事流程等专业性问题理解不深,相关的指导也就不够全面。第二,一般院校毕业生招聘信息的发布也由就业管理机构总体负责,面向全校所有毕业生,针对性较差。近年来,学校就业管理机构也采取了多种现代化的沟通手段加强与毕业生的信息沟通,信息发布的渠道是比较畅通的。但毕竟无法针对各个专业,使得学生面对一大批招聘单位有些茫然。第三,针对毕业生学籍、档案、户口、党团关系等政策和办理方法,一般院校是通过会议或宣传材料等方式贯宣,但灵活性较差,往往给毕业生带来诸多困惑,后期需要工作人员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解释和指导。
(三)就业信息的延续引领作用差。虽然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信息进行完善的管理和存储,但对其再利用的能力较差。第一,往年的就业指导资料与就业信息对外界并不透明,不利于在校学生或将来准备报考本校的学生查阅参考,起不到相应的延续引领作用。第二,该部分信息对毕业生本身也并不透明,或者信息并不完整,毕业生日后查询仍需要通过学校就业管理部门,效率较低。
三、基于信息化手段建设高校就业管理体系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将信息化手段引入高校就业管理工作中,构建基于信息化手段的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利用“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等成熟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发挥其及时、准确、分散、互动、存档等特点,加强高校就业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提高管理水平。具体思路和方法如下。
(一)构建层级式就业管理团队。就业管理团队由校级、院系级和专业级三部分组成。各专业就业工作指定专人负责,接受院系就业工作负责人和就业管理部门领导,形成上下联动机制。专业就业工作负责人可以由专业教师或专业辅导员担任,他们掌握专业技术,了解专业前景,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就业工作中去,做有针对性的就业指导,有效提升专业就业管理工作质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就业管理机构的工作压力。就业管理团队组织架构如图1所示。
图1 就业管理团队组织架构示意图
(二)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高校毕业生管理信息繁杂,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实现有效资源共享,方便沟通交流。同时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后台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就业状况分析,全面掌握学生就业情况和就业管理状况,便于进一步改进和提高。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主要包含以下几部分功能:成员管理,资源发布,交流互动,监督促进,资料传承。
1.成员管理。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应为局部开放性资源共享平台,对应的成员主要包括就业管理人员、就业指导专家和毕业生。就业管理人员由学校就业管理部门、院系和专业分别指定专人组成,负责发布相关就业政策,发布就业信息,督办就业工作,解答就业问题。就业指导人员邀请相关专家、领导、教师组成,他们可以在平台上随时随地地与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就业工作。这样就架起了指导者与被指导者之间的桥梁,畅通了沟通渠道。毕业生为该专业应届毕业生。
2.资源发布。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的资源主要包括就业指导、就业进程、就业反馈等部分,每部分又包含多个模块,具体内容和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资源组成
3.交流互动。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另一个突出特点就是有很方便的交流互动功能,这使得平台成员之间可以随时随地地进行无障碍的交流与沟通,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其主要的交流互动方式包括实时直播、发布消息、调查问卷、头脑风暴、答疑讨论、提问测试、布置作业等。
4.监督促进。为了加强管理,有时需要对部分不积极的学生进行督促。平台可以使用以下方式实现该功能。
(1)签到。对于紧急的或者有实时性要求的资源,要求学生立即查看,可以通过签到方式,检查学生在线情况,通过其他途径,督促不在线学生尽快完成任务。
(2)过程管理。在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上,系统对学生的每一个行为都会有记录,如查看资源、上传资料、讨论互动、完成任务等,这些记录通常以经验值或平时成绩等方式呈现。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系统统计分析的结果得知学生就业工作完成情况,对完成较差的同学进行督促。
(3)平台后台数据分析。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提供后台数据的导出与分析功能。通过该数据可以清晰掌握就业管理工作进展情况,掌握规律,查漏补缺,进一步提高就业管理水平。
5.资料传承。当本届毕业生离校后,虽然本年度毕业生的就业管理任务已经完成,但毕业生只要仍属于平台成员,就可以随时查阅平台资料,与母校教师互动交流,办理相关事宜。同时平台资源可以很方便地转发到下一届就业管理平台中,方便下一届毕业生借鉴,实现了资料的传承。也可以很方便地将平台资源作为宣传资料,公开给特定的目标成员(如将来准备报考本校的中学生),起到了相应的延续引领作用。
四、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效果
本学年,学校建立了校、系、专业三级就业管理团队,并依托“蓝墨云班课”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了“建筑智能化工程技术专业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对2018级毕业生进行了就业信息化管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具体如下。
(一)信息资源丰富,知识量大。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平台上信息变得丰富多彩。学校和教师发布的招聘信息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来源。毕业生可以通过网络,多途径全方位查阅招聘单位信息,深入了解招聘单位情况。这为学生找到满意工作,提高与企业的契合度,提高就业质量,减少违约率提供了较大帮助。截止到2017年12月1日,该专业65名毕业生,除准备专升本的毕业生外,已经全部找到满意工作,签约率提前达到100%。
(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信息化手段的引入,使得就业管理人员在就业指导过程中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传授知识,而是引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应聘技巧方面,学生会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提出各种不同的问题并加以解决,然后再通过讨论与总结,使得学生对相关知识掌握更全面,认识更深刻。
(三)沟通顺畅,针对性强。通过平台的各种交流沟通渠道,使得信息沟通更加顺畅,每项工作的进行过程都能实现很方便的实时监控和反馈,保证了工作完成的及时性和正确性。针对特殊学生,还可以很方便地进行个别化指导与教育,针对性更强。
(四)资源固化,便于传承。以往招聘信息的发布,通常以网页、QQ群、微信群等方式发布,时间一长,就会被刷屏覆盖,查阅历史信息很困难。而在信息化就业管理平台上,各种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固定存放,可以随时查阅。同时该平台的部分资源已经转发到2019级毕业生就业管理平台中,这使下一届毕业生很方便地学习“就业指导”部分资源,积累就业知识。也方便他们了解上一届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为自己的就业确定基本方向。
五、结语
高校就业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就业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学校就业管理水平。与此类似,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学生日常管理、宿舍管理、后勤管理等多个高校管理领域,这将对高校管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