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课若干问题与建议

2019-02-21刘文学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思政特色

刘文学

(蚌埠医学院 安徽 蚌埠 230030)

习近平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 周年的大会上指出,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通称“四个自信”。 “四个自信”是党和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既是新时代开展高校学生意识形态工作,实现学生理想信念引领的要求,也是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然性需要。

1.“四个自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应然性要求

1.1 马克思主义信仰巩固的需要

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育,“对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四个自信”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开辟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新境界。 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受西方意识形态影响,相当部分高校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自信不够。“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正是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对比、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 ”[2]的重要举措。 以此巩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根基,建设高校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2 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然性要求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再一次指出: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四个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其源于中国革命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四个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时代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为大学生所掌握,既是高校思政课内容与时俱进,保持时代生命力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政课拓宽其文化内涵与价值维度的需要。

1.3 大学生理想信念引领的需要

大学生素质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衡量参数,思想政治素质是各项素质的统帅,制约着大学生成长成才质量。 受全球化、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矛盾多发性影响,一部分大学生不同程度存在着笃信西方三权分立理论,崇尚西方文化和生活方式。因此, 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让同学们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看待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用联系、发展的眼光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才能牢固树立“四个自信”,找准成长的时代坐标。

2.“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状

2.1 内容融入问题

“四个自信”是党治国理政最新思想,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教师只有深刻领悟其内涵及与现有课程内容间的逻辑关系,才能在教学中有效的安排和科学地融入。目前,将“四个自信”融入课程的做法有:开展“四个自信”专题教学,照本宣科政治文本或学界诠释文本;将“四个自信”与本门思政课临时拼合,内容缺少自洽性、圆融性;课程间整合不够,不同课程在融入“四个自信”时,没有进行内容的逻辑分层;各课程教师学科背景不同,“四个自信”结合深浅不一,主观随意性强,教学不能形成合力。

2.2 教学方法问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过道德、理想教育,培养其政治思维、道德批判和价值评价能力,其课程属性和教学内容都有很强的理论性。 传统教学注重“知性”灌输,疏忽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实践养成。部分课堂一味说教、强行漫“灌”、等现象导致学生学习兴趣消极,降低了教学的实效性。 这些因素,体现在“四个自信”教学上,就是难以形成多样教学方法,展示社会多层面的变化,不能基于感性认同进而产生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文化认同,“四个自信”价值认同的内化存在循环障碍,外化转换的行动缺乏内在运行机制保障。

2.3 教师素质问题

思政课教师的能力素质是教学展开的前提。 多数教师的专业和品质素养是合格的,在“四个自信”教学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但也有些教师政治素质偏低,没有充分认识到“四个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本质关系,实际教学中影响了“四个自信”的融入效果。还有教师对“四个自信”关注度不高,研究深度不够,教学中无法深层解读“四个自信”生成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从而导致大学生对“四个自信” 的理解仅停留于表面的感性直觉, 缺乏深层的理性认知。

3.“四个自信”融入方案的几点建议

“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相关教育因素全方位、全过程发力,形成教学自组织良循环。

3.1 注重“三个结合”,完善教学布局

首先,科学把握“分”“合”,加强教学协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树立大思政格局,着眼于其与“四个自信”理论的交叉融合,推进“四个自信”教学形成合力。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结合其基本原理,突出“四个自信”理论渊源和思想底蕴。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丰富了“四个自信”的理论涵养与文化价值。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再现“四个自信“历史与现实逻辑统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将“四个自信”转化为大学生修身、治国的思想境界。 其次,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结合。 具体到“四个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上,教师要深化“四个自信”理论资源探讨,要借助“四个自信”教育过程性努力,引领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主体认同。 最后,注重“四个自信”实践养成。 要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感受国家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与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 坚定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与自为。

3.2 着力“三个融入”,打通教学循环

一是“四个自信”融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理论体系,“四个自信”是其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要在各科教学中领会“四个自信”所起的作用。二是“四个自信”融入哲学社会科学课程。 以“四个自信”为导向机制,用学科理论丰度涵养“四个自信”教育。 三是“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四个自信”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生活等。日常教育有覆盖面大、形式多样,在“四个自信”教育中能发挥践行践悟的作用。

3.3 着重方法创新,提升课程形象

其一,理论贴近实际,增强学生获得感。 “四个自信”融入过程中,老师要深入学生了解他们思想需求,要从学生的现实思想来设计教育内容,使其既富有时代气息又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帮助学生解决思想上的困惑、成长中的问题,有效增强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其二,强化参与意识,突出学生存在感。在“四个自信”教学中,老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利用理论认知和社会认知,实现“四个自信”自我教育。其三,重视网络教学。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即时性、便捷性、交互性特点,打造“四个自信”思想精品,实时推送。

3.4 加强师资建设,厚植人才优势

首先,加强理论学习,树立“理论自信”。 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坚定的理论批判意识;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成果,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 其次,加强近现代史教育,坚定道路自信。 学习党史、国史,认清党和人民创建新中国的丰功伟绩和经验教训。 最后,加强中国优秀文化学习,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4]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思政特色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特色种植促增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完美的特色党建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