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SPOC+模式”-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分析

2019-02-21徐园园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19年10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思政政治

陈 雪 徐园园

(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 习近平总书记在发表了重要讲话,要求“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在《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教育部提出将2017 年规划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在这一年里,我们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打一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凝聚合力大力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满足高校学生发展的个性化需求和期待。 如何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新媒体新技术深度融合,开辟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获得感”的新途径?这一问题是目前高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而“SPOC+课堂教学”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将思政理论与信息平台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样的困境,以达到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获得感”的重要性

首先,青年是当代社会变革的中流砥柱。 而大学生更是青年的主流与主导,他们肩负着祖国未来建设的重要使命,大学生可谓是国家和民族宝贵的人才资源。 正因为其重要性,国家更加重视高校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 高校思想政治课就承担着这一重任,即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因此,高校思政课 “获得感”的提升是关乎是培养国家合格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确保国家事业长盛不衰的重大工程。

其次,大学生是高校的生存之本,是高校教育的利益相关者,高校思想政课教学质量满足学生的需要,学生就会获得“获得感”,而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是高校长久发展的基石。由此看来,高校学生“获得感”是评价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指标,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理论意义在于,目前我国高校教学质量的评价类型主要还是由高校内部的自我评价、行政评价和社会评价组成,但这三者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都没有真正考虑到学生的反馈, 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发挥和学生对教学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因此,增加高校学生“获得感”这一评价维度,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得到进一步地丰富和完善, 使高校思政课教学更具亲和力与针对性。 实践意义在于,通过对高校思想政治课“获得感”的调查分析,高校可以较全面的掌握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知悉影响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因素,为高校思政课教学重新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充分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2.“SPOC+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必然性

首先,时代的召唤。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最新《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表明:“截至2017 年12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72 亿,普及率达到55.8%,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互联网模式的不断创新、线上线下服务的加速融合以及公共服务线上化的步伐加快,成为我国网民规模继续保持平稳增长的推动力。

而高校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传播新事物的实践者,互联网作为一种信息传播媒介深入到高校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方方面面, 例如:学生利用网络查找资料,通过网络观看学习视频,使用软件记录、分享自己的生活等等。 大学生网络的高利用率为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改革提供了契机和条件,尤其大学生思政教学,理论性强的学科,更加需要利用新的教学模式提升其理论性的接受度和实践性的可行性。 在“互联网+”背景下,“SPOC+课堂教学”使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使思想政治工作活起来,有利于高校学生“获得感”的获得。

其次,现实的需求。 2018 年3 月,我们调查小组以芜湖市五所高职院校的思政课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进行了为期7 天的一对一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主要调查了高职学生个体特征与思政课“获得感”的相关性,思政课“获得感”的现状、影响因素,思政课“失落感”产生的原因,高职学生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举措的赞同度等内容。 通过对于问卷的SPSS 分析,我们得到这样的结果:(1)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处于稍低水平,思政课“获得感”和思政课“认同感”之间存在正相关。(2)在相互关系中,高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与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知识新颖的思政教材、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等相关,最突出的相关变量是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学生思政课产生失落感主要来源于“灌输型”教学模式,学生参与度不高。 (3)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高职学生对“任课教师思想开放,敢于抨击社会现实”、“课程知识对自己有用”、“教材生动有趣” 三项措施的赞同度高。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获得感”的提升,需要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改变教师的教学思路,“SPOC+课堂教学”这种具有开放性、互动性强的教学手段符合新时代下思政教学改革的需求。

3.SPOC在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获得感”中的创新

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 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事实上是对在线教育MOOC 的发展与革新。 Small 的概念就是指的学生数量规模几十人到几百人不等,而Private 则是指一种个性化的设置,即准入的学生需要符合先前设置的限制性准入条件,才能被纳入SPOC 课程。

3.1 SPOC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准备的创新

首先,“SPOC+课堂教学”这种新型的混合式教学手段,使得教师教学准备从“课上”发展到“课前”,即教师在备课时,要考虑到先在SPOC 平台上筛选合适的资源在课前分享到班级群组里, 使得学生真正达到课前预习的效果。 而在课堂上,教师大部分时间放在与学生互动中, 即根据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上, 而不是知识点讲述上。其次,SPOC 平台使教师的教学准备从基础的教案准备、PPT 制作扩展到新媒体技术的运用例如平台资源的检索、微视频的制作等等。

3.2 SPOC对高校学生知识构建的创新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仍处于“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教师角色为传授者,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构建处于浅层的、被动的阶段,这样的教学模式得到的反馈就是学生的“获得感”低。 而通过SPSS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互动性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获得感”成正相关。 这就要求高校学生的知识构建由原先的填充式向学生自主、协同式学习转变;教师的角色由传授者向陪伴者的转变;教学模式从单一的、“灌输式”向双向的、互动式的转变。而“SPOC+课堂教学”的学习对象小规模化和“私人定制”的教学等特质,为学生构建深度学习提供了契机和可能。 深度学习其实就是学生依据自身发展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教学资源,完成自主的、深度的知识构建。SPOC 平台对MOOC 中的课程资源进行筛选、升级为不同学生群体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课程内容。 这种定制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学生深度知识构建的个性化需求。其次,SPOC 平台提供大量的高质量微视频, 在微视频中嵌入思考问题、微案例、微训练等,这些互动使得思政理论讲解更具画面感,为学生的知识深度建构提供机会。 再次,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SPOC 平台搜索视频、观看视频,方便学生自主学习。 而且学生通过SPOC平台的发帖、评论、点赞、论坛讨论等形式与学友们在线交流与互动,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与交互性。总的来说,SPOC 平台的运用使得高校学生由被动接收式的知识构建模式向自主深度知识构建模式转变。

3.3 SPOC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评价的创新

尚起媛认为:“教师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观念、态度、水平、能力、效果,而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内容应包括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态度、表现、收获。 ”构建大学生思政教育“获得感”质量保障机制,强化考核评估,以全过程多元化评价方式把学生的课内外表现纳入考核要点,切实推进考核常态化和过程化。

SPOC 平台的交互性特点, 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效果评价,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首先,评价主体的变化。 SPOC 课程的开发其评价主体包括同伴、小组、教师等,一定程度上调动了评价主体的参与感,保证了评价的相对客观性。 其次,评价时间、地点的变化。SPOC 使教学评价处于全过程不间断中,教师可以根据不间断的教学反馈,及时更新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最后,评价内容的变化。之前,教师的“教”是学生对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效果评价的主要内容。而现在,学生的“学”才是学生对其评价的主要依据,即通过学生“获得感”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的教学效果。

4.SPOC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施中的困境

4.1 SPOC平台有待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SPOC 平台具有海量的学习资源,但是这些资源只是数量上的堆砌并没有经过老师的甄别和筛选, 过量的资料加重了学生学习的负担。SPOC 平台设计忽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惰性,对学生管理和监控考虑不足等等。

4.2 SPOC挑战着高校教师的素质和能力

首先,SPOC 要求教师尤其是思政课教师的具有极强的信息捕捉能力和动态教学能力。 思想政治信息一直跟随着时代的变迁处于不断变化的阶段,教师需要在纷杂、海量的信息了甄别出最合适的教学材料。其次,教师在教学环节上要用心设计,确定哪些课前预习、哪些课上实践等等,力争提升思政理论对现实的解释力和说服力,以摆脱学生固有思维即思政课教材文字枯燥,理论与现实脱节,全面提升学生的“获得感”。

5.结束语

“SPOC+课堂教学”实现了网络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完美结合,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的高度融合,为学生“获得感”的提升提供了契机。 但是,教师在运用新型混合式教学模式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例如:教师教学思路的转变、新媒体能力的提升等等。 总之,困难不能阻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革新,且新型混合式教学方法必定在一定上提升高校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柔性管理模式应用探索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