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精准扶贫工作对策研究
——以云南省红河县为例

2019-02-21

乡村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精准

姜 斌

(红河学院,云南 红河 661199)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来临之际,我国高度重视基层扶贫工作的开展,立足实际情况加快扶贫工作的战略调整与优化,从精准发力的层面推动脱贫工作落到实处。精准扶贫一方面要有明确的扶贫目标,结合实际制定更加精准的策略,力争取得更大的成效;另一方面,通过精准扶贫,贫困地区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让人民群众早日过上更加幸福的日子。习近平在阐述精准扶贫时强调,在精准扶贫政策落实上,各地一定要把输血和造血紧密结合起来,以实现精准扶贫的高质量落实[1]。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云南省红河县对自身脱贫扶贫工作进行认真梳理,深层次把握精准扶贫的内涵,相继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良好的精准扶贫成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1 红河县基本情况

红河县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座被称为“马背明珠”的古城,也是云南省最大的侨乡之一。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近代发展上该县遇到了贫困这一发展难题,而且红河县是一个贫困程度极深的县城。在生产结构上,红河县完全以农业生产为主,县情相对复杂,全县总人口34万,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达26 426户124 971人。在全县发展上,缺少支柱性产业,现有的生产技术相对落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没有跟上……这些贫困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红河县的全面发展与进步。自从党中央提出精准扶贫政策以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认真落实,结合实际情况,从“五个方面”精准发力,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动了各地贫困问题的解决,极大地释放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尤其是在脱贫工作上,脱贫质量显著提升,脱贫之后再次返贫的情况明显减少,全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及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2 红河县“五个精准”落实精准扶贫工作

针对自身贫困程度深、贫困问题多的实际情况,红河县结合当前扶贫开展的基本形势与任务,将“精准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新要求、新思路,制定了3个大的脱贫目标,分别是下大力气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多层面增加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和努力增强困难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努力推动扶贫机制的创新,提升一线脱贫的步伐,切实在红河县脱贫工作中落实好“五个精准”。

2.1 牢牢把握精准调查,摸准底子扶真贫

要想实施好精准扶贫政策,首先需要对贫困地区困难群众的基本情况有全面了解。在以往扶贫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各地贫困人口都是通过统计抽样调查数据获取的,不能很好地把握如谁才是困难户、困难到何种程度、是什么原因导致的贫困、贫困时间等情况。由于不能对困难群众实现精准把握,党员干部的扶贫方向就不明确,采取的一系列帮扶措施非常笼统,很难针对性地进行帮助,大大降低了脱贫成效,是贫困问题长期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要想把扶贫落到实处,必须做到精准调查。

2.1.1 选准贫困对象。认真识别困难对象,建立专门的困难群众信息台账。党员干部深入困难地区,来到每一户家庭,深入了解其基本生产、生活等情况,将筛选生活确实困难的家庭。对选定的帮扶对象,集中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对于群众意见较大的及时进行核实,确保精准扶贫的对象确实是困难群众,避免各种弄虚作假现象的出现。对于最终选定的困难户,要建卡立档,并形成专门的电子档案,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动态管理。对于脱贫的群众要及时“摘帽”,把其他新出现的困难群众或者其他符合标准要求的群众纳入精准扶贫队伍中[2]。

2.1.2 找准贫困原因。找到了原因,才能知道怎样去帮扶,这样才能保障扶贫成效。基层党组织按照全县要求,对选定的贫困村、困难户集中进行深层次“把脉”。对贫困地区的交通道路、水利资源、矿产资源、环境卫生和人力结构等进行全面调查,并调查清楚困难户贫困的原因,如家中有长期患病的人、子女多、没有劳动能力以及其他原因。同时,详细了解他们当前最需要帮助的地方,结合最新掌握的信息,更新完善手头掌握的各项帮扶资料,为后续的精准扶贫奠定基础。对于掌握的各项指标,结合帮扶进度定期进行评议、公示,以点带面提升整体的帮扶成效。

2.2 牢牢把握精准施策,找对路子早脱贫

不论是贫困地区还是困难群众,自身出现贫困的原因都不同,有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有的是自身长期患病……这就需要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措施,才能做到精准发力,避免相关扶贫资源的浪费。

2.2.1 精准抓好基础扶贫。加大交通、水利等部门的综合协调,对于基础设施薄弱或者滞后的贫困地区,制订帮扶计划,加大投入力度,切实提升道路、饮用水、医疗卫生等的建设水平,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面貌,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质量。

2.2.2 精准推动搬迁扶贫。对于一些生产环境非常恶劣、经常发生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或者人口相对较少的贫困地区,通过集中搬迁进行脱贫。将搬迁人口集中归置,实施统一的扶贫政策,集中解决他们的就业等问题,以避免以往扶贫资源分散投入而效果不明显的现象[3]。

2.2.3 精准开展产业扶贫。在充分了解各个贫困地区经济结构、人力资源、矿产资源等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进扶贫产业,提升地方经济发展能力,让更多剩余劳动力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从以往输血式扶贫过渡到造血式扶贫,不仅能增加困难群众的家庭收入,更能坚定他们靠自己双手脱贫的信心。例如,红河县素有“棕榈之乡”的美誉,有很多乡镇都大面积种植棕榈,阿扎河乡就是其中一个种植面积最大的乡镇。截至目前,阿扎河乡棕榈种植面积累计0.58万hm2,在当地政府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的带动下,充分释放了棕榈自身的产业价值。目前,红河县已经实施生猪、生态鸡、食用菌、水产品、热带水果、甘蔗和棕榈7项产业易地集中式扶贫。

2.2.4 精准做好保障扶贫。针对年老体弱、长期患病等相对特殊的困难群众,红河县开展了兜底式扶贫,努力为他们提供各种低保及社会救助等,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同时,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进行一对一帮扶,每逢传统节日等为他们送上米面油等各种生活物资,让他们吃穿不愁。

2.3 牢牢把握精准帮扶,结好对子聚合力

扶贫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涵盖内容多,需要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动员一切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同时,对所有的帮扶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完善党员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切实提升精准帮扶水平。

2.3.1 鼓励党员干部参与其中。各级党组织加快实施驻村“第一书记”“网格化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等帮扶措施,选派精干力量到贫困地区任职、驻村,鼓励党员干部在贫困地区开展各种调查研究,深层次把握精准扶贫思路,创新性推动贫困问题得到解决。

2.3.2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就本地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等参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鼓励他们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为脱贫工作做出贡献。例如,有的企业结合自身简单生产加工的生产特点,在贫困地区建成专门的帮扶车间,集中为当地50~60岁的困难群众、残疾人等提供就业机会,让特殊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就挣到了钱。银行、证券等部门立足自身行业特点,积极为贫困地区提供扶贫资金,从金融层面为贫困地区做出贡献。例如,对于贫困地区一些家庭开展的养殖项目,当地银行为他们提供无息贷款,帮助困难群众解决资金问题,实现困难群众增收脱贫。

2.4 牢牢把握精准管理,管好账目真扶贫

为了推动扶贫工作的开展,各地相继投入了大量的人财物力等资源,这些资源的实际应用情况直接关系着扶贫工作成效,更影响着党员干部良好作风的养成。

2.4.1 精准管理扶贫资金。对于精准扶贫的项目资金,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台账。上级拨付多少钱,社会力量投入多少钱,党员干部捐助多少钱,怎样花的,哪个项目花了多少……有一个明白账,要做到阳光公开,定期向群众进行公开,自觉接受上级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加大对各种精准扶贫资源的审计力度,实施定期检查和不定期检查,对于发现问题的,一律按照党纪国法严肃处理,确保精准扶贫的每一分钱都实实在在用到贫困地区和困难户身上。

2.4.2 精准管理扶贫责任人。加快建立高素质的精准扶贫党员干部队伍,强化他们的党章党规、中央八项规定等基本意识,让他们始终绷紧纪律规矩红线,从而严格约束手中的资源分配权力;定期组织扶贫党员干部述职述廉,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的责任,真正把自己与扎实做好精准扶贫捆绑起来[4]。

2.5 牢牢把握精准责任,沉下身子履职责

责任,重于泰山。精准帮扶不仅关系着党的政策落实,而且影响着脱贫大业的进行。因此,需要从明确责任的层面精准落实。

2.5.1 加强党组织责任落实。按照上级党组织要求,基层党组织集中建立了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对责任进行了细化、明确,明晰了责任追究机制;党组织负责对精准扶贫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度,总结成绩、分析问题、制定策略,逐步形成了一个完善的精准扶贫机制。

2.5.2 加强党员干部责任落实。在精准脱贫上,党员干部起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需要选拔政治素质高、责任意识强的党员干部参与精准脱贫工作,尤其是关键领导岗位,以提升脱贫的质量;另一方面,将精准脱贫与党员干部的综合考评、职务晋升等联系起来,以调动党员干部参与其中的积极性,对党员干部是一种硬性鞭策。

3 结语

精准脱贫是一件大事,需要俯下身子,全面抓起。本文主要是从“五个精准”层面对红河县做好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探讨,对于加快新时期脱贫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党员干部精准
党员干部新书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党员干部要“心强身壮”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人大党员干部要当好“四个表率”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精准的打铁
党员干部怎样用好微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