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民宿法律监管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9-02-21刘冰冰

乡村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民宿主体经营

刘冰冰

(山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1 民宿发展的意义

民宿发展促进了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民宿+”这一模式的不断发展,使得民宿与旅游、服务、餐饮、农业以及销售强强联合[1],促进了特色经济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最重要是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很多地区自然环境和风光优美,需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切实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民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能够促进农村经济的不断进步,也能够保护生态环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民宿可以满足够不同顾客的体验需求,如休闲度假、景区游览、慢生活、品茶以及特色文化等。多种类型的民宿供游客选择,满足了游客的自身需求,增加了旅游过程中的趣味性。民宿行业发展过程中,存在不同的风格,包括艺术体验式、欧式以及新婚特色的民宿风格等。民宿不同风格的进步和更新,更好地满足了顾客的多样化需求。

2 民宿发展中法律监管的问题

2.1 民宿监管立法缺失

《旅游法》调整了旅游法律关系的基本问题,但是缺乏对民宿的具体调整。随着“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各地市提出了民宿经营管理措施。例如,湖南省《〈旅游家庭旅馆基本条件与评定〉地方标准实施办法》、厦门市《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北京市《乡村民俗旅游户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等,都明确规制了民宿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2]。需要注意,地区不同,相关规定也不相同。这些规定说明,解决问题需要因地制宜。但是,还是会出现不同地区间的管理模式矛盾,也不能完全体现各省旅游的发展要求。这样民宿在管理过程中会产生财政和人力压力。所以,即使诸多地区的民宿监管工作都在不断完善,但是全国范围内能够真正适用于不同地区的法律法规还比较欠缺。统一的民宿管理法规的缺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2.2 民宿监管主体的缺失

民宿在发展过程中会出现诸多监管主体,包括卫生、旅游以及公安[3]。但是,诸多主体并不存在上下级关系,也没有进行联合管理,导致各个主体都要管事情但又没有具体管理的局面,使得真正的监管主体缺失。一旦出现监管问题,这些部门之间往往相互推脱责任,同时外部监管不力,内部也有自身的问题,如没有充足的人力监管、没有合理恰当的措施解决问题等,影响着民宿产业的健康进步。

2.3 违法经营的惩罚机制缺失

一些新兴的民宿经营和发展的地方法规已经出台,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详细制定。具体实行过程中,地方性民宿相关法规都有自己的缺陷,对于具体的监管主体和惩治违法经营还需要进一步明确。民宿一旦出现违法经营,由于缺失相应的惩罚措施和监管主体,往往无法合理处理违法行为,会破坏市场秩序。若惩罚的强度欠缺或处理的方法不恰当,一定程度上将造成民宿发展的市场混乱和监管不力。

3 完善对民宿的法律监管对策

3.1 完善民宿相关立法

现阶段,民宿的发展离不开规范统一的法律法规,应健全地方立法,同时完善民宿管理、治安管理、卫生监管和环境保护制度,促进民宿持续健康发展。另外,要了解不同地区有不同的民宿特色,根据具体的个性化经营需求,完善相应的法律规定和条件限制。

3.2 明确民宿经营者的准入制度

首先,要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我国民宿要想有效健康进步,需要不断健全民宿准入制度,从根本上避免发展风险。对于《民宿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定,从社区自治制度建立入手,居委会和股份合作规定民宿准入标准。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人口、生态以及人文环境,不断健全相关规定。其次,具体规定经营相关要求。具体说明民宿的准入经营是健全民宿准入制度的一部分,具体体现在民宿的建筑面积、具体房间数量、房屋的安全性能和装修设计等方面[4]。要严格控制准入民宿,一旦规模超出规定,要及时登记。如果出现不符合安全规定的,不能同意准入。另外,应该规定民宿经营的具体范围,如餐饮,需要进行相关备案。

3.3 强化惩处与退出机制

民宿业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职责进行规范,监管部门要加强对民宿经营者的监管。进行监管时,不同部门之间应该合作,事前和事中都应该做到监管有力。行业协会还应该评定民宿的相关活动和等级,认真履行职责,时刻监督和管理民宿,推进奖惩制度,合理惩处没有履行责任的相关民宿。

猜你喜欢

民宿主体经营
园林一角与位置经营
孪生院子民宿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这样经营让人羡慕的婚姻
选择民宿出行的你,真的了解“它”吗?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你是民宿达人吗
变争夺战为经营战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