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就业指导视角下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探析

2019-02-21朱春梅

关键词:贫困学生贫困生教育者

朱春梅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对于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学毕业生数量一直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随着我国本科毕业生人数的增加,大学生就业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高校毕业生中,贫困生群体是不容忽视的一部分。由于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使贫困大学生在心理上很容易产生自卑感,认为自己与家庭条件优越的同学之间存在很大差距,常会因此丧失了基本的信心。

一、选题意义阐述

根据相关数据分析统计,截止至2017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已经突破795万大关,在这795万毕业生中,贫困生就占有一定的比例。[1]在人才供应大于社会需求的社会背景下,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对于高校贫困生群体来说,职业发展更是难上加难。因此,加强贫困生就业教育应当成为高校思政教育者的重点工作。

(一)体现高校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思想

现代教育的核心思想是以人为本,就是要把重视学生,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提升学生的精神贯注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时刻关注学生的发展。贫困生是高校中相对于其他学生而言更容易遇到困难的群体,作为高校思政教育者除了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质帮助之外,更应该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支持,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高等教育中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思想,使贫困学生们建立自信,正确认识自我。

(二)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

符合时代发展的合格大学生是指在素质教育观下真正做到全面发展的大学生。贫困生作为高等院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职业发展关系着学校、社会的和谐稳定,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为贫困生的成长给予一定的支持与引导,针对贫困生心理问题具体有效地实施思政教育工作,为其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基础,使贫困生都能成为专业过硬、品德高尚、心理健康的新时代大学生,从而能够更好地为社会的发展、祖国的建设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促进高校贫困生校园生活和谐发展

高校贫困生的思政工作不是与学校、社会割裂的一部分,贫困生的成长历程关乎着整个社会的发展。贫困生也不是独立于学生群体以外的集合,他们的身心发展同时也影响着周围同学的发展。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困难,贫困生往往内心充满孤独感,不擅长与人交流。如果贫困生的焦虑、悲观等心理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长时间容易产生抑郁心理,发展成抑郁症,[2]严重者甚至会走向极端。除此之外,贫困生的心理问题在其就业求职过程中的影响也十分重大,甚至会影响到贫困生的终身发展。高校思政教育者应当切实体会贫困生的心理问题,根据具体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贫困生处于就业弱势的问题。

二、造成高校贫困生就业困扰的心理因素

经研究发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也是影响高校贫困毕业生就业的重要原因。

(一)强烈的自卑意识和失落感

由于绝大多数的大学生求学都是离开自己的父母,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学们朝夕相处,而在相处的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便逐渐凸显。家庭经济条件较优越的学生,家长会尽可能地给予他们极大的经济支持,使他们不必为生活问题而担忧,可以专注于学习;而经济困难的学生常常会通过省吃俭用、勤工俭学等方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这种物质条件的差距会让贫困生内心产生强烈的失落感,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自卑感。毕业后,他们会受到自卑心理的影响,导致在应聘面试时不能完美地展现自己,多次求职碰壁后,无法正确认识问题所在,甚至会因为恐惧失败而放弃难得的应聘机会。

(二)敏感的人际关系和孤独感

由于同学之间家庭经济状况的差距,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有时会在心里默默地比较,感叹命运的不公,长时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正确的疏导,会使贫困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表现出对人际关系很敏感、性格懦弱、优柔寡断。[3]除此之外,在校园生活中,贫困生有时会受到家庭条件较优越的同学排挤,使其无法完全融入到学生群体中,从内心抗拒参与集体活动,不愿意加入学生组织。家庭的经济状况会使贫困生产生自卑感,不敢表达内心想法,他们往往自我封闭,性格相对其他同学较为孤僻,交际圈较狭窄。交际能力不强、社交范围狭窄使他们失去了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不能够很好地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处事能力、组织能力等,无法做到个人的全面发展。

(三)迷茫的就业心态和恐惧感

社会就业竞争愈演愈烈,毕业生离开校园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便是就业。对于家庭经济贫困的学生,他们在选择岗位时,除了需要基于个人喜好、专业方向以外,更多地要考虑薪资是否能够缓解家庭经济压力,有时会完全听从家人的意见而错失好机会。除此之外,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往往自身基础条件比较差,在校表现不够突出,没有就业相关的实践锻炼机会,在就业时没有明确的规划,进而对求职、就业产生恐惧。同时,贫困学生群体大多对当前社会就业形势的认识较片面,就业意识不强、就业方向不明确,这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心理负担。

因此,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培养就业意识、规划就业方向、提升他们的就业竞争力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不仅关系到贫困生的人生发展,更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和谐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

三、基于就业指导视角的高校贫困生思政教育措施

(一)密切关注高校贫困生心理建设

高校贫困生的心理问题严重限制其自身发展,思政教育则是为了消除这种心理影响。这就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者要时刻密切关注校内贫困生的心理动态,深入到贫困学生群体中去,成为学生烦恼的倾听者、困难的帮助者、人生的引路者,帮助他们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清晰明确的就业规划以及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思政教育者可以建立贫困学生心理健康监控网络,与班级干部共同合作,密切关注贫困学生群体心理状况,并且根据贫困生存在的困扰,因材施教,精准有效地解决贫困生心理问题。对于心理问题较严重者,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定期开展一对一的心理疏导工作或者开设心理辅导课程,让贫困生以一种平和向上的态度面对就业过程中的挫折和困难,并且引导学生正确归因,找出自己的挫折失败的原因在于自身的努力程度或其他个人因素,而不是自身的家庭经济状况,从根本上帮助贫困生群体建立起健康的心理环境。

(二)增进高校贫困生校园活动参与度

校园活动即在校园里,由学校、各学院或其他学生组织举办的面向全校师生涉及文化、娱乐、体育、户外素质的拓展活动及其他相关活动。校园活动的参与度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往往是成正比的。学生第二课堂的能力提升在就业时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因为家庭的经济状况,经常会造成他们性格内敛,内心恐惧参与集体活动,也不愿意加入学生组织。他们由于长期与校园生活脱节,缺少参与校园活动的经历,失去了很多锻炼自身能力的机会。如何提高贫困生群体校园活动参与度就成为了重要问题。从思政教育的角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解决:第一,思政教育者与贫困学生座谈。贫困生活动参与度低的原因主要在于其与同学之间家庭经济条件差距较大,家庭经济困难使贫困学生心理产生自卑和孤独感,因此,思政教育者可以通过与贫困学生座谈的方式,健全学生的金钱观念,让贫困生认识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差距并不会影响到其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更不会影响其自身能力的发展。第二,学生干部与贫困生同学结对子,共同参与校园活动。学生干部大多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和号召力,通过结对子的方式,同龄人之间互相帮助互相鼓励,更加具有亲切感和归属感,可以有效消除贫困生内心的自卑和恐惧。第三,加强活动的丰富性和可参与度。贫困生的内心通常比较脆弱,对于校园活动通常持一种观望的态度。这就要求学校活动策划者在组织活动之前,应该全方位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和倾向,策划出符合不同学生群体需求的校园活动,激发贫困生的积极主动性,使校园活动真正成为丰富全体学生的第二课堂,提高贫困生的校园活动参与度。

(三)加强高校贫困生就业意识,提前做好就业规划

如何帮助高校贫困生加强就业意识,提前做好就业规划成为目前高校思政教育的重点关注问题之一。只有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作用充分体现出来,才能让贫困学生在就业时不迷茫不慌张。就业意识可以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就业规划意识。高中毕业刚刚踏入大学校园的学生们,通常会将更多的精力倾注在社团活动、学校组织当中,就业方面的认识狭窄。对于贫困生来说,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一心想要通过学习改变命运,他们大部分在高中毕业之前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很少,对于职业规划更是了解甚少。这就要求高校的思政教育者在新生入学之际打好基础,让学生提前了解专业就业方向,做好就业规划。可以通过专家讲座、优秀毕业生经验交流会等方式对新生进行就业规划意识培养。第二,就业危机意识。我国毕业生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人才输送大于社会需求,导致社会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而在校园中的本科生不容易及时认识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性,从而导致就业期待值过高,最后出现“眼高手低”的现象。思政教育者要结合贫困生的心理特征,适当进行就业宣传工作,积极引导贫困生了解社会就业形势,树立危机意识,才能在就业时化危机为时机。第三,就业竞争意识。毕业季来到之时,将会有大批量的应届毕业生涌入人才市场,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优势成为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重点问题。高校贫困生大多学习态度端正,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需要做一定的兼职工作缓解家庭经济压力,导致没有足够的时间发展专业技能以提高自身竞争力。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时刻掌握贫困生学习动态,监督其在课余时间进行相关的专业能力发展,避免在就业时因为专业水平不足而错失难得的就业机会。还可以通过模拟职场面试、简历撰写培训、语言技巧培训等方式提高贫困生的就业竞争力。第四,就业调适意识。毕业生求职时期经常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挫折心理、从众心理、嫉妒心理、羞怯心理、盲目攀比心理、自卑心理、依赖心理等。[4]特别是挫折心理,对贫困毕业生就业影响最大。贫困生受到家庭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总是期待第一次就业就能找到符合个人和家庭期望的工作,希望能到就业机会较多的一线城市工作,到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就职,或选择社会地位较高的职业,在薪资方面往往要求较高,渴望通过工作很快解决家庭经济问题。但毕业生职业经验不足、专业水平不够高,求职过程中会多次碰壁,加之心理存在一定的自卑、失落感,贫困生往往在遭遇几次挫折之后会感到十分焦虑,陷入自我怀疑中。思政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引导贫困生改变错误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认知,提高自我认识与分析的能力,打破传统意义上的“一锤定终生”的就业观念,树立新型的动态就业观,审时度势,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

高校贫困生既是大学生就业竞争中的弱势群体,也是当今社会的弱势群体。高校贫困生群体所表现出来的较普遍的问题主要在其心理的发展,这使得即将踏出大学校园的高校贫困生们,就业规划不清晰;就业方向受经济因素干扰;个人发展产生局限。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解决这些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工作。要解决高校贫困生就业问题,首先,应当从建设学生心理入手,使其打开心扉,真正适应校园,适应社会;其次,利用校园活动让他们找到归属感,减轻内心的失落与自卑;最后,对其就业意识、就业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制定出精准、贴切的培养方案,让贫困生的内心不再“贫困”,让贫困生的就业不再迷茫。

猜你喜欢

贫困学生贫困生教育者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与两位美国音乐教育者的对话——记于“2015中国音乐教育大会”
军旅书法家李洪海捐助兰考县贫困学生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
“贫困生班主任”李金林
筹资百万救助贫困学生
道德教育者专长性的失落与重构
十年筹资千万元 资助八千贫困生
结对"百千万"情暖贫困生
克力朩倾心捐助贫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