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上海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工会作为
2019-02-21袁雪飞
李 梅,袁雪飞
(上海工会管理职业学院,上海 200082)
一、引言及研究综述
在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要求我们必须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从“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要求出发,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打下坚实基础。而推进制造业发展,迫切需要建设一支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其中,弘扬工匠精神,对于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进而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价值。
要弘扬工匠精神,首先要正确理解工匠精神的科学内涵。学术界关于工匠精神内涵的已有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工匠精神。如刘志彪认为,从供给方面来看,工匠精神主要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细节的精神;从需求方面看,工匠精神则主要是指满足消费者挑剔的需求,从消费者角度不断地改进产品质量和性能;从行为方式角度看,工匠精神则是指做事情认真负责的态度和孜孜以求的长期化行为[1]。丁彩霞认为,就技能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是指具有专门的技能技艺,此为“工”之本;就职业和伦理角度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持久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理念,此为“匠”心之魂;就价值意蕴而言,工匠精神是一种理性认同、知行合一的社会意识,它由社会制度塑造同时又作用于整个社会,此为“精神”所指,不限于“工匠”[2]。
二是从不同的层面来阐释工匠精神。如孟源北等认为,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思想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甘为孺子牛的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工作始终保持认真、负责、热爱的态度和精神理念;第二个层面,行为层面,工匠精神表现为勇于创新、持续专注、注重细节;第三个层面,目标层面,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精神,是努力想要把品质从99%提升到 99.99% 的精神[3]。庄群华认为,工匠精神的外在表现为严谨认真、一丝不苟的专业精神,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敬业精神,不拘一格、巧夺天工的创新精神;工匠精神的内在特质为崇尚劳动、爱岗奉献的敬业精神,酷爱本行、持久坚守的执着精神,用户至上、服务社会的公共精神[4]。胡小成认为,敬业、乐业、专注,是工匠精神从外而内、渐进升华的三个层面,也是人格、境界逐渐升华的过程[5]。
三是从古今中外的对比来阐释工匠精神。如李国兰等认为,工匠精神最初体现在拥有高超技艺的古代工匠身上,工匠对技艺的卓越追求,对最终的产品负有最终的责任和全部的热情;在当代,工匠精神的内涵就是工匠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持有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的职业素养,其职业素养表现为工匠生产产品时的态度、极度重视产品的细节、不断追求产品的完美,生产高品质的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服务,做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6]。肖群忠等认为,中国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包括:“尚巧”的创造精神、“求精”的工作态度、“道技合一”的人生境界;西方文化视域下的工匠精神包括:非利唯艺的纯粹精神、至善尽美的目的追求、对神负责的精业作风[7]。
四是从内涵特征来直接阐释工匠精神。如王丽媛认为,“工匠精神是从业人员对待职业的一种态度和精神理念,其内涵包括精益求精、注重细节、严谨、一丝不苟、耐心、专注、坚持、专业。”[8]王力认为,“工匠精神是对工作的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产的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和极致。”[9]李宏伟等认为,工匠精神可概括为五种精神特质:尊师重教的师道精神、一丝不苟的制造精神、求富立德的创业精神、精益求精的创造精神、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10]。
虽然目前学术界对于工匠精神内涵的已有研究成果较多,涉及到不同的角度、层面、范围和特征,但是仍然缺乏准确而具有共识性的表述。上海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摇篮、中国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孕育和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工匠,为这座城市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沉淀和融合的工匠精神,是上海宝贵的精神财富。本文结合上海独特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特点,通过梳理上海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匠及其主要事迹,提炼出凝结在上海工匠身上的上海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并对工会组织弘扬上海工匠精神提出相应的对策思路。
二、上海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特点
上海坐落在太平洋西岸,位于我国南北海岸线的中端和第一大河长江的入海口,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与江苏省、浙江省接壤,和日本九州岛隔海相望,还是长江、黄浦江的汇集点,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与其他城市相比,上海的城市文化与社会发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
元代的黄道婆,生于松江乌泥泾镇(今上海华泾镇),不仅是我国棉纺织业的先驱,也是千百年来纺织技术的杰出创新者。在兵荒马乱、男耕女织的年代,纺织是黄道婆的唯一出路。虽然生活非常艰苦,但是她没有放弃纺织,一有时间就努力练习,并勤于思考。三十年如一日,她深钻细研,锲而不舍,刻苦实践,终于成为一个技艺精湛的棉纺织家。她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推动了上海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在黄道婆身上,充分体现了上海人民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她的崇高精神永远鼓舞和激励着后人不懈奋斗。
(二)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
1843年,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正式开埠。随后,外国的商品纷纷涌入上海市场,并经过长江流域再转到全国各地;江浙皖等地区出产的大宗丝茶,也直接由上海外销;外商在上海的租界内陆续开设了许多洋行,同时建造了许多仓库货栈,并开办了印刷厂、制药厂、酿酒厂、面粉厂、船舶修造厂等一大批轻工业企业和食品加工企业。对外贸易的繁荣和工商业的蓬勃发展,使上海迅速成为中国当时最大的对外通商口岸和经济中心。上海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也带动了各种服务行业的纷纷兴起。
(三)典型的移民城市
上海开埠以后,由于近代工商业的迅速发展,人口大量涌入。在短短的一百年间,上海从一个普通县城发展成为全国第一大都市。在上海人口爆炸式增长中,75% 以上是移民[11]。根据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0 年 1月的统计,非上海籍人口占85%,上海籍人口仅占15%[12]。在一个多世纪中,上海共有三次大的移民潮,即太平天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分别使上海人口增加11万、78万和208万[11]。可见,上海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上海的移民包括国外和国内两部分。其中,国外移民来自的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国内移民也来自江苏、浙江、安徽、福建、广东、湖南、河南、山西、江西等多个省区。大量的移民来到上海,同时将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带到了上海。
(四)独特的海派文化
开埠以后,西方文化迅速进入上海,中西方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渗透、整合,形成独特而卓越的海派文化。海派文化的核心、灵魂,是海、大海、海量,是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气魄,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把全世界、全人类一切先进思想文化、科技、经济、政治、社会各方面的知识、经验吸引过来,综合起来消化、创新、本土化,然后辐射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14]。海派文化形成于近代以来的上海城市之中,受到上海近代工商业迅速发展和移民大量涌入的深刻影响,并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造革新的地域文化。因此,上海的海派文化具有多元包容、善于扬弃、勇于创新等特点,也是“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城市精神的载体。
三、上海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由于受到上海城市文化和社会发展特点的深刻影响,在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上海工匠身上,逐渐凝聚和形成了独特而卓越的上海工匠精神。笔者通过梳理上海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匠及其主要事迹,提炼出凝结在上海工匠身上的上海工匠精神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理念和职业素养三个方面,进而构成上海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
(一)职业态度:严谨专注、一丝不苟
严谨,即严密细致[14](P1505),指的是一种做事认真负责的态度,把做事的着力点放在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步骤上,不心浮气躁,不好高骛远,特别注重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精做细,做出成绩。专注,即专心注意[14](P1720),指的是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专心致志把自己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凝聚到所要做的事情上,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一丝不苟,即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形容办事认真[14](P1538)。在上海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匠身上,无不体现了“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的特征。“严谨专注、一丝不苟”是上海工匠精神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上海工匠精神与其他地区工匠精神的共同之处。如玉雕工匠魏正荣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并访问登山运动员,凭借多年的经验和潜心钻研,终于完成构思巧、器形巨、工艺精的国宝级玉器作品“把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太空对接工匠王曙群为了克服载人航天对接机构的研制难关,一直陷于苦苦的思索之中,经过16年心无旁骛的闭门奋斗,终于实现了举世瞩目的“太空之吻”。
(二)职业理念:精益求精、追求卓越
精益求精,即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14](P690)。卓越,即非常优秀,超出一般[14](P1730)。追求卓越,指的是将自身的优势、能力,以及可以使用的资源,发挥到极致的一种状态。追求卓越,也是上海突出的城市品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特征在上海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匠身上也得到了非常充分的体现,是上海工匠精神最突出的特征。国人信赖的“上海工”,就是上海工匠的作品质量上乘、技艺精湛的象征。在这一特征上,上海工匠精神由于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表现得比其他地区的工匠精神更胜一筹。如竹刻工匠支慈庵拜著名金石、书画家赵叔儒、吴湖帆为师,书画技艺进一步提高,又得沪上收藏家李祖韩慨允,观摩其所藏竹刻精品,更受教益,其艺术造诣深厚,竹刻画面结构完整协调,刀法准确精细;焊接技术工匠张翼飞把每一件焊工产品当成工艺品去做,无论多么复杂奇怪的工件结构,都会花心思琢磨如何让焊接出来的成品漂亮、规整、高质量,始终追求极致和完美,容不得半点瑕疵。
(三)职业素养:敬业乐群、改革创新
敬业乐群,即专心于学业或工作,乐于与同事、朋友一起切磋、交流[14](P695)。引申开来,敬业乐群也就是热爱自己的工作,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同时,富有团结协作精神,善于倾听他人的意见,并积极帮助他人。改革,即把事物中旧的不合理的部分,改成新的、能适应客观情况的[14](P417)。创新,即抛开旧的,创造新的[14](P205)。“敬业乐群、改革创新”的特征在上海开埠以来具有代表性的工匠身上得到了尤为鲜明的体现,是上海工匠精神最鲜明的特征。由于受到海派文化的影响,上海工匠精神在注重敬业的同时,强调乐群,即将自己的高超技艺毫无保留地与他人进行分享和传承;并重视对传统工艺的改革创新。这也体现了上海当好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的神圣使命。因此,上海工匠精神的这一特征明显区别于其他地区的工匠精神。如面塑工匠赵阔明积极改革传统工艺,总结出手捏八法和使用工具八法及调色配色等面塑技法,并首先解决了面塑防蛀、防霉、防裂三大难题;还十分重视培养接班人,培养了数以百计的面塑艺术幼苗。汽车维修工匠徐小平在他管辖的进口数控机床的维修保养中,敢于向专业领域的高端水平挑战,进行大胆的工作创新,为企业攻克了三十多项技术难关;还根据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创新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方法,培养了一大批高技能人才。
上海工匠精神最本质、最突出和最鲜明的特征就构成了其基本内涵,即“严谨专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敬业乐群、改革创新”。上海工匠精神与“爱岗敬业、争创一流,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相比,二者都是中国特色劳动者不屈不挠、前赴后继奋斗精神的历史传承,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时代性;然而,从内涵上看,二者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上海工匠精神侧重于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理念,劳模精神侧重于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职业素养。
四、工会组织弘扬上海工匠精神的对策思路
当前,弘扬上海工匠精神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上海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为上海建设科创中心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人力资源、智力支撑和舆论引领的需要,也是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促进上海职工职业生涯发展和个人价值实现的需要。作为党联系职工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工会组织,应在弘扬上海工匠精神方面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一)强化典型引领和社会宣传
工会组织要继续实施“‘上海工匠’培养选树千人计划”,通过各种上海主流传媒和宣传阵地,并借助企业网站及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大力宣扬上海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在宣传形式上,要充分利用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传播速度快、传播范围广的优势,通过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宣传“上海工匠”的先进事迹,继续拍摄“上海工匠人物”纪录片,在职工中树立“上海工匠偶像”,让上海工匠精神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广大职工就业成才的价值追求。需要注意的是,工会组织在弘扬上海工匠精神的同时,也要积极弘扬职业平等的价值取向和就业取向,让各行各业人士以爱本行、干本行为荣,形成尊重、认同和争当技能人才的主流价值观念,逐步扭转人们的求学就业观念及企业的用人观念。
(二)健全相关政策和制度安排
首先,工会组织要通过参政议政等多种方式,着力排除阻碍普通劳动者,特别是能工巧匠共同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的体制和机制障碍,在社会各个领域促进公平与正义。其次,工会组织要参与完善产品和服务的市场准入机制,与时俱进地推进产品质量和服务标准修订,用高标准、高质量、严要求的产品标准和服务标准倒逼市场主体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追求卓越的企业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让精益求精、求实创新的工匠获得丰厚的报酬,让上海工匠精神自由绽放。再次,工会组织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维护和增进工匠们的合法权益,强化市场治理与监管,切实为技术创新保驾护航,保护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
(三)建立有效的奖励激励机制
弘扬上海工匠精神,工会组织尤其要推进和保障各个行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获得应有的尊重,并能够获得与其能力与水平相匹配的相关待遇。首先,要完善技能人才的评价机制与优秀技能人才奖励制度。通过加大对以“上海工匠”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表彰奖励力度,使“工匠人物”得到充分的尊重和重用;通过畅通优秀技工的上升通道,使他们有充分的成就感、获得感和不断前进的目标动力;对于上海引进高级人才适用的户籍、子女入学、解决配偶待遇、资金资助、研修访学等政策激励措施,同样要落实在稀缺或重要的技能型人才身上。其次,要切实提高技术工人待遇。通过建立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工资分配制度、补助性津贴制度和技能人才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并解决技能人才住房保障等切身问题,让他们的主要精力能够放在对技术和工艺的探索、研究与追求上。
(四)完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要培育更多的“上海工匠”型人才,必须不断完善政府、职业院校、行业、企业等多方面主体共同参与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其中,工会组织要加强与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发教学资源和培训项目,使培训课堂与市场衔接、课程开发与企业需求相融通;要加大技能大师工作室、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等建设力度,鼓励并资助企业培养选拔优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首席技师”“技能大师”乃至“上海工匠”,发挥其在技术创新、攻关、传承、推广等方面的带头引领作用;要继续依托重点产业领域的产业园区、行业协会、大型企业、重点院校等,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要重点建设一批世界技能大赛的培养基地,积极参与世界技能大赛,加强海外交流,以赛促进上海技能人才的成长。
此外,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让企业成为上海工匠成长和发展的摇篮。上海企业要树立质量为先、信誉至上的经营理念,以上海工匠精神为引领,将其融入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以制度保障产品品质。工会组织要积极推进企业内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并向一线技术工人倾斜,充分发挥“上海工匠人物”在企业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引导工匠积极参与“高师带徒”活动,并通过技能分享会、技艺研习班等多种形式,使工匠的技能得以传授、经验得以传递、精神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