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山中》赏析
2019-02-21王文瑞
王文瑞
(西安培华学院 陕西西安 710056 )
《山中》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此诗乍眼一看,会有一种淡然质感,但并非一般的平淡所能比拟。与王维并称的另一唐代山水田园派大诗人孟浩然的风格有迥然之别。虽明人胡应麟在《诗薮》:“盛唐继起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韦应物本曲江之清澹,而益以风神者也”中将其二人都并入为清澹一派,但我认为孟诗不及王诗。虽然后人多欣赏孟诗,包括闻一多先生在《唐诗杂论》中言其“淡的看不见诗了”,以赞孟诗之妙、之绝,我却觉得这是一种隐性的标榜,为何而淡,因其太浅,以浅而淡者也。我有一个不是非常恰当的比喻,孟诗就如一片池塘,一眼望去,直插水底;而王诗就如一玉潭,远观和池塘似乎并无差别,但越接近其,越会觉得深不可测,会紧紧陷入其中,这也是王诗的一大禅性吧。徐增的《而庵诗话》也说到“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摸,摩诘精大雄氏之学,篇章字句,皆合圣教。”此中所提到的理趣不是宋诗的特点吗?前人有言:“唐诗主情志,宋诗主理趣”,综上所述,我倒认为王维为宋诗理趣之鼻祖也,概其无愧“天才诗佛之盛名”。以下通过浅析王维《山中》,来识王维诗佛之美誉,正摩诘之地才名。
此诗创作背景不详,只知其当作于初冬时节。故分析此诗可能会有些许偏差,但仍应立足当时时代发展大背景,以王维人生轨迹历程为思路,结合其山水诗特点,参照王维类似诗句对比分析,以求将此诗所能表达的感情、意象、生趣、境界进行一个较为全面的探析。
一、诗画的巧妙结合
首句诗云:“荆溪白石出”。荆溪,原称为长水,又被称为浐水、荆谷水等。源出于陕西省蓝田县西南秦岭山中,北流至长安东北并入灞水。据此再结合诗题“山中”可知本诗应写于诗人辋川别墅所在地终南山。白石,既溪流边的石头,山中此景经常可见,山石往往伴着溪流蜿蜒而现,这一“出”字一出,引王国维先生一句话“真所谓境界全出”。如果诗人不用“出”字,换用“见”、“现”、“在”此等词语,则会显得未免太过于俗气。一个“出”字会让读者产生一种疑惑,到底是溪流伴着山石而流还是山石伴着溪流而现,有种让人琢磨不透之意,故此字、此句兼顾视觉、感觉、禅意于一身。
二、时代的缩影
次句诗云:“天寒红叶稀”。天寒,既初冬时节之意,点明时间。红叶稀,这三字写的太过于平淡,让人感觉似乎不是王诗的风格有些孟浩然的色彩。但与晚唐诗坛大诗人杜牧的名诗(《山行》尾句)云:“霜叶红于二月花”相比,就会有一层更深的见地。同为写初冬未落之红叶,杜诗有一种显性的骨气蕴含其中。何然,初冬之落叶,以将凋零,即使还存些许枝节,也已是强弩之末。但杜牧不同,偏是写我的霜叶有何等之高贵,即便红叶外已染霜色,显得不是那么的出众寒暄,但是我的霜叶就是比你初春二月绽放的花朵高贵。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其实我认为杜诗此句有一种以物喻人之意。
(一)其因有三:
1.杜牧出生于官宦世家,家族的传统为他诗文特点注入了一股雄姿之气。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曾祖杜希望为玄宗朝边塞名将,爱好文学。祖父杜佑,中唐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曾经先后担任德宗、顺宗、宪宗三朝宰相,一生好学,博古通今。他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云:“旧第开朱门,长安城中央。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家集二百编,上下驰皇王”。也对于家族作了一个清晰的描述。
2.杜牧个人性格骨气。《新唐书·杜牧传》载:“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至”。杜牧观其一生,仕途还是比较顺利的。唐文宗大和二年26岁中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可谓年轻有为。官终于中书舍人,(《新唐书·百官志二》):“中书舍人六人,正五品上。掌侍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制敕、玺书册命,皆起草进画。”此职虽然官品不高,仅为正五品,但是有起草诏令、参与机密之权,可以说是官小权大,而且可以时常面见皇帝,这对于杜牧来说也是一个可以拿得出手的仕途。
3.时代之不幸,已到晚唐。牛李党争此起彼伏,唐文宗曾有“去河北贼易,去朝廷朋党难”的感慨,牛李党争使本来腐朽衰落的唐朝走向灭亡。而杜牧虽然身为朝廷的之官员,但是独力难支,他想做一番建功立业的伟业,但是时代已经不会给予他那样的条件,所以诗人这这种愤怒全盘的注入到诗歌中。
(二)转向再看王诗
1.前文已提到本句太过于平淡,但分析杜诗后,却会发现王诗比杜诗更有一种意象。何为,用叶嘉莹先生的话是:“包含着一种美感的特质”。而王国维先生将其概括为境界二字。这句诗有一种萧瑟质感,一个“稀”字将诗人此刻的心境刻画的惟妙惟肖。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三)诗云:“草盛豆苗稀”不也取一个“稀”字,以表达作者归于田园之乐的心境。朱光潜先生《陶渊明·他的情感生活》:“儒、佛两家费许多言语来阐明它,而渊明灵心进发,一语道破。读者在这里所领悟的不是一种学说,而是一种情趣、一种胸襟、一种具体的人格。”我认为以此来说、来解王维本句再恰当不过了。
2.王维此诗此句也含着一丝的骨气,但与杜牧诗不同,杜牧诗为显性的骨气,而王维诗为一种隐性的骨气蕴含其中。“天寒红叶稀”,对于红叶的稀少诗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这红叶一片一片的不断落下,之中的感伤之情很是浓烈。我虽然不能做什么,但我可以保持对于红叶的记忆,始终相信经历寒冬过后,红叶是会重新展现在自己的面前的。这就可以以王维的仕途经历为例:
王维在仕途中最为惨痛的经历莫过于安史之乱对于大唐王朝的惨痛经历。至德元年六月(公元756年),安禄山大军攻陷大唐首都长安,王维外逃不急,为叛军所获。“贼陷两京,驾出幸,维扈从。不及,为所擒。”(元辛文房《唐才子传》)而王维在当时诗名盛极一时,以至于“禄山素知其才,迎置洛阳,迫为给事中。”(《新唐书·王维传》)其实王维心中是有一股子文人士大夫的骨气所在,当被叛军逮捕后,“维服药取痢,伪称喑病。”(《旧唐书·王维传》),他不惜服药来作践自己的身体,也要保持对于大唐王朝的一股忠心。无奈自己的诗名太大了,只能接受伪职。梨园弟子雷海清事件将王维心中的骨气重新焕发了出来。“维闻之悲恻,潜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旧唐书·王维传》)这首诗将一个文人士大夫对于国家、对于君王那种忠爱思想完全不白的写了出来。王维此时对于安史之乱是无能为力的,他心中保留着君王的姿容,希望有朝一日大唐的将士可以重新打回长安,迎回皇帝。他可以重新做回以前的那个他。而本诗中的“红叶”就象征着玄宗皇帝和整个大唐王朝,天寒就是安史叛军。虽然天气逐渐的寒冷,红叶不断的凋零,但他相信经冬复历春是大自然的法则,正义战胜邪恶也终将是这世间一切的法则。所以,看似平淡的一句诗,却写出了整个时代的演变,也出了大唐盛世留给他的最后一口气。
时代之不易,诗人壮志之艰辛,促发了一代天才、一代名诗、一代名句的诞生。
三、禅趣进诗情
第三句诗云:“山路元无雨”。“元”字用法奇妙,将山路、无雨二字紧紧的联系在一起,本来毫无关系,却因一“元”字而不得相离。《说文解字》曰:“元,始也”。那为何不用“始”字,我个人认为这个和王维的思想信仰有非常重要的关系。元为佛教用语,佛家有“元始无明”之语,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曰:“此无明与真如之无始皆为无始,故名无始无明。然则此元品无明,为无始生死之根元也。若断了而一念即成佛之位也”。此句可谓颇具禅理。
四、万物皆可谓“空”
尾句“空翠湿人衣”。此句一看会有一种亲切之感,因为一“空”字让人为之动容。《终南别业》:“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如”。《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鹿柴》云:“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等等皆为王维带“空”字之诗句。为何王维会写这么多的“空”字诗,佛教禅宗讲究三种境界:一是“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写寻禅不得;二是“空山无人,水流花开”,写似悟非悟;三是“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写瞬间永恒。由此可见,在禅宗的三种境界中,“空”是一个核心的概念。所以空翠自然不会湿衣,但是王维诗中却写空翠湿人衣,这是一种瞬间永恒,也是一种大彻大悟,所以此句、此诗可堪称绝妙无比。
五、背景探析
分句浅析完此诗,大致可得此诗背景。我个人认为此诗当作于王维晚年,具体为唐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长安收复后被贬官为太子中允后所作,也就是王维去世前四年的某一阶段,具体分析原因如下:
(1)根据首句分析荆溪再结合诗题“山中”可知本诗应写于诗人辋川别墅所在地终南山。天宝三载(公元744年)后王维买下宋之问位于辋川山谷(今陕西蓝田县西南10余公里处)的辋川山庄,作为他母亲奉佛修行的隐居之地。
(2)此诗虽看似平淡,但其中所包含的复杂感情绝不是一个没有艰难的仕途经历所可以写出来的。王维一生中可以说经历过三次比较大的仕途挫折,第一次伶人舞黄狮子事件、第二次唐玄宗罢免自己的伯乐张九龄事件后他在官场也备受打压、第三次也就是对于王维思想的转变起到决定性意义的安史之乱被俘事件。
(3)“国家不幸诗家幸,诗人不幸诗家幸”。上文所分析的第二句“天寒红叶稀”写尽了一个文人士大夫在经历多重打压之后那种心境、心理、心态的重重复杂变化,与王维晚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大彻大悟有非常精密的联系,所以此诗应作为王维晚年。
六、结语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个字,但其中所包含的王维对于仕途、对于大唐王朝、对于国家、对于人生、对于时代的认识是其他的名篇所不可替代的。他是王维一生六十二年的历程写照,也是整个盛唐时代由盛转衰的写照,所以这首《山中》小诗在文学史的长河中绝不仅仅只是一首“小诗”的地位,他的价值应该得到当代人的重新审视。王维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贡献也应该得到我们重新去认识、去发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