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2019-02-21罗军林
罗军林
(天水市榆盘镇农业技术推广与综合服务中心,甘肃 天水 741300)
因我国国情的影响,无论是对马铃薯的种类方面还是数量方面都有着极大的需求。针对这一现象,提高马铃薯产量势在必行。作为我国重要的蔬菜,马铃薯是我国很多高原地区主要的种植作物。很多马铃薯种植方面的专家致力于研究运用多元化的防治技术,对高原马铃薯晚疫病进行防控,杜绝晚疫病对马铃薯增产带来阻碍,促进我国马铃薯的整体质量和产量得到全面提升。
1 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原因
1.1 气候因素的影响
对于高原马铃薯而言,气候条件是引发高原马铃薯晚疫病的主要原因。这是由于晚疫病的病菌在高湿、日暖、夜凉的环境中生长速度最快。晚疫病菌以菌丝的形式在高原马铃薯的块茎中过冬,所以,如果高原马铃薯携带病种,则这些高原马铃薯不会发芽。一部分感染不严重的高原马铃薯,虽然能长出病株,但是由于病菌在高原马铃薯种植过程中会形成孢子囊,在空气、雨水等自然条件传播再次感染高原马铃薯。当气温高于10℃,湿度高于75%时,病菌孢子囊就会扩散,开始发病。此时,在雨水的传播下,病菌孢子还会再次感染,最终导致高原马铃薯减产。
1.2 生育期不同的影响
对于高原马铃薯而言,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晚疫病的抵抗能力不同。当高原马铃薯处于幼苗期时,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在其现蕾期,抗病能力逐渐下降,特别是在开花前期和后期,抗晚疫病的能力最差。
1.3 品种抗病性的影响
1.3.1 品种的形态。对于匍匐型的高原马铃薯品种而言,这个品种的叶片比较平滑,颜色黄绿的植株易感染晚疫病。比如,米拉这个品种,其株叶形状比较直、叶片具有很多小绒毛、叶肉比较厚、叶片颜色深绿的植株易染病。
1.3.2 抗菌物质的产生速度。对于一部分高原马铃薯品种而言,在受到晚疫病病菌侵入时,会在细胞之间产生抗体,提高对病菌的抗性,阻止晚疫病病菌的侵入,达到高原马铃薯抗病的目的。
1.3.3 孢子囊的数量、形成速度和病害潜育期。对于一部分高原马铃薯而言,极易受到晚疫病的感染,当一滴水中含有的孢子数量超过7个时,就能感染高原马铃薯,并且病菌具有较短的潜育期、较快的生长速度和传播速度,极易导致流行病的发生。对于抗病能力强的高原马铃薯品种,当一滴水中含有的孢子数量超过30个时,就能感染高原马铃薯。并且病菌具有较长的潜育期、较慢的生长速度和传播速度,不易导致流行病的发生。
1.4 栽培管理措施的影响
将高原马铃薯晚疫病发生的高峰时期与危险生育时期错开,使高原马铃薯的发病概率降低。当高原马铃薯种植比较密集,并且对其施加的氮肥不均匀时,会使植株的生长速度过快,使田间的透光、透风、湿度不佳,极利于晚疫病的发生与蔓延。
2 高原马铃薯晚疫病防治对策
2.1 加强预测预报
在高原马铃薯生长晚期,将田间病圃设置在病菌的多发区,特别要仔细观察晚疫病发病时期高原马铃薯的生长情况,严格检查病圃与田间是否存在中心病株,一经发现,及时治疗。
2.2 选育和推广抗病品种
在高原马铃薯的选择上,应首选具有抗病、脱毒能力的品种进行种植,这也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晚疫病的方法之一。比如,可以选择脱毒种镇薯1号、威芋5号等品种[1]。
2.3 建立无病留种田,选用无病种薯
成立栽培无病种薯基地、高原马铃薯种薯种植田,将高原马铃薯晚疫病的入侵根源截断。在此过程中需要严格保证高原马铃薯没有携带病菌感染源,才能进行入窑、出窑、种植等工作。
2.4 种薯消毒
在对高原马铃薯种薯进行切块时,用5%来苏或者50%福尔马林浸泡消毒,在切块上涂抹草木灰[2]。如果用整个高原马铃薯种薯直接进行种植,晚疫病病菌传染的概率更小。
2.5 改进栽培技术
种植高原马铃薯的土地尽量选择腐殖土、泥炭土、沙壤土,并且保证种植地排水性好、地势较高。将钾肥提前施入种植地,能提高种植地的抗病能力。将高厢垄作技术运用到高原马铃薯种植中,提高排水能力,有效降低土壤湿度。在收获发病田块的高原马铃薯时,提前15 d左右割除田块中的根茎,断绝高原马铃薯果实与病株之间的接触,进一步降低高原马铃薯感染晚疫病的概率。
2.6 药剂防治
在高原马铃薯发病初期,7~10 d对其喷洒一次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3]。同时,注意喷洒的天气要选择没有雨和太阳的阴天,防治次数保持在两三次,能使高原马铃薯晚疫病的防治效果保持在最佳状态。
3 结语
在高原马铃薯从种植到收获的整个过程中,严格加强管理,有效预防和治理高原马铃薯晚疫病,能最大限度地提升高原马铃薯的总产量,为人们享受高品质的生活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