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病虫害形成原因与防控措施
2019-02-21李思卓李登科
李思卓 李登科
(1.汝南县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河南 汝南 463300;2.汝南县绿化队,河南 汝南 463300)
病虫害问题始终是影响林业发展的重要问题,对林业经济、林业生态构成了极大威胁。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长期以来的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都处于相对被动的状态,只是在发生病虫害问题之后才被动采取治理措施,消极被动地进行治理,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且带来了巨大的森林资源损失。基于此,需认真把握林业病虫害发生的特征与原因,积极思考针对性的防控举措,以切实保护好森林资源。
1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特征
森林病虫害是影响林业健康的重要因素,其主要特征表现如下。
1.1 发生频率高,治理难度大
森林病虫害发生概率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近年来,我国林业部门针对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作了一系列的部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进一步来看,仍存在防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一些林业病虫害反复出现,且防治难度较大,难以从根源上解决病虫害问题。
1.2 种类繁多,危害程度高
森林病虫害种类繁多,分布在不同季节、林业生长的各个阶段,而且病虫害感染速度十分惊人,防控难度极大。而且树种类型较多,对于不同树种的病虫害发生特征有着明显差异。一旦防控不力,会带来严重损失。
1.3 引起病虫害的原因较多
导致病虫害频发的原因是多样的,除了自然因素之外,还包括人为因素、生物因素等。这些因素的存在给病虫害防控带来了极大困难。
1.4 扩散与蔓延速度快
一旦发生病虫害,则会在短时间内扩散、蔓延开来,如果在初期没有得到良好控制,势必会带来更大范围的损失,对森林资源带来严重损害。
2 森林病虫害形成的原因
2.1 人工林面积与占比快速增加
在很多人工林中,多会出现频繁的病虫害问题。随着人工林面积与占比的快速增加,森林病虫害的发生规模、波及范围也进一步增加,两者之间形成了惊人的同步增加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人工林树种单一,整个森林生态系统极为脆弱。相应的,天然森林面积下降,原来的生态系统与生物链被破坏,导致森林本身的防护能力显著下降,一旦出现病虫害问题,很容易影响到大范围森林,从而在短时间内出现病虫害暴发流行现象,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损害。
2.2 化学农药应用不合理
针对森林病虫害问题,人们往往利用化学农药进行治理,如各类杀虫剂等。但化学农药的不合理应用,在杀死害虫的同时也杀害了森林中许多有益生物,导致害虫的生物天敌数量大幅减少,虫害缺乏天敌的抑制,快速繁殖并危害森林。长期使用农药,害虫会出现一定的抗药性,这就会导致虫害更难以被消灭,森林被破坏的程度会更大。另外,没有良好的药剂与喷药器械等,也导致了化学农药治理病虫害的效果偏低。
2.3 没有形成预防为主的防治机制
在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中,通常是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病虫害之后才会逐级上报,然后再考虑采取应对方案,之后才是组织治理病虫害。这种病虫害防控治理模式是在病虫害形成规模之后进行的,而且落实防治措施需要较长的时间,防控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因而易造成严重损失。这种事后干预与控制的举措,不能在初期消灭病虫害,导致病虫害快速扩散、蔓延,带来严重损失。
2.4 全球变暖与输入性病虫害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各地的气温波动幅度增加。而较为潮湿、温暖的气候,会给病虫害的繁殖、生长提供更好条件。冬季气温相对较高,没有能将过冬的害虫杀死,从而导致越冬害虫基数增多。此外,随国内外交流增多,一些具备危害性的病虫害可能会通过人工方式带入国内,给国内森林资源带来严重危害。
3 森林病虫害防控举措
3.1 构建预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病虫害发展情况
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首先需要做好病虫害的预测、预警与预报工作,切实做到准确、及时、全面获取病虫害发展情况。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因素、林木生长阶段和生长状况,对可能出现的病虫害进行预测,并评估病虫害发展趋势。构建以预防为主的作业机制,设置省、市、县林业部门负责监控,同时要求在乡镇设置测评单位,在苗圃、林场与重点森林区域设置测报点,构建群众参与的测报工作方式。应安排专业人员负责对上报信息进行汇总、分析与整合,采取科学的方法深入林场区域调查,确保在病虫害发展初期就掌握最新情况[1]。
3.2 生物防控,保护害虫天敌
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应善于应用生物防控措施,做好害虫天敌的保护工作。森林中存在着大量以林木害虫为食物的捕食性昆虫、寄生性昆虫、鸟类与微生物等有益生物。这些生物的存在,对于抑制病虫害繁殖、发生有着重要作用。由此,需采取积极的保护措施,为森林害虫天敌提供良好的保护,这样病虫害发生的频次、规模与带来的危害均会显著下降。这就表明害虫天敌可以在森林病虫害防治中发挥积极作用,因此应适当增加害虫天敌种群数量[2]。
3.3 增加资金投入,善于应用营林防治技术
要想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需要一定的资金作为支撑。充裕的资金是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保障条件。为此,需要各级林业部门做好资金管控工作,将资金投入在病虫害防治的关键环节之中,如病虫害防治农药的开发、病虫害治理器械研发、人员保障等方面。重视营林防护,要求从各方面入手做好病虫害防治工作。例如,在虫害孵化阶段,为避免病虫害繁殖,可以营造相对干爽、健康的环境,消除病虫害赖以生存的条件;在幼苗生长时,可以定期翻地,将虫卵消灭;做好翻耕工作,采取施肥等措施来提高土壤肥力,提高森林自身的抗病虫害能力;定期进行杂草清除工作,一旦发现有病害树枝,则可以剪除后带出,避免其进一步繁殖;优化人工林结构,营造混交林,提高生物多样性[3]。
3.4 落实封山育林工作
综合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气候条件,考虑各种树林生长的需求,林业部门可以采取科学合理的封山育林措施。为保障封山育林效果,应从实际出发,做好选育工作,切实保障一切都已到位的前提下,方可进行封山育林,提升森林树种的抗病能力。与此同时,还可采取混交林的营造方式,提升森林群落结构丰富程度,增加森林群落生态稳定性。此外,采取封山育林举措,能为病虫害天敌的生长、繁衍提供更好的空间、时间,有助于林木自身抗病虫害能力的提升。采取封山育林措施,可以避免人为干扰、破坏森林环境[4]。
3.5 应用先进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
在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控时,通常会出现防控效果较差的问题,主要在于病虫害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受环境、药物等各种因素的影响,病虫害的改变较为突出,且病虫害类型较多,如药物的长期应用会给虫害带来抗药性等。为更有效地防控病虫害,需要引入先进的技术,做好病虫害预测、监管与控制工作。通过布置先进的监测网络,对森林病虫害进行有效监测,对各类病虫害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森林疾病、虫害的形成机理、生长规律与外在特征。依靠现代技术,采取针对性的防控举措[5]。例如,一旦发现某类病虫害的初期特征,可以及时安排专人负责现场调查,在确定病虫害类型与规模之后,采取现代化低毒、高效用的农药消灭病虫害。也可应用现代统计技术,分析一段时间内的病虫害发展规律,对病虫害的演变趋势进行科学预测,并形成针对性预案。
此外,要想做好森林病虫害防控工作,还应重视树木养护。例如,一些黄叶、短树干等树种易遭受病虫害,主要是因为这类树木自身营养含量较低,难以抵抗病虫害。为此,需给这些树木定期施肥,以增强树木抗病虫害的能力。对于一些生长不良的树木应给予高度重视,做好养护工作,可以将树木多余的枝条剪除,尤其是一些已经被病虫害感染的枝条,应清除掉。通过采取积极有效的养护措施,减少病虫害给森林生态带来的损失。
4 结语
病虫害是影响森林效益、森林生态的重大威胁,也是森林防控工作的重点。因森林病虫害形成的原因较多,发生频率高、治理难度大,且种类繁多,扩散与蔓延速度快,十分容易给森林资源带来严重损失。笔者在分析了病虫害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提出构建预测预警机制,及时掌握病虫害发展情况;重视生物防控,保护害虫天敌;增加资金投入,善于应用营林防治技术;落实封山育林工作;应用先进技术,做好病虫害防控工作等多项举措。从多个层面采取积极的措施,做好事前防控工作,将森林病虫害危害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