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思想下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研究
2019-02-21丁燕群
丁燕群
(湖北景恒旅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湖北 黄石 43500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把加强规划管理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作,实现规划管理全覆盖”[1]。规划管理即是要求规划更有针对性、系统性、指导性,对于乡村尺度、规划实操性要求更为突出。从旅游角度来看,产业型、遗产型、旅游服务配套型乡村是文旅振兴乡村可发力的重点。另外,乡村发展涉及民生、土地、产业、环境和设施等方方面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多规合一”理念,正是对传统型旅游规划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究综合性解决方案是其创新升级的重点和难点。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还明确提出:“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生态和文化优势,发展适应城乡居民需要的休闲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健康养生、养老服务等产业”[1]。乡村即将摆脱民宿+采摘的简单模式,乡村可接受的产业业态将进一步扩大和增多,活跃在城市、特色小镇、旅游景区的新型休闲业态、文化体验、新型服务将走进农村,这将对乡村产品营造提供启发灵感,从而带动人才返乡。
1 乡村振兴发展存在的问题
当前,中国农业正处于产业融合、全面创新的深刻改革之际,国家推行的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无不体现着国家发展农村、振兴农业的力度和决心,尤其是乡村振兴战略更能体现国家发展农村农业现代化的意志。然而,在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深思。
首先,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仍是最大短板。农村地区发展普遍滞后,教育、医疗、文体、社保等基础公共服务薄弱是面临的突出问题。在乡村振兴稳定的资金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之时,投入渠道有待拓宽,亟待完善金融资本和社会资本进入农村农业产业的约束机制。农业产业化与新农村发展必要用地的配套政策与机制需要完善,农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还没有完全落地,审批程序复杂、难度大,人才引进机制、吸引保障政策尚不完善,本土实用人才缺乏,亟待完善农村资源变资产的有效约束机制及路径,深化挖掘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法律依据,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协调性、项目和资金需要进一步整合。乡村产业振兴基础有待巩固,农业生产结构不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有待提升,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仓储、冷链、物流、信息咨询等服务较为匮乏,针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同质化问题突出,必须加强统筹引导与顶层设计。
其次,要探索农村地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如何创新有效解决行政村和自然村存在的“治权”和“产权”的脱节问题、如何针对农村资源资产的有效整合、如何正确匹配乡镇机构“事权”和“财力”,给高层提出新的思考。还有如何破解农村生态发展和绿色发展所面临的农业面源污染、废水、废气、固体物倾倒及地膜残留等对农村生态安全所造成的隐患。要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对于生态保护禁限制开发区,应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偿。
2 新时代思想下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
新时代思想下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需依靠乡村旅游推动农业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并向城市社区化方向发展,积极利用出现的新农人和新秩序探索土地、农民、政府、企业、金融和社会机构六位一体发展模式,把农村分散资金、资源聚集起来,使农业生产经营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来推动田园综合体可持续健康发展,以此实现个人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相互配合、协调发展,让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更好地发挥作用。通过学习利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模式,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拓宽农民财产性收入的路径,推动田园综合体创新发展模式与创新机制的建设。田园综合体作为一个平台吸引城市资源向农村反流,聚集资金、技术、管理和人力,以此激活农艺、农谚、农事、风光、民俗和风味餐饮等传统精华。
作为农业龙头企业,应抓住这个历史性机遇,肩负起发展农村、发展农业的历史责任。农民、土地应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企业发展的优质资源。因此,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首先要把农民利益摆在前面,让农民安家乐业再发展成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成都多利农庄结合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机制为新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质量效益为核心、绿色发展为根本、农民增收为目的,遵循“特色化、差异化”“高端化、品牌化”的理念,突出“市民农庄”“乡村创客”“造梦乐园”主题,激活都市农业的多业价值、乐游价值、安居价值,打造集农业休闲康养于一体、生产生活生态相融合、六次产业全产业链条的乡村田园综合体和“宜业宜游宜居”的都市有机特色农业小镇,形成产村相融、三产互动、城乡统筹的综合示范效应。
有关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所有建设运营的田园综合体运营状况十分不好,10个田园综合体有7个巨亏、2个持平、1个微盈利,大家都是在靠政策硬撑着,当政策吃完就没有后劲了,没有市场可持续发展模式,这些田园综合体终将成为城市里的那些“烂尾楼”。因此,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应着重以“三变”模式创建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与创新机制。在田园综合体建设过程中,首先改变思想与观念,“三变”创新的内涵是“股”,关键是“变”,重点是产业。其关键是实行“股份制合作”,第一药效是治贫,第二药效是致富,在“耕者有其田”的基础上实现“耕者有其股”,全力打造股份职业化农民。其次利用“三变”创新来实现“三个激活”——激活市场、激活主体、激活要素。通过清产核资等基础性工作对村集体的产权明晰化,赋予村集体经济组织市场主体地位,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壮大村集体经济,村集体经济壮大了、搞上去了,“大河水涨小河满”,自然也就脱贫了。再次利用“三变”创新盘活农村资源、资产、资金。田园综合体模式创新的意义就是农民的腰包鼓起来,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降低田园综合体平台上项目主体企业的运营成本和发展投入。创新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不仅是为了增强农民财产性收入,还能让农民理性回归土地,同时能降低企业前期土地流转成本和人工成本,对提高当地生产总值会有显著成效。
在充分利用“三变”模式创新田园综合体发展机制的过程中,如何实现“土地、农民、企业、政府、金融、社会机构”六位一体发展中角色及责权利有机统一并形成机制是关键。资源变资产,就是要让沉睡的资源活起来,也就是让“死资源”变成“活资产”;把资金变股金,让分散的资金聚起来,加大各类资金的整合力度,量化各级财政投入到农村的生产发展类资金、农业生态修复和治理资金,通过创新机制转化为村集体或农民持有的股金,集中投放到效益较好的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形成股权,按股份比例分享收益,提高资金的使用率,变“一次性”投入为“持续性财产”增收,利用产业带动、社会参与、农民受益等方式,形成农民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农民变股东,让增收的路径多起来,积极引导农民自愿将个人的资源(包括土地)、资产、资金、技术等入股到经营主体,成为股权投资人,参与分红,由此有效转变农民的投资方式、创业方式和增收方式,让农民成为整个产业链、资金链、供应链、价值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积极引导发挥政府职能,政府提供部分启动资金、引进可行性项目,交给村集体干,让村集体受益,让村集体经济到达村级全覆盖,实现村集体从“无”到“有”的跨越,发挥自身优势。有了政府的支持,更要有各村的主动作为,重视开发、保护农业的生态功能,要把生态、绿色的产业链做大做强,把价值链上的价值吃干榨净,要能把“黄豆做成肉价”。
农民、土地、企业、政府、金融和社会机构六位一体的发展模式,不再是由单一企业主导的田园综合体,而是由村集体、政府产业基金、若干个企业共同打造的田园综合体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依据本土资源优势可以规划设计若干个产业链,有多少个产业链节点,就可以引进多少家企业,积极探索田园综合体平台建设体系与管理运营体系;在田园综合体平台上探索多产业、多元素深度融合发展模式,缩小城乡差异,改善城乡居住功能,积极实现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
田园综合体平台建设创新可持续发展模式与商业模式形成闭环,要有能落地的产业和新业态吸引人才回归,在乡村生产生活,形成村民安居乐业的氛围,这都要依托于创新商业模式,也就是将传统关系农民、土地、村集体、企业、政府、金融机构、社会机构、消费者和政策等的一系列产业要素进行打破,重新按照市场规划、政策支持、农民诉求、市场供需原则和创新原则,将农民、土地、企业、政府、金融和社会机构六位统一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探索制定一套田园综合体建设体系标准和创新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