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同体关系策略: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的人学视野1

2019-02-21

惠州学院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共同体个体主体

杨 英

(集美大学诚毅学院 思政教研部,福建 厦门 361021)

党的十九大报告创新性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1]42。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其内涵就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这既是对当代中国青年奋力担负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的激励,也为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培养确立了核心目标。青年时代是青年的“拔节孕穗期”,青年责任是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做时代新人的的重要标志。从当代青年的特征和需求出发,系统梳理、提炼总结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共同体本质”理论,并与时俱进赋予青年责任教育时代内涵,彰显时代价值;通过建构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激发青年的多维主体性需求,引导青年积极投身伟大中国梦实践,形成作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责任自觉和责任担当。

一、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的理论溯源和时代内涵

(一)青年责任教育源于人的共同体本质

责任,作为一切道德的核心,是由人的共同体本质决定的。马克思认为,人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2]525。人作为社会存在物,其生存和发展总是寓于一定形式的生活共同体,也必然受到所在的生活共同体的影响和制约。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和价值取向,“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共同体”[3],是人的多维度和谐关系。人的共同体本质,决定了个体必须通过对所在的生活共同体承担责任,才能实现他人和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并为自身生存和发展提供保障。正如马克思所说,“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能有个人的自由[4]”。共同体作为人的群体存在的基本方式,具有着重要的现代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人为主体和对象的活动,涉及人的思想观念,属于精神生产范畴。青年责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从根本上说同样是做人的工作。马克思关于人的科学理论为我们把握人的本质和青年责任教育奠定了理论基础。总之,真正的共同体以现实的个人及其全面发展作为其存在的根本目标,同时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条件保障和现实可能。青年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期,需要通过自身的共同体化,实现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在与他人、与整个世界共处的过程中与共同体同步实现全面自由发展。中国的未来属于青春一代,世界的未来也属于青年一代。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事业就有源源不断的新兴力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才会有永不断的青春力量。

(二)青年责任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青年责任教育是一个集开放性和系统性为一体的教育生态共同体,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和青年等教育主体共同参与。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模式,责任教育共同体中的个体与共同体是一种互构关系。在生活世界中,青年是一个主体性的自我存在,具有独立意识和独特个性。同时,青年又是一个社会性的存在,他必须生活在具体的共同体之中,始终进行着“关系”的构建。青年作为现实的个体无论是在现实社会空间还是网络生活空间,都将通过真实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的互动交往形成同一个圈、团、群或层等社群共同体,进而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意义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2]188”,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是关系赋予独立个体存在的可靠性[5]”。青年教育共同体的基本功能其实就是关系功能,以培养和增进参与教育共同体主体关系为教育目标。青年责任教育指向主体间的关系性教育,有别于单纯的针对个体心灵的人格教育,要引领青年主体之间价值观、意识形态和伦理道德的交流、交融甚至交锋。青年自觉或者不自觉地,最终要从他们正在进行的学习、生活和生产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责任教育其本质上是一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创造意义、理性和价值的关系性实践过程。

在马克思看来,共同体中的现实的个体进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特性,其最终价值指向必然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个体作为共同体中的真正主体,在真正的共同体的条件下,个体通过获得自由并进行着实现自己的自主活动时,就是人的全面发展。与此相应,共同体的价值旨归也应该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6]。就此而言,个体和共同体互为前提、互为条件。总之,青年责任教育的目标和价值指向是实现青年个体与共同体的全面自由发展。

(三)青年责任教育的时代内涵

青年作为“现实的人,有生命的个人”,其成长和发展规律、引导和教育实践必然与社会发展规律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党的十九大创新性地提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战略要求站定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聚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有机统一“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如何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与时俱进推进契合社会发展和时代要求的青年责任教育制度和实践。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要适应和服务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需要,培养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人才。这是根据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工作提出的青年责任教育时代新目标。

当前,我国当前正处在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各种社会思潮重叠出现,人们价值观念良莠不一,现实生活中也不乏分离主义矛盾及现实问题。青年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生力量和重要力量,也处于自己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要能直面现实问题,时刻保持认知上的清醒和信仰上的坚定。共同体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强调其同质性和共意性,即可以在其中获得相对同质的价值体系,就共同体关键问题达成共同观念、或共同意志等。通过建构青年责任教育共同体,能够引导青年在当前国情、世情发生交叠变化的情况下,引导青年达成共同信仰,推动青年为实现共同体的价值和目标积极行动,赋予青年的成长和生活充分的意义。

二、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的时代遵循和时代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要通过具体、历史、现实的精神生产满足教育主体的精神需要。青年责任教育也同样要通过教育主体、教育场域、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等的优化协同,发展精神生产力,优化教育主体之间的精神关系。

(一)主体教育场域和生活场域的统一,让教育主体之间成为责任认知共同体

就责任教育的时空场域而言,倾向于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着重把学校作为主要场域。责任教育的的对象也更倾向于指向青年学生群体。教育主体之间生存于“共同的生活环境”、具有“共同的生活特征”。学校也因此成为“学习与生活共同体”。在这个意义上,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非常个人化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建设相互影响的社会关系的过程”[7],担负起特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使命。在学习与生活共同体中,教学主体之间人格平等以自由表达,尊重差异以对话合作,公平竞争以共同发展,为青年责任人格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氛围。此外互联网时代也改变了学校的教育环境和青年的成长环境。互联网思维改变了青年一代的学习、生活甚至行为模式,但是青年责任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没有改变。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青年作为教育主体通过智能手机、个人电脑深度嵌入到“一机在手,全球通达”的互联网生活世界,形成责任认知共同体。教育在现实和虚拟两个教育场域中自由切换,构建课堂、网络多个互动维度,不断深化现实维度,延展虚拟维度,实现责任教育的持续化、系统化。同时思政教育工作者和青年也可以存在学习与被学习者身份的切换。教育者作为知识分享者和实践促进者,助推青年成为积极的行动者,催生青年群体的集体行动,赋予集体行动以责任价值。

(二)教育目标遵循和内容引领的统一,让教育主体之间成为责任价值共同体

青年是现实的人、具体的人。对于有血有肉的个体而言,都会有成长成才、全面发展的合理诉求。实现青年全面自由的发展应该成为青年责任教育一以贯之的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会随着时代的变化,以此适用于特定时空环境下利益诉求和价值追求。责任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核心,是实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立德树人”使命的落脚点和关键点。确立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青年责任教育目标,反映了新时代对青年奋力担当起历史使命的要求,体现了国家、民族和人民对青年的热切期望,契合了党的历史使命和中心工作,规定了青年自由全面发展的方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多重意义上构建了“个体一民族一国家”的共同体。青年作为社会实践的主体,存在于由于生存、生活和发展等结成的“个体一民族一国家”的共同体之中。正如德国社会学家费迪南.腾尼斯所认为,“共同体对于成员的构成性影响是最活跃的,它缓慢而有力地教化个体的每个新的一代,按照它自身的形象塑造他们[8]”。实现中华民族中国梦凝聚了中华民族的共同利益,汇聚了包括青年在内的广大的人民群众的价值共识,让青年个体、民族与国家之间成为价值认同共同体。价值共同体,让共同体主体之间都“可以在其中获得相对同质的价值体系”[9],并有效搭建主体之间沟通价值诉求沟通的桥梁。新时代青年在春风化雨、潜移默化中对所属共同体内的文化、制度、理论和信仰等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而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价值认同的基础来源。最终,青年会自觉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肩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并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本领和有情怀的时代新人。“个体一民族一国家”的共同体,充分显示了“个体的全面自由发展”与“民族、国家的全面进步”之间的紧密逻辑。青年个体价值的实现,需依赖于一定的共同体——国家和社会的担当;青年的整体合力的贡献也有利于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和民族、国家的全面进步。

(三)时代主题和时代责任的统一,让教育主体之间成为责任实践共同体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新时代中华民族、中国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任务,正在解决的时代问题,也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国梦,关键在“人”。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也属于青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1]70”。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时期,青年一代要敢于担当历史责任,勇于正面现实矛盾和善于解决时代问题,与时代主题同向同行,与党和人民同心同德。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是高校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历史使命和时代责任。高校责任教育共同体必须在“培养什么人”这一根本问题上旗帜鲜明、毫不含糊,明确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办学方向,贯彻和落实人才培养“四个服务”意识,“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

三、新时代青年责任教育的共同体策略及其实现路径

马克思关于人的共同体本质的学说为青年责任教育的共同体策略奠定了理论基础。研究青年责任教育与共同体之间关系、特点和互动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青年责任教育应该使创立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与共同体之间建立有机关系;让青年在共同体中实现成长成才的精神需要和报国为民的政治需要,实现青年自由而全面发展。

(一)多维度课堂创立“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建构青年关系共同体

教育与生活有着天然的、内在和紧密的联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2]525”。青年责任教育必须贴近青年的现实生活,才能使得生动的社会生活为其提供鲜活的素材和现实的力量。青年作为受教育者,要想实现自身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就必须不断通过亲身的共同体生活的体验,才能实现对责任的把握。怎样才能实现共同体对青年的责任教育呢?第一个层次就是创立“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创造有利于共同体和青年共同发展的社会条件,以此满足青年个人发展和共同体发展所需条件。通过青年在共同体中生活,让责任作为青年的生活方式而非手段。这一终极层面上关系的实现是需要条件的,也就是人要完全地身处于由可行能力。

课堂是青年责任教育的主渠道。要通过多维度课堂创立“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第一,通过师生对话课堂对青年进行个体赋权,使课堂从教师独白走向师生对话。正如美国社会理论家、社会建构论的主要莫基者肯尼斯·格根(Kenneth J.Gergen)认为,关系中的主体都对他们的关系负有责任,而关系责任的核心是对话。通过对话,只有这样才能在关系主体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通过建立师生对话课堂对青年进行对话赋权,强化青年的课堂责任主体意识,使其以话题参与者和课堂建设者的身份积极参与到课堂对话中,成为课堂的“主动反馈者和平等的对话者”。第二,通过合作课堂激发群体行动,从竞争课堂走向合作课堂。关注个体青年的教育会诱发青年为了个体尊严而激发疏离的竞争关系甚至群体冲突,而合作式课堂重视青年之间对知识的分享和价值观的互动,培养信任他人的人格,塑造彼此之间的积极行动和重要情感关系方式。教师以课堂讨论小组、课外研究团队、创新创造研究小组等群体行动模式合作式学习,引导青年发展生成性关系和引导建设性对话。第三,通过社区情境课堂引导青年参与真实实践,从理论课堂走向实践课堂。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不过是社区生活的一种。培养社会所需的责任公民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社区内的情境学习最有利于达到这样的教育目标。青年基于社区情境课堂的学习,参与真实的实践,成为当下实践的合作者,从而让理论课堂学到的一般规律与具体情境产生真正的关联性。

(二)多维主体性激发“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精神需求,养成青年精神共同体

“共同体是一定关系的整体,是构成一定共同体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它存在的根据,在于调整构成一定具体共同体的各主体之间关系的需要[10]”。青年责任教育过程中,作为责任教育共同体必然主体的青年,是活生生的处于一定生活情境中的社会主体,有其特定的主体性和责任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属于精神生产范畴,思政教育工作者属于“有机知识分子”[11]。青年责任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核心,尤其要引导和回应青年的主体需求,要善于激发青年的成长成才的精神需求和报国为民的政治需求。

在不同的情境中,青年具有个体主体、群体主体和类群体三个层次的主体形态,并进行着相应实践活动的。首先,要引导青年的个体主体意识,强化青年的自我教育,开启青年责任人格养成的总开关。在杜威看来,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体对社会意识的参与来实现的。个体主体性才是真正的与每个青年个体的具体生活实践相关。青年责任教育是一个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完整的教育过程,是青年作为受教者育实现价值认同和价值行动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青年自我教育的过程,即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当然,个体的主体性不可能独立于他者,相反个体的意识恰恰是由他者的存在构成。因此,青年责任教育要通过他者化的承认,培养青年个体的同情心、同理心和责任感,真正地使“自我”成为一个对他人、家庭、社会等“他者”负责任的“我”,通过个体之间的相互负责,最终升华成为共生体中的“我们”。其次,要强化青年的群体主体自觉,强化青年的集体行动,升华青年的责任认同和责任行动。从群体行动的意义上使用共同体概念,它是人们基于某一共同目的或共同利益而联合在一起的共同生活方式,具有群体认同、群体行动等。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青年只有把人生责任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得其大者兼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最后,要构建青年的类群体性,延展青年的责任行动和价值认同。共同体需要是以人的类存在为前提和要义。是以人的类实质为关系基点。以共同需要为动力,这样的共同体才是适合维持人的本质的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首要责任是对人类的责任”[12],青年自然也是责无旁贷。责任教育的基本目标就是增进参与关系过程,促进更大范围的关系的持续流动和扩展。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青年参与的关系圈不断延伸至全球范围,引导青年从不同的视角看待世界,培养青年对公民、社会和国家层面,甚至是自然和人类层面的的积极行动。

(三)投身中国梦实践实现青年对共同体的责任担当,塑造青年实践共同体

责任教育的本质是实践的,要经历“责任认知——责任情感——责任意志——责任担当”的反复巩固和无限循环,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近的实践教育过程。同时,青年责任教育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并受其制约和影响。实践是责任承担的基本方式,奉献是对责任价值的生动诠释。黑格尔指出:“一个人必须做些什么,应该尽些什么义务,才能成为有德的人,这在伦理性的共同体中是容易谈出的:他只须做在他的环境中所已指出的、明确的和他所熟知的事就行了。”[13]“责任”对共同体内所有成员来说具有公共性和超越性。实践责任,不仅是共同体成员的共同责任,也是该共同体的存在形式和内在根据。构建真正共同体中青年与共同体的关系,需要现实的物质基础,需要实现青年对国家的责任担当,“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人民正在进行的奋斗结合,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需要解决的时代问题相适应[14]”。基于宏伟而独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基础,青年对民族、国家的作为就是在国家时代里青年和共同体之间关系的主要内容,是创新创造能力的表现和理性实践力量的显现。

通过上述维度形成青年责任教育共同体,围绕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构建青年在共同体中的生活,培养青年责任自觉,养成责任人格,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塑造成为关系共同体、精神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最终实现青年个体与共同体的全面自由发展,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任。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个体主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技术创新体系的5个主体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怀旧风劲吹,80、90后成怀旧消费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