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行业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2019-02-21

关键词: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秦 璟

(西安石油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陕西 西安 710065)

我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已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目前已初步完成顶层设计并形成沿线国家合作共赢的局面。这其中也包含了“一带一路”教育交流对沿线国家在人才培养、科技合作、人文协同共享等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高校在“一带一路”倡议推进过程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使命,高校以及所包含的各个专业和学科,都应该开展和强化与“一带一路”倡议相关的教学、研究和智力服务,这也是高校在自身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必须看准并做出的重要选择[1]。在当前“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各行业“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的条件下,行业高校如何面对新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建设提出的新需求,克服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自身行业特点,发挥行业学科优势,提升教育国际化水平,已成为新形势下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 “一带一路”倡议给行业高校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合作不断加强,涉及到经济贸易、交通运输、能源开采、基础设施、文化交流等各个领域,与此相关的行业合作不断深化。

以石油天然气领域为例,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沿线国家油气合作快速深入,领域进一步拓展,诸多项目不断取得新突破。截至2016年底,以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为主的中国石油企业已在海外50多个国家拥有200多个油气投资项目。其中“一带一路”是最重要的油气合作区,该区域油气投资和产量分别占海外总投资和产量的50%以上[2]。根据《中国油气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报告蓝皮书(2017—2018)》预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全面实施,我国将持续推进中亚-俄罗斯、中东、非洲、美洲和亚太五大油气合作区开发建设,加大与重点国家油气合作开发力度;完善西北、东北、西南和海上四大油气运输通道,加强安全风险防控,提升通道安全可靠运输能力;稳妥推进亚太、欧洲、北美油气运营中心建设,积极发展集贸易、加工、仓储和运输为一体的海外油气运营模式。

而目前伴随行业“走出去”的最普遍、最突出问题是国际化人才缺乏。除了在人才培养上存在培养结构单一、国际化水平较低、与沿线国家的人才交流互动不足等主要问题[3],在海外人才本地化方面也刚刚起步,存在较多不足。根据LinkedIn(领英)发布的《“一带一路”人才白皮书》,中国企业“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进行海外人才市场拓展时面临的最大挑战在于:难以触及高级别国际化人才、缺乏找到合适候选人的渠道、缺乏全球范围内的雇主品牌认知度。

当前的形势对行业高校而言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一方面行业“走出去”将持续提出国际化人才需求,尤其是人才本土化方面,高校可利用其行业背景与专业特色,通过增加与海外人才交流和联合培养的机会,掌握行业高级别人才资源,增加海外人才对中国企业的好感度和适应能力,同时利用自身行业教育经验培养了解中国的本土行业人才;另一方面,需要对行业重点合作国别进行持续深入的研究,除了对其国别、民族进行全方位了解,还需对其行业相关政策与运行机制、行业人才状况、专业学科优势与弱势等开展进一步研究。行业高校可利用自身已有的行业背景优势,对本行业在当前推进“一带一路”合作中面临的问题加以关注与研究,与沿线国家和地区开展高层学术交流和人才交流等。挑战在于:是否能克服当前“一带一路”教育国际合作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真正提升与沿线国家的教育交流水平,满足行业“走出去”的人才培养需求。

二、 当前高校“一带一路”国际交流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沿线国家的关注与研究仍较为薄弱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教育交流和学术研究兴趣一直着眼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不论何种行业领域,均以与欧美尤其是美国合作为重。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我国高校开始对沿线国家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总体而言,无论是从学术研究的深度,还是工作层面的熟悉和了解,仍较为缺失。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虽然我国高校增设了为数不少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别研究中心,但仍存在以下几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第一,研究对象分布不均,受重视程度差异显著。目前的国别研究主要集中于少数大国。第二,研究机构数量有限,研究队伍总体偏小。第三,研究工具相对单一,研究议题较为有限。第四,理论基础较为薄弱,自主理论尚未形成[4]。也正因如此,全方位推进“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缺乏必要的智力支持。

从工作层面讲,目前我国高校无论是教师与学生,还是外事管理队伍,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其教育制度、掌握小语种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员仍相对缺乏,影响了参与“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积极性,以及开展教育交流工作的成效。

高校应采取有效方式鼓励教师学者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研究,尤其是针对具体问题开展的跨学科研究;调整外事管理队伍的结构层次,增进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了解。

2.与沿线国家合作内容与深度仍有欠缺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高校与沿线国家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尤其是在学生交流、合作办学等方面做出了诸多努力。比如,西北大学成立中亚学院,并与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的一些大学签署联合发展中亚学院的协议,专门设立了中亚留学生奖学金,用于鼓励中亚各国学生前来学习;西安石油大学成立丝路能源学院,与塔吉克斯坦教科部、中塔天然气管道公司共同开展“百人计划”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北京化工大学与沙特、阿联酋和伊朗中东三国的高校、企业开展合作并与国内企业签署培养来华留学生的合作协议等。

但与此同时也应该注意到,我国高校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生交流以外其它更深层面的交流合作还未取得大的进展。比如科学研究合作,这与我国和沿线国家的整体科研合作态势有关。根据统计数据,2015年中国整体科研产出论文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文的份额占比仅为3.6%,而“一带一路”合作强度,即国际合作论文中“一带一路”合作论文的比例仅为18%[5]。这说明当前我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研究跟非“一带一路”国家比体量偏小。我们再反观处在沿线不同区域,教育和科研水平相对发达的代表性国家的科研国际合作指标,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印度、新加坡、波兰、伊朗等,以上各国在2011年至2015年期间与中国合作论文在本国国际合作论文总数中的份额除了新加坡高达40.8%,其他各国均未超过10%[5],说明上述各国与中国的科研合作仍有巨大的上升空间。

高校的“一带一路”教育合作除了学生交流、合作办学以外,还应在科研合作、学术交流、教师互访等领域进一步发挥作用,深化合作层次,拓展合作内容。

3.高校教育“走出去”力度仍偏小

除了“一带一路”教育合作的内容与深度仍较为欠缺以外,我国高校的教育“走出去”力度偏小。

一方面是教师学生“走出去”规模小,“一带一路”国家学生来华留学人数与规模快速增长,而我国高校教师与学生到“一带一路”国家访学和留学的人数明显偏少[6]。以2017年为例,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共有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31.72万人在华学习,占留学生总人数的64.85%,而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当年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留学人数为6.61万人,仅占出国留学总人数的10.86%,绝大多数仍集中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

另一方面,高校合作办学“走出去”规模小。截至2017年底,我国仅有12所高校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设了12个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涉及境外沿线9个国家,但这仅占64个境外沿线国总数的14.1%,其中除斯里兰卡位于南亚外,其他11个机构或项目都位于东南亚各国[7]。考虑到当前“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整体教育水平不高,而我国高校在总体水平上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因此这样的规模更显不足。

高校需大力推进“走出去”,派出教师与高层次人员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访问交流,积极开展境外合作办学与研究等。

三、 行业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路径

1.制定国际化战略,围绕战略目标确立配套措施

一是结合行业特色与优势做好顶层设计,制定一段时期的国际化发展战略,确定深入开展国际合作的“一带一路”重点国别与区域,明确国际合作的主要目标,从而做到主次分明,有的放矢。

以石油行业类高校为例,可制定五年国际化战略规划,将俄罗斯、中亚等“一带一路”油气富集国家作为重点合作国别,着重与俄罗斯高校开展高层人员互访、联合开展科研项目、共建实验室等,与中亚地区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建立境外培训基地等。

二是围绕国际化战略工作目标分解任务,在人才引进、管理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制定实施方案,按目标需求开展工作。

比如石油特色类高校,可在实施方案中将俄罗斯、中亚等重点合作国别确定为高层次人才引进的重点,从而加强开展合作的师资力量,同时带动其他教师学生开展联合科学研究、学术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目标,针对青年教师开展小语种和国情知识培训,增进教师和外事管理人员对沿线国家的了解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激发参与合作交流的兴趣;以特色学科为主导实施小语种工科人才培养计划,开设石油工程等专业的俄语国际班,开展教学改革。

三是围绕国际化战略目标指导、监督院系开展国际交流工作,促进院系发挥主体作用。要求院系指定专人负责国际化工作,围绕国际化战略整体目标与分解任务制定院系国际化工作考核内容,建立科学化、可量化、易操作的国际化办学指标体系,从师资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化、科研国际化等几个方面进行考核,倒逼院系推进国际化工作。

2.打造“一带一路”行业高校交流平台,深入开展实质性合作

一是联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建立双边或多边行业类高校联盟,打造行业学科交流平台,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促进学者、学生学术交流,从而达成共赢,提升区域内整体科学研究水平。

二是充分利用行业特色学科参与国际科技竞争与合作,与“一带一路”重点合作国别实施跨国科技合作项目,建设国际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或高层次国际科研合作平台;鼓励教师与重点合作国别开展行业领域内的联合研究。

三是以院系为主导,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院校建立院系级合作关系,在本专业学科领域内定期开展学术交流、教师学生互访、合作开设课程等。

3.引进“一带一路”高层次人才,构建多样化国际师资队伍

第一,配合国际化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高层次人才。近些年来,海外引进高层次人才极大补充了我国高校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但与学生派出、学术研究等皆以欧美发达地区为焦点类似,高校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上也存在集中于局部的现象,教师队伍中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交流的人员相对缺乏。行业高校需配合自身的国际化战略,有计划、有重点地从具有学科优势的沿线国家引进高层次人才,打造多样化的国际师资队伍。

第二,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基金,鼓励开展研究和学术交流。一是支持教师学者开展国别+行业政策与运行机制、行业人才状况、专业学科优势与弱势等具体问题的研究,尤其是与合作国别学者联合开展的研究项目;二是支持教师与行业高级别人才的交流,鼓励教师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访学、参加学术会议和各类论坛,从而通过人员互动和交往增进其高级别人才对中国的行业发展现状、相关政策、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了解,提升好感度,吸引其对中国的研究兴趣。

4.推进多方合作,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化行业人才培养

第一,与沿线国家政府教育部门和中资企业等开展多方合作,进行订单式人才联合培养。以西安石油大学中塔校企合作人才培养项目“百人计划”为例,项目由中塔天然气管道有限公司与塔吉克斯坦国家考试中心共同从高考成绩优异的学生中选拔优秀学生,学校为其制定“1+4”培养计划,进行汉语言进修和油气管道运输等专业的学历教育,毕业后从事“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D线”建设工作。

此种模式一方面通过中资企业自身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联合当地教育部门在人员选拔方面发挥作用,保证优质的生源;另一方面,按照企业的需求和要求,结合当地学生的特点制定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从而实现“属地化+国际化+专业化”按需培养。

第二,积极“走出去”,找好契合点,以沿线国家教育机构为依托,在行业高校自身优势学科、优质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的行业从业人员状况,合作建立继续教育或培训基地,培养当地急需的“一带一路”建设者。

第三,围绕“一带一路”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调整培养模式与课程结构,鼓励在行业特色专业开展教学改革,构建适应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际化课程体系,鼓励学生前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参加国际课程学习和国际学术会议、竞赛、交流活动等,提升学生的国际视野。

猜你喜欢

国际化一带一带一路
聚焦港口国际化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直销企业国际化并不难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印媒:“一带一路”可助力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