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

2019-02-21阮文杰

韶关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阮文杰

(华东政法大学 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上海200042)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20世纪初开始传入中国,经过不断传播,逐渐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与行动指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实际,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历史经验,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进一步中国化,使之更加适合中国的发展实际。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经济、政治、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建设同样有着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特点及相关理论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个概念可以从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首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固定而又随着时代变化而丰富的理论,固定是指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不动摇,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不动摇;同时,马克思主义也是一个随着历史发展而逐渐丰富、完善的理论,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中国的发展有着不同的促进作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创造性地回答了有关革命的一系列问题,为开创新中国创造了系统的理论。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时代,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又赋予了马克思主义新的内涵。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党几代领导人共同的智慧结晶,是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更是马克思主义的最新发展,是在新时代中国实践出的最新理论成果。“在人类思想史上,就科学性、真理性、影响力、传播面而言,没有一种思想理论能够达到马克思主义的高度,也没有一种学说能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世界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1]无数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是毋庸置疑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永恒的思想价值。习近平指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坚持社会主义,一定要有发展的观点。”[2]45“面对新的时代特点和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也面临着进一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问题。”[2]47

其次,“大众化”的意思是大多数人都能够接受,引申为能够使民众认可、符合社会意识形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理论,他是坚持人民群众为主体的立场,因此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促进社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内容。通过宣传、引导民众接受、认可马克思主义并将其运用到现实生活中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

因此,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指如何将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中去,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准确理解以及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从而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的新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对象是广大人民群众

如果理论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所了解,那么这个理论就不能在历史的进程中发挥作用,进而不能更好地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就是空洞的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早期的著作中不止一次地提到这一点。《神圣家族》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早期批判唯心主义的一部著作,他们指出:“历史活动是人民群众共同推动的、在人民群众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中,寓于历史活动‘这些东西里“面”的观念’是最为重要的。”[3]由此可以看出,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体系中,理论和主体是不能相互分离的,即马克思主义被人民群众所运用是存在于实践当中的,抛开人民群众对于理论的实践,一切理论都是空谈,理论只有被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这个理论才能被称作是唯物史观的理论。另外,“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这是马克思对实践与理论关系的总结,从而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理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以及掌握是极为看重的,并指出理论的完整性和真理性程度与人民群众对其的掌握程度决定着其对历史的推动作用。同时,列宁认为“广大群众是历史结局的决定者”,这是他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基础上进行的更加深刻的解释。由此可见,将理论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并为其所用的观点一开始就被认可,而且随着理论的发展,逐渐被丰富和深化。

第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是能够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首先表现为广大人民群众能够认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首先,认识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一些条文,而是适合新时代和我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认为:“我们所接受并掌握的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外国的马克思主义。”[5]482他坚定地认为如果理论与实践相脱离,那么这个理论将毫无意义。同时,毛泽东还指出:“只有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理论这一武器,才能真正发挥理论的作用,并且将之作用于具体实践中。”[5]485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解,既包括对理论层次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理论所能解决问题的理解。其次,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识,更要成为人民群众的最高信仰。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不应停留在“只是认识”这一阶段,这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即被广大人民群众熟练运用,还有相当大的距离。因此,“大众化”的程度应该不断加深,使人民群众能够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能够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相关问题。而当马克思主义成为人民群众心中的一种信仰时,这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称作是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再次,马克思主义理论成为人民群众信仰的同时,还要强调其必须是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如果马克思主义只是成为了信仰而缺乏实践,久而久之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就会被削弱。因此,只有在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将其实践于现实生活中,并在具体实践中能够完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最后,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程度取决于人民群众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程度以及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人民群众的层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形成了一定的阶层,现阶段主要有工人阶层、农民阶层、知识分子阶层以及新社会阶层等,不同阶层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应用存在着不同的偏差。对于知识分子来说,他们能够较早而且系统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日常生活中也时常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解决问题,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在知识分子阶层中的普及程度相对较高。但是,对于工人与农民阶层来说,马克思主义的普及程度则相对较低。工人与农民大多数属于体力劳动者,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问题的机会较少,工人与农民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还比较浅显。但是,工人与农民作为我国人口大多数的阶层,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如果能够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普遍惠及到该阶层,使广大的工人与农民接受并运用这个“理论武器”进行国家与社会建设,那么我国的政治、经济将会有着长足的进步。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给多元的社会结构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以及同一阶层的不同人群,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方式和方法。一方面,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尤其是党政干部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他们是深化和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因此,对于他们而言,“大众化”的“化”是要求他们能够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熟练地借助该理论对工作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解决,及时、准确地认识到不利于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错误思想并加以抵制,并最终概括新的实践经验,做出理论创新。另一方面,对于广大人民群众而言,了解并接受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不能只一味地让他们深入学习该理论,如不能将该理论运用于现实生活中,理论就会成为负担。正确地引导各类人群学习相应领域的最新政策,让他们了解与他们相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持党的领导与方针政策,明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国目标,为建设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二、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

每个历史时期都有着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任务,就当前错综复杂的国内国际发展局势而言,如何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以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准确定位我国在国际上的政治、经济地位,认清国内社会发展、人民生活的主要矛盾,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前需要正确理解和解决的,针对不同的矛盾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案,才能更好更快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首先,深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亘古不变的真理,邓小平审时度势,利用当时相对稳定的时期,进行改革开放,大力发展经济,使我国的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纵观40年的改革开放,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市场经济,公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共存的现象也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念,与单一的市场经济或是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相比,多元化的经济制度格局更加适合我国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从经济大国发展成为经济强国,国际地位逐年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国人在世界上的认同感有了前所未有的增长,放开眼界,打破思想禁锢,这为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打下了基础,使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更加深化。

其次,深化社会主义改革。我国能够长期平稳较快的发展现代化得益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原则,中共十四大全面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目标,在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逐步开始探索与新型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政治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以及提高了人民群众的政治利益。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政治利益是政治体制深化改革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全面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6]。

再次,顺应世界潮流,引领时代发展。2015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我们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7]同时还提出了全球治理与文明交流以及共建“一带一路”等倡议。同呼吸,共命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马克思主义用无数的事实证明了其在国际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借此契机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用于人民,使其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这必将是人类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四个自信、四个全面、四个意识,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新时代提出的阶段性任务。新时代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基本小康的水平,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让人民群众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是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

三、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发展与传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及时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是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更好更快发展的关键。

第一,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脱离。部分学者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仅仅着眼于理论层面的研究,缺失实际运用,这就严重背离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进程具有推动作用的初衷。马克思主义既要“引领时代的发展”,也要“顺应时代的变化”,因此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要找到时代发展与理论创新的平衡点,只有能够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且推进社会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才是有效的研究。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过于专业。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人员从事的是专业研究,运用专业的理论知识以及专业词汇最终取得研究成果,然而普通人民群众没有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专业理论知识,当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用专业的方式向人民群众传播时,往往会超出普通民众的认知力、理解力和接受能力,从而得不到期望的结果。将专业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接地气”、为民众所熟知的语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

第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方式相对滞后。就现阶段而言,我国处于一个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互联网+”时代,同时,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使传播载体的变更日新月异。20世纪90年代之前,党的思想、方针政策的传播途径主要是报纸刊物和政府企业召开的大会,人民群众接收新思想的时效性有一定的延迟,但是由于当时报纸刊物的普及以及报纸刊物是当时的主流传播媒介,又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新思想传播的滞后性。随着电视的普及,人民群众接触新思想的时效性大为增加,例如每年对两会的直播,都能让人们及时掌握政治经济发展的新动态。最近十年是传播媒介发展最快的十年,报纸刊物和电视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人民群众可以从手机、直播中——几乎与事件发生的同时——了解最新情况。不过,对于新思想的传播却没能有效跟进,一方面是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们没有空闲时间来系统学习理论知识,社会生活过渡娱乐化是现阶段传播的一个误区;另一方面,现在是自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由于传播者的年龄、阅历、知识水平不同,所传播的理论知识准确程度也参差不齐,甚至有人为了博得关注、获取不当利益从而故意歪曲新思想新理论,最终使人民群众对新思想新理论存在误解。因此,如何准确快速地在人民群众经常接触的网络空间内发布对新思想新理论的通俗易懂的解读,不仅对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第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机制有待完善。首先是长效责任机制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工作必须明确工作主持人、参与人和负责人各自的工作要点,部分参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党政人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注重对最新理论成果的学习和传播,一方面不能够切实深入到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去,解决人民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由于自身对理论的认识存在偏差,在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不能将精髓准确传达下去。其次,是考核机制问题。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不能只是为了应付的理论传播,要有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来评估传播工作者的成效。同时,在有了合理有效的考核机制后,要切实地贯彻执行,这样才能有效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进程。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发展需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经历的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坚持推进并发展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既要将深刻的理论问题通俗化,又要将该理论全面运用于实际。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拉近党政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和广大人民群众之间的距离,前者能够将所研究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实际,帮助人民群众解决现实问题,而后者需要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成果,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知识。将最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运用于实践是保持党的生机与活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必然要求。

第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需要。从20世纪初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便屹立不倒。实践证明,通过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不断完善现有的政策制度,与国情相结合,与社会结构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相关联,这样就能发挥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大能量。我们党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紧扣时代发展的脉络,认清当前形势,科学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回答了一系列问题,形成了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具有生机和活力的,是永葆青春的理论。因此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建设新时代中国依然要坚定的理念,只有坚决拥护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才能使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等领域有着平稳快速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他紧密联系广大人民群众,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并作用于现实生活。但是另一方面,如果群众没能准确接受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那么马克思主义理论就不能作用于人民群众,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最终目的,将其科学性、准确性、时效性的理论知识深入到人民群众的社会生活中去,以更加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服务大众,造福大众。只有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融入进社会生活,贴近实际,成为为民所用的理论知识,这样才能延续马克思主义理论旺盛的生命力。

第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保持党的理论生机与活力的需要。来源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只有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并将其灵活作用于日常的政治经济生活,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是我们党根植于本土的发展实际对马列主义的理论方法等加以灵活运用,通过马列主义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指导作用,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我国的革命发展及历史进程,从而采取的更为理性的对策。”[8]820“我们要熟知马列主义的所有理论方法,并根据我国的国情需要对其加以改进创新。如果只是照搬照抄其理论依据,不联系我国的发展实际,对付不了敌人。假使理论能充分联系实际并对实践发挥正确的指导作用,这样就可以发挥其功能。”[8]900毛泽东多次说明理论联系实际,实际检验理论的重要性。正是因为一代代党的领导人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准确发挥出其内在的价值,同我国所处的国际形势、国内现状相结合,总结出治国理政的新思路,是党的智慧的结晶。正是因为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断地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在过程中充分将实际与理论融会贯通,把专业的理论知识转变为群众能用得上的方法方式,最大限度地作用于民,才能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中国化、大众化所带来的成效。这种最大限度地被人民群众所理解、被人民群众所运用的理论是经得起推敲、经得起检验的理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无论经历多长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只要将其理论成果最大程度的被人民群众所理解并得到充分运用,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力量,那么党的先进性就永远能走在世界前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大众化程度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先进性的程度,普及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并积极地投入到革命建设实践过程中,既保持了党的理论的生机与活力,同时又能切实解决现实中的新问题。

五、结语

新时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宏大、复杂的过程,正确处理党群关系,增加党群之间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互动,党内研究、党外学习、共同进步,是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有效方式。新时代中国实现伟大变革的关键在于运用科学的、与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不断深化、完善马克思主义理论,确保党的理论和执政能力永葆青春、永葆活力、永葆战斗力。我国正处在一个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攻坚阶段,不仅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更要将这些成果宣传、分享、教授给人民,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猜你喜欢

大众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陆地冰壶运动大众化推广的研究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