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和策略
2019-02-21周琳娜
周琳娜 戴 劲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 辽宁·沈阳 110136)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已经从“富起来”逐步向“强起来”迈进,这就要求新时期大学生要肩负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和历史使命。伟大的精神源于伟大的实践,航天精神是我国建设航天事业过程中历经产生、发展、升华形成的为人们共同认可的价值取向,包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的航天传统精神、“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进与发展,更生动更有效地发挥育人作用。航天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强而有力的精神力量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资源和精神源泉;担当、协同、敬业、创新、奉献的航天精神内核会引导、激励、教化当代大学生这一中国梦的逐梦者和圆梦人努力奋斗,顽强拼搏。在一定程度上讲航天精神就是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磁场,就是大学生信仰的道标。
一、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航天精神的育人价值
(一)增强大学生求学报国的爱国情怀
作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爱国”是航天精神最鲜明的精神内涵。航天领域作为顶尖科学技术的代表,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象征,而我国航天事业起步于1956年年底,国内工业制造水平低下、经济基础薄弱、人才和物质资源匮乏、国际上西方国家实行技术封锁,对于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称得上荆棘密布、艰难重重。面临如此困境,广大航天工作者以提升我国国际地位、使中华民族矗立世界民族之林的巅峰为己任,其中不乏以钱学森为代表将国家需要就是个人选择当做自己人生信条的科学家,放弃国外优厚的薪资待遇与便利的科研条件,克服一切阻挠毅然决然地投入祖国的怀抱,一路披荆斩棘、劈波斩浪,将自己毕生所学致力于祖国的航天事业,才实现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才创造了“两弹一星”、“神舟系列飞船”、“载人航天”、“嫦娥玉兔探月工程”等航天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可以说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航天工作者的爱国史,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为国担当的爱国情怀有助于补充大学生信仰之钙,树立求学报国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让他们充分认识自己担负的使命与责任,将“个人志向与国家富强、个人发展与祖国需要、个人利益与人民幸福紧紧联系在一起。”[1]心系祖国的发展、全身心投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去。
(二)树立大学生团结协作的集体主义精神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说明个体是不能游离于社会关系之外单独存在的,个体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个人价值只能在社会与国家中实现,而航天精神充分地体现部分与整体的辩证统一。首先,航天事业是一项既庞大又精细的系统工程,庞大体现在从设计研发、组装试验到成功发射需要跨领域的各部门团结合作、大力协同;精细体现在所涉及的每一个人都需要各司其职,每一个零部件都需要“丝丝入扣”、相差毫厘。伴随着一次次技术突破与成功实验,航天工作者建立了平等、互信、和谐的工作与人际关系,凝聚成一个整体,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其次,中国航天人为实现研发道路上的每一次攻坚克难,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作为精神支柱,秉持有国才有家的崇高信念,舍“小家”为“大家”一头扎进茫茫沙漠做学术、搞科研。可以说,我国航天事业所取得的每一个辉煌成就无不散发着航天人“集体主义”智慧的光芒,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力协同的集体主义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妥善处理人际关系、树立团队协作意识、增强组织能力、深刻体会团结就是力量,同时,针对当前社会公共意识缺乏的现象,个体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的集体意识的航天精神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公大于私的公共价值取向,加强大学生公共意识的有效途径,也是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的合理方法。
(三)培养大学生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
所谓敬业爱岗,就是用一种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工作,[2]也是中国航天工作者都具备的职业操守和责任心。中国航天人热爱自己的事业,忠于自己的岗位,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以“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为工作方针,抽丝剥茧般严抓每一道工作程序确保最后的胜利。中华民族一直没有停止探索宇宙的脚步,永远向着更高难度的航天技术发起挑战,而每一次“险峰”的登攀背后都离不开中国航天人的牺牲奉献。两弹元勋邓稼先的夫人许鹿希曾描述过这样的场景,当邓稼先接到研发原子弹的任务时,他告诉许鹿希:“以后家里的事我就不能管了,我的生命就献给了未来的工作了。做好了这件事,我这一生就过得很有意义,就是为它死了也值得。”[3]中国航天工作者为祖国的航天事业奉献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献完青春献终身,献完终身献子孙”已然深深印刻在心,航天英雄们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中国航天史上一副壮美篇章。正是因为有了甘为孺子牛的老一辈航天人,为中国航天事业打下深厚基础,在新一代航天人继续发扬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下使得起步较晚,条件落后的中国航天事业迅猛发展,一些技术领先全球,整体水平步入世界前列。由此,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敬业爱岗的奉献精神,以航天事业中的光辉事迹与英雄楷模感染、教育大学生,赋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力,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使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大学生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祖国的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
(四)培育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时代发展的主旋律,面对突飞猛进的科技革命,唯有创新才能使我国在愈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处于领跑地位,同样,创新也是中国航天事业高速发展的“火车头”。我国航天事业创立之初基础差、底子薄,在西方全面实行航天技术封锁下仅仅依赖苏联提供技术支持,之后由于国际局势剧变,苏联单方面停止了与我国的技术合作,撤走了全部在华的苏联专家,一时间使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陷入了停滞阶段。但中国航天工作者没有放弃,意识到单靠技术引进是行不通的,关键技术还是要牢牢握在自己手里。在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鼓舞下,中国航天工作者锐意进取、自力更生,对航天领域中所需要的各项技术逐一攻关并掌握核心技术,从简单仿造到独立研发,我国航天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做大,走出了一条自主创新,具有中国特色的航天之路。市场经济需要的是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创新虽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依旧是大学生急需的品质与能力,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大学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不仅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自我革新,也有助于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解决工作、学习、生活中的难题;加强大学生创业意识,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
二、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策略
(一)将航天精神融入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大学阶段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趋于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要把握这个重要时间段,通过把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与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首先,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战场作用,以讲解航天精神的产生背景、发展历程为引,深度剖析其精神内涵并逐渐扩展到民族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航空航天类高校可以开发独具航天特色的校本课程,独立的校本课程可以使大学生更加完整系统地学习有关航天精神的理论知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其次,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下,其他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4]如专业课上的实验、校内外实习、课程设计等,让大学生参与课堂活动,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益于保持好奇心,体会团结协作、敬业爱岗与创新精神。
最后,教师是课堂的主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随着我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断挖掘航天精神的时代内涵,更新头脑的“知识库”,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书育人的本领。
(二)将航天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精神、文明风貌的侧写,是以大学生为主体营造的人文环境和群体文化氛围。积极的校园文化似绵绵细雨,落在校园的各个角落,对提升个人素质,塑造个人情操具有润物细无声般的育人作用。高校应将航天精神与践行航天精神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以航天为主色调建设校园文化,让大学生沐浴在充满浓郁航天色彩的气氛中,悄无声息地让大学生在校园文化中认知航天精神。如将校园内以航天英雄姓名命名某条街道、某个广场、某栋教学楼,设立航天角、航天纪念馆,使在校大学生“触景生情”,加深对航天精神的理解。
其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形象展现校园文化的平台,学校可以通过开展航天特色鲜明,内容丰富且形式手段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航天科技节、航天教育月活动、我的航天梦演讲比赛、航天知识竞赛,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4月24日我国为纪念航天事业所取得的傲人成绩专门设立了“航天日”,借助每年的“航天日”举办主题晚会,邀请航天领域楷模作报告等。坚持把“担当、协同、敬业、创新、奉献”的航天精神内核渗透进去,使大学生感知校园文化的同时吸收内化航天精神。
(三)将航天精神融入实践活动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告诉我们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过程。[5]航天精神产生于我国航天事业建设的进程中,并随着航天事业的发展而发展,更好地指导由传统航天、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到当前探月工程的飞跃。并且单调的理论灌输只会引起大学生的听觉疲劳,认为航天精神教育就是讲道理,缺少实效性,对航天精神的学习不仅要做到内化于心,还要做到外化于行,说明要想充分领悟航天精神真谛就需要大学生置身实践活动中,走进生活,贴近实际,如果离开了实践再好的精神也是毫无意义的。高校可以开展志愿服务类社会实践,如在社区当一名义工、关爱空巢老人、关注留守儿童、做航空航天展览馆的志愿者等活动,让大学生在活动中树立航天精神为国担当、牺牲奉献的公利大于私利的价值观,在实践活动中激发大学生对航天精神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结 语
63年的航天历程中,航天精神是热爱祖国、团结一致、敬业爱岗、无私奉献、勇攀高峰的中国航天人优良传统的集合,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工作者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一心扑在祖国的航天事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航天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伟大的精神助推伟大的实践,将航天精神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开展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要以其内涵作为“参考系”,继承与发扬航天精神,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