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对病毒性心肌炎的诊断价值
2019-02-21萍罗明辉陈涌泉罗竹人
王 萍罗明辉陈涌泉 罗竹人
(1、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福建厦门361022;2、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七四医院医学,福建厦门361000)
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进入心脏引起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坏死等病理变化的一种心脏疾病,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和心力衰竭的发生[1]。近些年来,该病在临床中的发生率不断升高,且有5%急性病毒感染患者出现该病。多数患者表现为轻中度症状,但也有爆发性猝死现象发生,部分患者发展为慢性持续感染,引起心律失常、慢性心功能不全等疾病[2]。心内膜心肌活检是该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作为一种有创检查方法,其在临床中的推广受到限制。核磁共振成像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具有较好的空间分辨率,能够多角度成像,对于心肌炎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3]。因此,文章选取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74例医院收治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进行观察,研究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74例医院收治经临床诊断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其中有男性48例,女性26例;年龄为22-66岁,平均为(40.6±10.2)岁;病程为 4-13d,平均为(10.6±2.3)岁。所有患者均伴随呼吸急促、胸闷无力、胸痛等症状,且患者均有病毒感染史。入选标准:确诊为病毒性心肌炎。排除标准:核磁共振禁忌症患者。所有患者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并签署同意书。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本次研究使用飞利浦核磁共振仪进行检查,使用心脏8通道表面线圈,检查前若患者存在明显的胸痛、躁动症状,可以给予苯巴比妥钠镇静,具体用药剂量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确定,需控制患者的心率低于120次/min。检查方法:患者保持仰卧位,双侧上肢举高过头顶,保持胸前肌处于最大拉伸位。回波时间为3.1ms,重复时间为 1.4ms,扫描翻转角度为 50°,矩阵面积为160×190。扫描范围:垂直方向取心室间隔的断轴位面,从心底部扫描至心尖末端。平扫结束后在室间隔断轴位面进行强化心肌灌注成像。此次强化共采集4个心动周期数据,同时注射造影剂,延迟15min扫描。
1.3 观察指标
将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结果与临床诊断结果进行对照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组内差异采用t值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值检验,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结果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6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1.9%;6例误诊患者中4例误诊为心脏瓣膜病,2例误诊为甲亢性心脏病。
2.2 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特征
74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伴随心肌损伤,占56.8%,44例患者伴随左心室功能障碍,占59.5%,40例T2加权信号增强,占54.1%。
3 讨论
病毒性心肌炎主要是由于病毒侵入心脏引起的疾病,多数患者在发病前存在病毒感染史。该病可引起心肌损伤,从而诱发心力衰竭或急性猝死的症状,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4]。在临床诊断中,由于患者的症状多样化且特异性不高,容易与其他心肌疾病混淆,出现误诊的情况。因此需要通过有效的检查方式辅助临床诊断,从而尽早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5]。心脏内膜活检是病毒性心肌病临床诊断的金标准,但是该方法属于有创检查,会损伤心肌组织,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同时这对患者的疾病康复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临床筛查中的应用受到限制,多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重症患者中。为了进一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需要寻找更加高效、安全的诊断方法。
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具有成像效果好、空间分辨率高的优势,是一种无创性检查方法,在心肌炎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适用于无法应用心脏内膜活检患者的临床诊断中,从而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6]。临床研究发现,当病毒性心肌炎患者发病1~2周后,心肌细胞出现水肿的症状,此时进行核磁共振检查会发现T2加权信号得到明显升高,此时通过判断信号能够鉴别急性心肌炎和慢性心肌炎,同时能够根据这一征象判断患者心肌损伤情况。但是由于T2加权成像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不能作为单一的观察指标,通常需要与其他诊断数据相结合[7]。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由于心肌损伤会出现血管扩张、炎症病灶内血容量升高等表现,使得造影剂的血管吸收率提升,从而可以通过延迟成像的方式进行观察,比较延迟前后图像的差异从而观察是否存在心肌损伤。但是这种方法也会受到心律失常、呼吸紊乱等因素的干扰而产生伪影,因此也无法单一的使用。因此在心脏核磁共振成像诊断中需要进行综合观察才能够提高诊断的准确率。本次研究观察中,心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现68例病毒性心肌炎患者,诊断准确率为91.9%,这说明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心肌炎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6例误诊患者中4例误诊为心脏瓣膜病,2例误诊为甲亢性心脏病,这可能是由于图像特征不明显所引起的,为了进一步降低该病临床诊断的误诊率,可以结合患者的过往病史、临床症状以及其他生化检查结果进行观察。本次研究中74例患者中有42例患者伴随心肌损伤,44例患者伴随左心室功能障碍,40例T2加权信号增强,这说明病毒性心肌炎患者的心脏核磁共振图像存在典型特征,能够为临床诊断提供观察依据。
综上所述,病毒性心肌炎是指病毒进入心脏引起心肌间质炎症细胞浸润和心肌纤维坏死等病理变化的一种心脏疾病,可导致心功能受损和心力衰竭的发生。近心脏核磁共振成像在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有助于患者早期得到有效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