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郑家镇后管屯地下水开采泵站设计浅析
2019-02-21刘铭栋
刘铭栋
(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水务局,山东 聊城 252000)
0 前言
郑家镇位于聊城市东昌府区西南高亢区,为东昌府区、冠县、莘县交界处,地理位置偏僻,地下水位埋深在20 m 左右。全镇下辖54 个行政村,农业人口4.2 万,耕地面积6.2 万亩。农业灌溉主要以黄河水和机井灌溉为主,黄河水主要依靠张炉集和康营两座区管泵站输送,其中纯井灌面积1.5 万亩,非宜井区纯黄灌面积0.8 万亩,黄灌、井灌相结合面积3.9 万亩。
近几年来,由于黄河水日益紧缺,张炉集、康营两座泵站的输水能力得不到完全发挥,直接导致郑家镇的农业灌溉用水异常紧张。长期过度开采地下水进行农业灌溉,地下水得不到应有的补充,水位连年下降,已被省水利厅划定为浅层地下水超采区[1]。
为缓解当前的灌溉用水困难,防止地下水过度超采,计划在郑家镇后管屯村马颊河右岸新建泵站1 座,为聊郑路以北大部分及郑家西部的部分耕地提供灌溉补充水源。
1 工程概况
1.1 区域地质条件
马颊河位于聊城西部,从属于鲁西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泵站泵房顶海拔标高为35.04 m。泵站处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区,具有明显的季风气候特征,为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2]。
1.2 区域水文条件
场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潜水,其流向与地表倾斜方向基本一致。据钻孔水位观测,目前地下水位埋深一般在20 m 左右,多年平均水位变化幅度在2.0 m~3.0 m 左右。降水入渗补给是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约占浅层地下水总补给量的70%~80%。但由于降水在年内和年际间变化较大,使其入渗补给在时间分配上十分悬殊。一般年份,地下水接受降水入渗补给的时间与降水季节基本一致,以每年的6 月~9 月份为主,其他月份时段入渗补给很少。形成了汛期降水集中而大强度补给,枯水期补给量很少或无补给的特点。
2 泵站设计指标
后管屯泵站位于郑家镇后管屯村,靠近马颊河右岸,控制灌溉面积3 万亩,设计流量2.4 m3/s,配套2 台700ZLB1.3-7.2型轴流泵;新建1 孔2.0 m×2.0 m 平面铸铁闸门,配备QL-5-s 手摇螺杆式启闭机1 台;新建管理房3 间;根据需要配置250 kVA 变压器一台,架设高压线路1.2 km。
后管屯支渠设计底宽2 m,边坡1∶1.5,深度2.6 m。
3 泵站工程设计
3.1 进水闸水力计算
闸孔净宽按无压流采用公式(1)、(2)计算(《水闸设计规范》SL265-2001):
式中:μ0为淹没堰流综合流量系数;B0为过流断面计算宽度(m),对矩形断面即为洞宽;H0为上游总水头(m);hs为下游水深。
经计算得闸孔净宽为1.87 m,可选用1 孔2.0 m×2.0 m(宽×高)。
3.2 泵室稳定计算
3.2.1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完建期地下水位在泵室以下的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土压力;正常运用期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扬压力+水重+土压力+水压力;检修期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扬压力+土压力+水压力;地震期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扬压力+水重+土压力+水压力+水平地震惯性力+地震动土压力+地震动水压力。
3.2.2 计算结果根据各工况所得计算结果见表1。
表1 泵室稳定计算成果表
计算结果满足规范要求。
3.3 引水涵闸闸室稳定计算
3.3.1 计算工况及荷载组合
施工完建期工程竣工,土建及设备安装完成,闸上、下游均无水,地下水位低于闸底板以下的荷载组合为结构自重;正常运用期为自重+扬压力+水重+水压力;特殊运用期为自重+
扬压力+水重+水压力+水平地震惯性力。
3.3.2 计算结果
根据各工况所得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闸室稳定计算成果表
计算结果均满足规范要求。
3.4 水力机械及金属结构
3.4.1 水力机械设计
后管屯泵站设计流量为2.4 m3/s;泵站最低运行水位为30.593 m,最高运行水位为32.04 m;出水池灌溉水位34.29 m。泵站的设计扬程为34.29-30.593+0.8=4.5 m。根据以往工程经验,对轴流泵、潜水轴流泵、潜水贯流泵进行比较[3]。经比选,选用2 台700ZLB1.3-7.2 型轴流泵,配套电机功率80 KW。
3.4.2 金属结构设计
泵站的金属结构包括进口拦污栅、引水涵闸闸门、水泵的起吊设备等。具体数量和型号见表3。
表3 金属结构设计一览表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
项目完成后,项目区农田灌溉条件将有很大改善,农田质量、农业生产管理水平也随之提高,种植结构更加优化、合理。根据项目区作物产量分析,粮食作物增产以22 kg/亩计,单价按2.0 元/kg 计,年灌溉增产效益为132 万元,考虑水利分摊系数取0.4 计算,则实际灌溉增产效益为52.8 万元。
4.2 社会效益
项目实施后,降低了灌溉成本,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有效地提高了项目区域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生活质量,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重要的作用。
4.3 环境效益
项目实施后,地表水得到合理开发利用,每年为郑家镇提供约500 万m3的可用水源,可供3 万亩耕地灌溉;补充地下水200 万m3,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使得地下水生态得到改善。
5 结语
项目实施后,工程区域内不仅降低了灌溉成本,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有效地提高项目区内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对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起到重要的作用。此外,输水过程中,沿程渗漏水可间接补充地下水,对抬高地下水位,缓解项目区周边地下水位下降速度也起到积极作用,有效防止了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地下水生态得到逐步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