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四好家长”,让孩子精彩绽放
2019-02-21李荣志
☺李荣志
李荣志:南京大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儿童心理学硕士、亲子教育咨询培训师。
学龄期孩子的家长通常会有“两怕”和“两难”。“两怕”是指,一怕老师发来的信息,二怕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两难”是指,一难快乐学习与主流压力的抉择,二难学校规范与个性发展的选择。在我看来,家长的“怕”与“难”主要来源三个方面:
年轻一代家长的恐慌来自于无辜的无知。80后一代的年轻父母,经过一番拼搏之后立足城市一方,在工作领域内可能出类拔萃,但对于父母这一“职业”却是新手。因为既不能传承父辈的育儿方法,又没有外界专业的帮助,一切都得靠自己。于是年轻的家长们四处“问道求医”,拼命安排孩子的生活,让孩子成了学习的陀螺,生怕自己的孩子比别人家的孩子差。然而,被焦虑和盲从蒙蔽的家长,往往会忽略孩子自我个性的发展需求,从而在背离正确家教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家长的恐慌还来自于大众的漩涡文化。尤其在孩子进入一年级后,这种感受更为剧烈。学龄前,孩子面临的主要任务是玩耍,大多家长对孩子采取宽松的教养方式,并把“趁着幼儿园要好好玩玩,上了小学就没时间玩”挂在嘴边。这容易造成孩子对未来的畏惧,甚至厌学等;另一方面无形中给自己一个暗示:挑战才刚刚开始,未来的任务将会更重。再加上随着小学阶段学业任务的接踵而至,老师们每天不断发短信,就会让你越来越陷入大众的教育漩涡,并越来越忽略孩子的精神需求。
其实,从儿童发展的角度来说,小学阶段初期的孩子面临着适应性和归属性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他要适应新的学习模式,每天要写作业、改错题和考试;另一方面他要尽快进入同伴群体,获取同伴认同,这些都需要家长的耐心引导。家长们一定要厘清轻重,不要让大众的漩涡文化占据了主流,而忽略了最重要的事情。
家长的恐慌有时还来自于碎片化的知识累积。80后一代的父母学习能力强是毋庸置疑的,他们头脑敏捷,接受能力快。但人的精力毕竟有限,虽然系统学习了某一项育儿技巧,但把理论落实到实践的过程却极为艰辛。育儿实践不是一朝一夕,而是长年累月,需要你持续地更新并理性使用育儿方法。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当后天所学的碎片化的知识遇到根深蒂固在大脑中的潜意识时,痛苦的博弈就会让你难受。
基于以上几个基本认知,我认为父母应该当好“四好家长”,四好即好心情、好体验、好影响、好引领。
首先,我们要有好心情胜过好成绩的理念,更加关注孩子的态度,而不是学习的结果;其次,我们要为孩子创造丰富多元的体验,比如多一点时间陪孩子参加社会公益,和孩子一起购物,一起骑行,一起分享读书的快乐;第三,我们要给孩子一个好的引领,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和孩子一起面对、克服困难,培养并引导孩子的兴趣;最后就是给孩子一个好的影响。一等家长用眼教,二等家长用嘴教,三等家长才用手教。所以收拾好自己的情绪,不过多干涉,让教导润物细无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