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姬
2019-02-20陈敏
陈敏
阿姬第十一次登上帕米尔高原。
以前,她每次从那个高高的山岬处拐弯,折向原顶的村落,却从未曾惊扰过那位天天站立在崖顶上,向山下俯视的老奶奶。
老奶奶个头不高,永远一袭黑色的长袍裙,头上裹着一件白色的纱巾,一双黑而深邃的眼睛微微晃动着,直直的鼻梁下有一张紧闭的嘴唇。坠落的夕阳将它最后一抹余晖投在老奶奶的背面,使她突出的线条、鲜明的面部被勾勒出一副镶着金边的美的轮廓。她一动不动,站在那里,笔直而有些僵硬。从阿姬的角度看过去,老奶奶就像一只伫立在乌黑岩石上的金色的鹰,这只鹰收敛着翅膀,凝视着远方,似有无限期盼的欲望。
她在瞭望什么?阿姬是不得而知。就这样,老奶奶成了阿姬每次来帕米尔高原必经路上的一处能活动的固定风景。
数次匆匆路过,阿姬从来没有跟老奶奶说过一句话,也没有走近过她。
说实在话,阿姬有点怵她。她的神情看上去是那样令人肃然起敬。每当从她身边经过时,阿姬都会不由自主地放慢脚步,敛住大口的喘气,生怕惊扰了她瞭望的目光。后来,慢慢见得多了,生疏感有了些减退,出于礼貌,阿姬试着对她招了招手,没想到,老奶奶笔直的躯干里,也分出了一只手,向阿姬摆了摆,又迅速地收回原型。阿姬觉得一颗疲惫的心瞬间被焐热了。
阿姬是个画家,以画油画为生。从走出导师的工作室起,阿姬就开始向往西部边疆少数民族的生活情景。从甘肃到青海,从云贵到西藏,她的脚步从未停歇。半年工作,半年旅行写生,是她生活的常态。这种融摄影绘画与资料收集于一炉的旅行生活,成本代价越高,阿姬的心也就像展翅的雄鹰一样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后来,她强烈地爱上了五千米以上的帕米尔高原。
阿姬常去的地方叫塔什库尔干,那里有神圣而古老的石头城,还有一县临三国的边防线。她常年往返于都城和帕米尔高原之间,画出了一幅又一幅高原风情画,一次又一次地参加各种展出,然而,这些展出的画作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殊荣,没有让她获得预期的成功。不管她拿出什么样的得意之作,它们都如同过眼烟云,轻轻一掠,就过去了,没有给观众、给权威的评论人士留下深刻的印象。
阿姬心情低落,很长时间拿不起画笔,更不想走动,直到又一年夏季,仿佛得到什么启示似的,她又突然背起行囊,离开了家,去了帕米尔。她对高厚的热爱与眷恋,就像一个纯正的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与眷恋一样。
越过万水千山,吃过百家饭菜,阿姬终于又来到那个梦中故乡一样的高原峡谷。阳光直射在她黝黑的小脸上,她气喘吁吁地爬着长长的斜坡,远远抬头,就看见崖顶上直直站立着的那个老奶奶。
眼看快离开老奶奶站立的山崖时,阿姬忽然改变了主意,她转身折回,径直朝崖上爬去。她看见老奶奶也改变了一直以来坚挺僵硬的站姿,转身,走下,迎她而来。
仿佛经历了一场生离死别的重逢,她们一老一少,双双扑向对方的怀抱。
老奶奶像和煦的阳光,温暖着她这个匆匆的旅人。阿姬此时纵有千言万语,也诉说不尽。她只是感觉到,在老奶奶的肩头,她获得了力量与勇气,同时,在老人的怀抱,她体会到温暖与慈爱。顾不得羞怯与矜持,她淋漓尽致地哭出了自己一生的惆怅与委屈。
临松开时,她告诉老人说,奶奶,我知道怎么画您了。走,我画您。她迫不及待地牵着奶奶的手,上到原顶,回到奶奶的家。她在老奶奶家拍照,画速写,一张接着一张。那天,她画下了进入帕米尔高原以来最多的素描稿,而且全是关于老奶奶的。
临走时,阿姬喝完奶奶煮的马奶子茶,依依不舍地说:“奶奶,等着我,等着我回来给您看您一辈子都没有看见过的自己,您不知道,您究竟有多美!”
阿姬回到都城后就开始夜以继日赶画,半年后,在香港举办的一次世界人物肖像油画展上,阿姬的那些以老奶奶的头像为轴心的系列高原画作一举夺魁,让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老奶奶的那幅人物肖像画,线如刀刻,如凿如印,微微下陷的眼窝里,一双深褐色的眼睛深邃明亮,被称为画展中的灵魂之作,并被选为集结出版的画册封面,广为称颂。一些好心的志愿者还写信留言甚至捐款问候老奶奶。
阿姬准备再一次启程。这一次,她带着画册和她专为老奶奶画的画像,以及展出时热情观众留下的亲笔信和善款,费尽千辛万苦,专程爬上山顶。
静谧又空旷的高原上,除了刺眼的阳光和石头外,什么也没有。一股心酸与失落感顷刻间从心口滑落。
阿姬从一些牧民那里得知:老奶奶一辈子都在那个山崖上等人,起初是自己的丈夫,丈夫被征兵,下山去打仗,在戰场上死了;之后是等儿子,儿子下山做生意,在混战中也死了;最后是等她,没等着,自己死了。
阿姬一个人来到在老奶奶常常呆立的地方,一页一页地烧着她带来的那些东西。那些远远站在一旁观看她的人,是高原村落里的所有居民。
选自《小说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