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承载的情感
2019-02-20吕品
吕品
前一段时间看到一则新闻,说是英格兰西北部一家书店卖出了一本儿童读物《征服者威廉和黑斯廷斯之战》。此书本身没有什么特别之处,神奇的是,卖出时它在这家书店已经上架了27年,而当初入货的店员今年也已经84岁了。
书店发出的消息说,一般一本书一年左右没卖出去,他们就会把书退给出版社,但是有时候也会把书留下来等待售出,因为“我们一直都相信这一天是会到来的”。
这条消息在社交媒体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分享了自己类似的经历。美国旧金山一位书店职员说:“每当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我都会对顾客说,这本书在这里已经等你很久了。”
书真是一种奇特的商品,本来是用来承载内容的,但常常也承载着情感。一本书被人买下之后,就似乎开始有了自己的生命。
有些闲暇的时候,我会去逛逛旧书店,通常只是随意翻翻,并不会特意寻找某本书。有时候看到一本100多年前出版的旧书,翻着发黄变脆、略带破损的页面,会想象一下这本书过去的主人为什么要买这本书,看过没有,怎么会流浪到这家旧书店的?
有一次,看到一本古旧毛边书的每一页都被仔仔细细地裁开,不禁浮想联翩:这一定是一位认真的读书人?或者是有仆人替他裁边?估计那时候能买得起书的,家里都有仆人。
还有一次,看到20世纪初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三卷本《英格兰文明史》,扉页和内页上有用钢笔认真书写的笔记以及内容摘抄等,笔迹隽秀轻畅。这一定是读书的人自己写下的了。于是,心怀敬仰地买下这一套书,送给了一位爱书的朋友。
更让人浮想联翩的,是扉页上的题字—不是作者或名人的留言,而是普通人把书送给别人时所写的祝福语。有一次,看到一本保存得很好的小说《伊丽莎白和她的德国花园》,扉页上简单地写着“送给姨妈,1900年圣诞节,伊菲上”。伊菲和她的姨妈当然都早已不在人世,但是这三行字里的感情却留在了这本书里。
后来发现,还真有人专门收藏扉页上有题字的图书,有人以此为题材写书,还有人以此做素材研究某一时期的大众阅读习惯。有一个叫作“图书题字项目”(The Book Inscriptions Project)的网站就收集了许多图书的题字图片,其中除了简单的祝福语之外,还有箴言甚至诗歌。
写在一本英文版《中国古谚语》扉页上的德语题字是:“亲爱的上帝:即使阳光已经消逝,还有月亮和星星,以及冬日的路灯,世界上如此美丽的光芒。”虽然抬头是“上帝”,但这更像是写给自己的鼓励致辞。
书是一种很亲密的礼物,写上题字的书更是带上了私人间的关联,但是这些都只有纸质书才能承载。电子书和有声书让阅读更为方便,但也让读书变成了一种功利的行为。不过在英国,买书作为圣诞礼物依然是一种传统,人们为书赋予了額外的内涵,把书当作一种能够承载感情与记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