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装配式建筑发展的问题
2019-02-20符策旭
符策旭
海南柏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海南 海口 570100
1. 前言
装配式建筑是指由预制构件通过可靠连接方式建造的建筑。按照系统的集成,这里是指“结构系统、外围系统、内装系统、设备与管线系统的主要部分采用预制构件集成的建筑。我国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了,很多工业厂房,砖混结构的住宅和办公楼等建筑大量使用预制楼板、过梁和楼梯等。[2]近些年,我国重新启动了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并引进国外技术,十三五计划提出力争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装配式建筑进入了大发展时期。2016 年2 月,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出台了《海南省促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指导意见》(琼府办〔2016〕48 号)》文件; 2017年海南省人民政府出文《关于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的实施意见》(琼府[2017]100号),争取引进一批国内装配式建筑先进企业来海南设立分支机构,更好地服务于我省装配式建筑发展,提升装配式建筑设计、生产、施工技术和管理水平。目前我省已有1家投产的装配式混凝土部件生产企业,计划建设混凝土构件厂家3家,还有3家装配式钢结构部品部件生产企业。
2. 装配式建筑在海南的优势
海南的环境一直都是国人口中引以为傲的中国最后一片净土。海南岛处于亚洲太平洋的中部,中国唯一的热带海洋岛屿,是中国人民理想的后花园,天然的“大氧吧”,空气中的负氧离子含量极高,浓度达5-10万个立方厘米,是养生的绝佳去处。全岛绿化率达55%,是全国热带原始森林面积最大。而房地产业在海南省的生产总值构成中占比很高,规模较大,同时物流行业也在快速增长;而工业在全省的产值比重却很低,增长速度也低于生产总值的增长。基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建筑项目组织模式创新和建筑业的放、管、服改革。
传统现浇建筑模式的设计、生产、施工相互脱节,以单一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是分散、低水平、低效率的手工业建造方式。装配式建造模式则是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整个产业链,实现建筑产品节能、环保、全生命周期价值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建筑生产方式。构件工厂生产和机械化安装提高了产品质量和降低了安全隐患。
3. 当前问题
当前,美国、日本等国的建筑工业化率在都在 70%-80%,而我国建筑工业化率仅有 5%。相比于发达国家,我国建筑业仍处在非常低的工业化水平。同时“十二五”规划开始,各地相继出台政策和目标,力争到“十三五”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里,有大环境的原因,也有海南省自身不足的存在,本人之前也只是在书本中接触装配式建筑,有幸在去年参与到海南省一批装配式建筑的设计当中,也相继参观和学习了一些省内外的装配式建筑。对此,对目前装配式建筑在海南省发展存在的问题,以个人的见解分析一下。
3.1 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影响
海南处于地震台风多发地区,琼北地区处于断裂带上,海口市八度半设防是全国抗震设防级别最高的省会城市,全省每年要经历数次台风。当年亚马逊台风经过海口,本人坐在高层混凝土建筑办公楼内,摇晃如坐船,眼看楼外大树被风连根拔起,感慨大自然的破坏力量,到如今自身设计的房屋,在结构安全技术为得不到有效的论证前,连自身也不敢大胆去尝试非传统的建造手法。再者海南高温多雨,高湿高盐,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面临着更短周期的防腐维护问题,确保耐久性的代价较高。
3.2 受自身生产能力的影响
建筑业在海南省的生产总值里比重较大,但就自身与外省对比,市场规模还是挺小的,本地建筑设计、施工以及建材生产等企业发展壮大困难,缺少建筑科学研究机构,技术积累不足,人才缺乏,建筑产业链配套不全,这些薄弱的建筑业基础,难以在短期内提供装配式建筑的有效产业支撑和技术支持。全省仅有施工总承包特级企业1 家,建筑工程施工总承包壹级企业21家,而浙江则相应分别有59 家、450 家,上海则有20 家、168 家,短期内本土企业难以承担起实施装配式建筑的重任。[2]
3.3 生产成本目前相对较高
目前装配式建筑产业在全国还是初步发展阶段,在海南岛也是刚刚起步,还未形成规模,因此与传统建筑相比,生产成本更高。再者本土工业薄弱,自身生产能力不足,而海南岛与内地的交通网络受海峡影响,运输成本又高,诸多因素决定了装配式建筑在海南的高成本。本人在去年参与的几个乡镇卫生院设计中,就因按照装配式建筑设计,在概算编制时,装配式建筑就出现造价咨询困难,价格较高,单平米造价竟达到4300元,比传统混凝土造价高出将近一倍,许多业主对装配式建筑出现抵触情绪。
3.4 专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装配式建筑要求“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智能化应用”,与之相适应的是实施单位具有优秀的技术实力、强大的工程全过程组织协调管理能力、信息化(如BIM)技术运用等综合能力,[3]而海南省内具备BIM设计能力的也就海南省设计院和一些外地大型设计公司,有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机构施工经验也就一家,[1]其他装配式钢结构和装配式木结构的生产厂家基本都是内地工厂委派工人到现场指导安装。本土的设计、施工、业主和行政指导部门的技术人员对该体系还处在“小学生”水平。在去年的乡镇卫生院设计中,本人也是多次前往海南省设计院装配所取经学习,但效果并不理想,省院也是处在摸索阶段,更不用说其他设计院了。
3.5 规范指导和行政指导还有待提高
装配式建筑刚刚进入发展时期。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标准及各种图集等在海南市场的书店销售甚少,省里发行的指导也只是泛泛而谈,缺乏与装配式建筑相匹配的标准规范体系。部品及结构间的工业化设计标准和产品标准需要完善。由于缺乏对模数化的强制要求,导致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程度不高,工业化建造的综合优势不能充分显现。其他钢结构或者木结构的装配式建筑基本上由各个厂家自定规范和标准,没有市场的统一指导。各地在探索装配式建筑的技术体系和实践应用时,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技术体系,但大部分还在试点探索阶段,成熟的、易规模推广的还相对较少。当前,迫切需要总结和梳理成熟可靠的体系,作为全国各地试点项目选择的参考依据。对比邻国日本,通过部门支持产业,通过金融引导企业,通过协会规范市场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
4. 结论
海南的环境是不可逆生的资源环境。结合省政府关于“生态立省”的工作部署,加快推进海南省建筑业的升级转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提高建筑工程质量,改善施工环境和劳动条件,降低建筑能耗和污染,是海南省建筑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人工成本在逐步升高,材料成本也在逐年增长,受制于各方条件,装配式建筑在海南省的发展任重道远,但我们作为海南省建筑行业的实践人,不能当下断论泼冷水。回顾建筑发展的历史,每到建筑的重大进步总是磕磕绊绊,矛盾不能阻挡社会前进的步伐。我们应该展望未来,勾勒出未来建筑的模样,当海南乃至中国建筑的先行者,把海南的房屋建造成艺术多元化的、绿色的、智能的、结构更耐久的智慧建筑,把海南打造成现代化的大都市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