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农业追溯体系建设发展现状和问题探讨
2019-02-20陈微微王瑜陈英
陈微微王瑜陈英
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指的是当农产品出现危害人类健康的安全性问题时,监管部门可根据从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上市至成品销售各个环节所必须记录的信息,追踪产品流向,召回问题食品,切断源头,追究有关责任,保障消费者权益和舌尖安全。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比较晚,时有发生的质量安全事件倒逼着追溯体系建设的不断探索和前进。本文以浙江省青田县为例,分析探讨山区农业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1 建设现状
青田县位于浙江省东南部,瓯江中下游,多山地丘陵,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近年来,青田县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得到显著提高。主要应用物联网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依托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统一编制印发农业生产记录本,统一配备可追溯设备,以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追溯二维码为产品标识,实现生产过程可追溯、产品质量有保障、主体责任可追究。
1.1 建立较完善的追溯主体信息库
通过开展规模生产主体大调查,进一步掌握全县32个乡镇(街道)正常经营的农业主体。目前,青田县追溯主体信息库已纳入446家农业生产主体,覆盖产业类型包括水果、稻谷、蔬菜、畜禽产品和初级加工农产品。信息库基础数据涵盖主体名称、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联系人、联系方式、详细地址、地理坐标、生产规模、产业类型等。监管部门对主体信息数据库实施动态监管,不断更新完善基础数据,为追溯体系建设发展提供基础资料保障。
1.2 开展追溯主体建设
青田县按照统一的追溯设备、统一的追溯平台、统一的追溯二维码的标准,建设农产品追溯主体。首先发展县级以上示范型合作社、示范型家庭农场、龙头企业、三品认证主体为建设主体,通过集中学习培训、入户实际操作指导,切实保障追溯建设主体能够熟练应用平台,上市包装产品粘贴可追溯的二维码。截至2018年底,青田县实施追溯管理的主体共计196家,其中实现主体追溯的173家,实现生产过程追溯的23家。
1.3 推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制度
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是指规模农产品生产者对所生产经营的食用农产品自行开具的质量安全合格标识,其中“三品一标”认证标识、质量安全追溯标识、检验检疫合格证明也等同于合格证。根据《浙江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规定》《浙江省食用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办法》要求,自2017年5月起,青田县对规模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农产品实行农产品合格证管理,其他农产品生产者实行农产品生产者信息卡管理。通过推行合格证管理制度,青田县农业生产主体经营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也有效推进了青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2 存在问题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青田县追溯体系建设有了一定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也得到显著提升。然而山区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业主体散而多,以致于追溯体系建设经济成本高、普及难度较大,在建设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2.1 山区地理位置的局限问题
青田县地处浙南山区,多山地、少平地,农业产业以杨梅、茶叶、竹笋、稻米、油茶为主,基地位置大多位于山地、低丘和缓坡。部分农业行政村海拔地势高,离城区较远,山路崎岖,道路设施差,交通运输不便利。山区森林资源丰富,却也是屏蔽信号的天然障碍,使得很大一部分农业主体连接互联网设施成本高。山区地理位置形成的局限,较大程度地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短时间内也很难得到解决。
2.2 生产主体基础条件问题
青田县农业生产主体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为初中以下,仅20%左右有高中及以上学历。山区基础设施与城市落差大,年轻人大量外出务工,务农人员老龄化严重,以青田县益农信息数据分析,青田县农业主体>60岁占20%左右,>50~≤60岁占38%左右,>40~≤50岁占25%左右。山区农业主体大多以传统农业模式生产经营,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差,品牌意识、责任意识不强,生产效率低,经济效益差。生产主体的积极性和主观接受能力不足也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和追溯体系建设的推进。
2.3 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完善问题
青田县农业产业点多面广,以散小户为主,监管难度较大。乡镇、村级基层监管体系队伍建立时间晚,体制机制运行不成熟,人员经费投入力度不够,监管人员流动较大,领导干部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分段式的监管体制机制仍然不完善,农业部门与市场监管部门协调机制不完善,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不完善,导致监管存在漏洞,市场准入门槛低,执法难度大,对主体责任倒逼力度不大。不完善的监管体制机制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追溯体系建设的难度。
2.4 诚信体系建设不健全问题
青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尚不健全,一些生产经营主体诚信责任意识差,违法违规使用农业投入品的情况仍然存在。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追溯体系建设认识存在不足,未能正确理解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对农产品可追溯的信任度不高。另外,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媒体传播虚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使农产品信用体系建设形势更加严峻,也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和消费者的切身权益。
3 发展建议
实现从农田到菜场、从菜场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少不了农业生产者、政府监管部门和消费者的共同协作。针对如青田县等山区农业发展追溯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3.1 因地制宜整合资源,鼓励发展“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为尽快摆脱山区地理局限的窘境,可以积极整合现有的资源。县级相关部门做好统筹协调安排,组织开展业务培训和提供工作指导;乡镇基层联系责任辖区的农业生产主体,为主体提供追溯体系运行帮助,帮扶自身条件不足的生产主体实施可追溯管理。同时鼓励发展企业化经营管理模式,发展 “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协作经营,可采取订单协议、委托生产协议等形式,辐射带动散户,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给农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
3.2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建立健全监管协调机制
推进追溯体系建设离不开政府部门的投入和引导,因此为完善当地追溯体系建设,政府部门应当加大监管人员和财政投入力度,着重建立健全县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配备专职人员,协调各责任部门,努力填补分段监管出现的漏洞。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各级部门仍然要加大例行监测和监督检查力度,将日常巡查检查作为长效工作机制,分段管理的各个部门应当协调配合,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准出制度,建立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责任倒逼机制,严厉打击生产销售不合格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和舌尖上的安全。
3.3 加大媒体宣传和业务培训,提高生产主体和消费者的认知水平
在当今这个信息时代,媒体宣传的作用日益凸显,运用电台、报刊、农民信箱、科技直通车、微信群、公众号等载体大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方面的知识,推行使用追溯标签,积极宣传追溯体系建设的意义、目的、措施和效果,可以扩大追溯体系建设的社会影响力,也可以提升群众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可追溯、主体责任可追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保障的信任度。同时加强监管人员和生产主体的知识培训,及时更新农产品质量安全新要求、新技术,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夯实追溯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
3.4 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创新监管机制
信息时代,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可谓瞬息万变,一成不变的传统监管模式势必要被社会主流所淘汰。因此政府部门应当加大科技投入力度,借助科技力量、信息技术,不断创新监管方式、监管手段,发展“智慧监管”才能与当今社会正常接轨。目前,浙江省已经逐步开始试点“智慧监管”模式,试点区可以结合自身发展特点,设计出符合当地监管需求的监管平台及手机软件,通过手机客户端,联接智慧监管软件平台,实现日常监管与信息平台的无缝连接。
4 结语
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是一项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点项目,是一项引领地方农业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一项关系老百姓民生问题的重大实事。只有通过各部门、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努力,我们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才能更加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