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水稻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发展*

2019-02-20

现代农机 2019年3期
关键词:湖州市种养社会化

为提高粮食生产积极性,近年来,湖州市大力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稻渔共生)新模式,2019年提出了完成5 333 hm2的目标。但据部分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反映,在实施稻渔综合种养过程中,由于缺乏水稻育秧与机插环节的社会化服务,出现了重养鱼、轻水稻的现象。针对这一情况,项目组在调研的同时,组织农技人员和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到中国水稻研究所和兄弟市、县考察学习新型社会化服务模式。根据调研、考察情况,结合湖州市实际,认为发展稻渔综合种养须增强水稻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

1 水稻实施机插在稻渔综合种养中的必要性

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是落实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的重要举措,符合湖州市“以粮为本,以渔促稻”“技术创新,提升效益”“生态循环,产业融合”三大原则。稻渔、稻鸭等综合种养,鱼、虾、鳖和鸭等需要一定的活动空间和在水稻株间穿梭觅食的条件,因此,推广应用稻渔、稻鸭等综合种养技术,水稻须实施机插。机插水稻定苗、定穴,行距、株距均匀整齐,给鱼、虾、鳖和鸭等予活动空间,有利于鱼、虾、鳖和鸭等穿梭觅食。机插水稻通光、通风条件好,形成田间小气候,抗倒伏能力强,病虫害发生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幅减少,生态优势明显,有效减轻对鱼类等的影响,并能显著提高稻米的质量安全水平。而采用直播方式的稻田群体杂乱、成苗率低、草害重、易倒伏,不利于“稻渔综合种养模式”的推广和优质稻生产。因此,水稻机插是推广应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的必要条件。

2 育插秧社会化服务对保障稻渔综合种养的重要性

实施稻渔综合种养,既要养好鱼又要种好稻,但由于大部分主体缺乏水稻育插秧技术,对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需求较为迫切。近年来,受水稻机插育秧环节劳动力集中、劳动力成本增加,特别是粮价下跌效益下降等因素的影响,水稻机插面积占比有所下滑。近年来,水稻栽植机械化水平是决定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到2018年湖州市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6%,位于全省前茅。但水稻生产特别是水稻育插秧环节的社会化服务能力,与兄弟地区比较存在一定差距。全市机插育秧点118个,其中育秧中心17个。因单季晚稻播种较迟,育秧方式采用流水线播种、大田育苗的第一代简易育秧模式,无一例温室育苗,且大部分育秧点以自给自足为主,规模不大,育秧质量参差不齐,社会化服务能力不足。而在绍兴市诸暨和嘉兴市嘉善等地,已开始采用“叠盘发芽、温室育苗”方式的第三代育供秧模式,县级区域已建成的单季育供秧能力在200~667 hm2规模的第三代育供秧中心有10多个。因此,湖州市应当引进、试验、推广应用新型的水稻育供秧中心技术,增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社会化服务能力,保障稻渔综合种养的顺利实施。

3 第三代水稻育供秧中心的优势和投资概况

本世纪以来,水稻机插技术的推广应用逐步展开,通过近20年的实践,全国各地普遍把提高育秧质量作为机插稻高产稳产的关键点,把育供秧中心建设作为水稻生产农机社会化服务的关键环节,探索不同形式和特点的育供秧中心技术,并经历了第一代育供秧中心(其特点是保温育秧,采用立体立架增加单位育秧面积,育供秧能力67 hm2左右)和第二代育供秧中心 (其特点是采用出苗室加温技术促进种子发芽,播种后出苗一致,育供秧能力133 hm2左右),规模化和社会化服务模式的育供秧技术得到较快发展。

近年来,中国水稻研究所已成功研究出第三代育供秧中心技术,其主要特点和优势如下。

3.1 技术特点

克服了第一、第二代育供秧中心技术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基质育秧、“叠盘发芽技术”和“1+N”分段育秧供秧模式的基础上,实现由“机器换人”、工厂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等要素构成的水稻育秧现代化。

叠盘发芽技术:指将播种后的秧盘叠放于温室出苗,不仅能确保育苗质量,而且能大幅度减少育苗占地面积。

“1+N”分段育秧供秧模式:指浸种催芽、播种、出苗阶段在1个育供秧中心完成,出苗后的秧田管理阶段分散至N个主体完成。这样一来,可以减少育供秧中心的占地规模 (按秧田与大田1∶100的比例,集中育供秧能力1 333 hm2的规模需要秧田13 hm2),而且有利于苗盘运送,化解了成苗后运送秧苗难的问题。

3.2 主要优势

(1)育供苗能力强。1个100 m2的出苗室单季育供苗能力333 hm2;3个出苗室为1组,通过轮流交叉作业,单季育供苗能力可达1 333 hm2。

(2)自动化程度高。采用自动化、精准化、标准化技术措施和管理方式,各个育秧环节可控制,实现了育苗过程的工业化生产。

(3)专业化水平高。育苗中心采用浸种系统、播种系统、加温加湿一体化出苗室系统和自动控制系统四大部分,专业设计、工艺先进和专业制造,效率高,可靠性好。

(4)作业效率高。实现了“机器换人”,一套全自动播种流水线播种生产率1 200盘/h,1天可播种10 000盘以上,按照单季稻用秧量300盘/hm2计算,1天的播种量就可满足33 hm2以上大田的用秧量,比常规育秧中心提高效率6~12倍。

(5)智能化保温保湿保质量。实现了出苗室温湿度智能化控制,确保了水稻芽苗的一致性,保证了育苗质量。

(6)劳动力投入少。第三代水稻育秧中心单季完成667 hm2的供秧,只需要7~10人进行管理和运行,比第一、二代育秧中心省工80%以上。

3.3 投资概况

第三代育供秧中心(1 000~1 333 hm2育供秧能力)包括主体部分和配套设备设施。主体部分主要有自动化播种设备系统、浸种系统、加温加湿系统、出苗室系统等,预计投资在160万元左右;配套设备设施主要是3个1组的出苗室用房300 m2、播种作业用房及库房、育秧盘、托盘、叉车等,不包括用房建设投资在180万元左右。合计总投资在340万元左右(不包括房屋建设)。

4 增强水稻育供秧社会化服务能力的建议

4.1 分步推进

(1)引进试验示范。为助推稻渔综合种养技术健康发展,真正使“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落实落地,建议引进第三代育供秧中心技术分别在南浔区的南浔浔稻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和德清县的德清先锋农机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开展试验示范。这两个主体都派员参加了联盟组织的考察活动,并都有引进第三代育供秧中心技术的意向。

(2)开发复制推广。在引进建设第三代育供秧中心和试验示范过程中组织专业团队进行跟踪服务,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湖州市产业布局、规模主体情况等实际,充分发挥现有育秧中心和烘干中心等基础设施的功能作用,开发不同规模、投资更小、育供秧能力200~667 hm2的区域性育供秧中心技术,逐步在全市复制推广,以稻渔综合种养为突破口,逐步增强水稻育供秧社会化服务能力,从而促进稻渔综合种养健康发展。

4.2 政策扶持

第三代水稻育供秧中心建设侧重于试验示范,建成后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而社会、生态效益更是明显;但由于投资较大,建议通过政府补助或项目推进的方式组织实施,并在育秧、供秧、机插等环节出台相应政策加以扶持。在复制推广阶段,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和应用环节、设施用地占用等方面再行出台相应政策措施。

猜你喜欢

湖州市种养社会化
企业退休人员移交社会化管理的探讨
山西灵石:种养专业合作社助农增收
花椒树下做文章 生态种养增收入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循环种养 带富乡邻
还小
鄱阳县富大种养专业合作社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My family
My fam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