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年鉴(1852)》的基本特点及重要启示

2019-02-20王师师

上海地方志 2019年3期
关键词:年鉴上海

王师师

一、发现内地最早编纂的年鉴

地方志被誉为“一地百科全书”,具有存史、资政、育人的重要功能。习近平同志指出,要重视修史修志,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而年鉴作为地方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反映时代风貌的重要载体,是城市亮丽的名片。如果历史是棵大树,那么年鉴就是年轮,呈现丰富多样的肌理,兼具实用价值和史料价值。读者可以从年鉴这一层层年轮中传承城市文脉,留存历史记忆,解析人文视角。一直以来,关于内地最早年鉴起源于何时,学界一直颇有争议。直至2013年,复旦大学教授周振鹤提及上海图书馆收购罗氏藏书中有一册《上海年鉴(1854)》。一度有说法称《上海年鉴(1854)》已是“中国内地现存最早的年鉴”。然而学界经考证发现:《上海年鉴(1852)》(Shanghai Almanac for 1852,and Commercial Guide)是这一系列丛书的第一卷。1852年1月由北华捷报馆编辑,是目前所知中国内地第一本城市年鉴。《北华捷报》是英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英文周刊。《上海年鉴(1852)》编纂的用意,是为在沪英美侨民和商人提供一本有关上海的“百科全书”和实用手册。作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徐家汇藏书楼珍稀文献整理研究”成果之一,《上海年鉴(1852)》2018年开始由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整理、翻译;2019年7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影印出版。《上海年鉴(1852)》堪称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对天文地理算术社会皆有涉及。读者可以通过它一窥当年的上海风貌,有较高的史料价值。通过研究这本中国内地早期年鉴,通过回溯早期年鉴的编纂,可以清晰认识当代年鉴定位,在博观和对照中认清年鉴发展的方向,从比较和融合中提升年鉴价值。

二、《上海年鉴(1852)》内容及基本特点

《上海年鉴(1852》内容分为日历篇、地图篇、资料文献篇、见闻实录篇四部分。第一部分的日历篇包含上海气候气象、日食月食、月历、气象测量摘要等。其中上海气象气候内容涵盖1848、1849、1850三年期间观测和推测数据;同时由于编纂者的耶稣会传教士的背景,书中的日食月食、月历充满天主教气息,天主教中所有节日、纪念日都收录列表中。第二部分地图篇刊载了当时西方人绘制的最详细的上海地图,北至吴淞江虹口到曹家渡一线,南至白莲泾到龙华一线,东至黄浦江陆家嘴,西至徐家汇、法华镇。包括境内重要的河道、步道、桥梁、寺庙以及其他地理信息。地名均用中英文标注,解决了中国读者阅读早期外国人对于上海叙述的许多困惑问题。①周育民:《<1852年上海年鉴>编译说明》,《上海地方志》2019年第1期。第三部分资料文献篇收录中国对外贸易关税、港口抄水表、保险行名录、洋行名录、外国船只停泊规则、扬子江航行须知等,涉及了开埠早期上海的洋行名称、停泊船只名称与数量、外贸关税、法规规则。第四部分见闻实录篇则收录外国传教会的活动情况、中国风俗以及多篇西方人游记、见闻录、日记等,展现了上海开埠早期的社会风貌,富有生活意趣。《上海年鉴(1852)》有以下基本特点。

(一)体现时代特征,注重资料实用性。

上海作为近代最早对外开放的五个口岸之一,外国人纷纷涌入上海,并在上海经商、传教、开办洋行和银行、轮船公司等。经济活动是1850年代最显著的社会特征。《上海年鉴(1852)》记载了大量的经济类实用性名录,如《中国对外贸易关税税率》《上海外国船只船舶规则》《上海保险行》《上海洋行名录》等。这类名录分类详细,如《上海保险行》中保险门类分为海保、火险和传险;《上海洋行名录》并不是单纯的外国商行名录,而是包含了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医疗、航运等机构信息。同时,在记载名录的同时,编纂者穿插记载了大量的海关贸易等条款规则,如《扬子江航行须知》《上海外国船只泊船区规则》《中英江宁条例》。规则的记录为当时的经商活动提供了参考和咨询,也反映了当时商人的规则意识。

(二)收录数篇游记、见闻录,兼具地方特色和人文色彩。

《上海年鉴(1852)》中收录的几位传教士的游记、见闻录堪称佳作。《关于中国内地的通信(苏州旅行)》《南京旅行》两篇以游记的形式描绘了作者一路坐船、步行游览苏州、南京等城市的旅程,记录了一路上行人的穿着、风俗、饮食、景观,以及听到的民间趣闻,读来生动有趣。《徐光启记略》记载了作者游览上海县城,途经老城街道遇见纪念徐光启的一些遗迹,如名为“阁老坊”的石坊、徐文定公祠以及位于县城南门徐光启晚年居住过的“双园”老宅等。《中国的婚俗》收录了读者写给《北华捷报》社的一封信。信中作者以好奇的眼光描绘了当时上海男女生辰八字定亲、吉日聘礼、吉日迎亲的许多婚礼仪式和礼节等。《元宵灯会》描绘了作者正月十五在上海城隍庙看到家家户户、寺庙、商铺门口挂灯笼,人头攒动、敲锣打鼓、放鞭炮、舞龙舞狮热闹喜庆的场景,同时还记载人们元宵节当日喜欢吃豆腐、面条、糯米团子等民间习俗。《乌桕的用途及中国白蜡的笔记》根据作者实地考察澄清了早期西方关于中国白蜡制作工艺的许多误区。其中,令笔者印象最深的是一篇《江南乡试》。作者描绘了当时举人考试的试卷类型,试题内容,名额分配以及选拔方法等。在文末作者有段感想,“这些考试的存在,表明中国已立于文明和文化国家之列……。他们保留着的学习精神和对书籍的爱护不会消失……,令我们既同情又尊敬。在他们中间,最高荣誉奖励是通过漫长而勤奋读书获得的。这使我们不能轻视他们,只把他们认为是一批过着粗俗肮脏生活的群氓。”②《上海年鉴(1852)》,上海书店出版社2019年版。这段感想在今天看来依旧珍贵感人,试想在那个积贫积弱、被西方列强欺凌、风雨飘摇的清末,在一个西方传教士眼中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中国,一个勤奋不屈并孕育了民族复兴的中国。在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当人们再次读到这段文字,依然可以感受到跨越历史的温度。《上海年鉴(1852)》中收录的珍贵的游记、见闻录描绘了生动现实的中国社情,呈现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历史记忆不再冰冷刻板,而是富有浓浓的人文情感。

(三)气象信息资料记载详实,数据有连续性。

开埠初期,西方人来沪经商、传教,首先要了解中国人的作息制度。气象资料是该年鉴最重视的地理资料之一。《上海年鉴(1852》在日历部分包含了上海气候气象、日食月食、月历、气象测量摘要等。其中《上海气象气候》内容涵盖1848、1849、1850三年期间观测和推测数据;《气象测量记录摘要》连续记载了1844—1851年1~12月份每个月的日最高温度、日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夜平均气温、降雨天数、降雨量等数据。《上海口岸1848—1850年气象观测均值一览表》收录了1848—1850年间每年气压、温度、风向、雨量等数据。这两张表格资料是上海历史上第一次连续的、系统的气象统计史料。同时,笔者发现这些气象资料表格保持跨年度的稳定性,并在两年后出版的该系列丛书《上海年鉴(1854)》中进一步延续拓展。《上海年鉴(1852)》收录的连续详实的气象数据资料反映了年鉴属于历书范畴,重视天文气象的特点;同时这些气象数据是目前学界研究上海开埠早期气象天文变化的宝贵资料,填补了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三、《上海年鉴(1852)》对当代《上海年鉴》编纂的重要启示

《上海年鉴(1852)》呈现的是一百多年前清晰的历史截面,对于挖掘城市历史记忆,理清历史文脉,了解城市近代文明有重要意义。今天的读者可以通过《上海年鉴1852》一窥一百多年前的时代风貌,重见一个多世纪前的传奇。这给当代年鉴编纂者带来一个有趣的命题:今天我们编纂的年鉴是否可以让一个世纪后的读者一览今日上海的风土人情和文脉肌理,是否能全面展现时代风貌和人文关怀?

笔者认为,《上海年鉴(1852)》中体现的年鉴体例、结构、记述方法等对于当代年鉴的编纂有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时代和地域局限性,这本年鉴存在事物认知的不足和某些价值观的偏差。对此,当代的年鉴编纂者应该抱着理性的态度去认知这本年鉴,完全照搬照抄,通盘吸收是行不通的。正确的态度应该是,在传承与借鉴的基础上,发挥时代精神,散发蓬勃朝气,认识民族文化;同时从对比中融合和提升,在创新和探索中发掘文化本身的力量。通过研究《上海年鉴(1852)》可以得到以下几方面的重要启示。

(一)梳理时代亮点,突出金融内容。

《上海年鉴(1852)》侧重记载1850年代的贸易活动、海关规则等,显示了当时时代基本特征。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时代特征之一,无疑是日益上升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十八大以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进一步巩固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初步形成了全球性人民币产品创新、交易、定价和清算中心。上海已经成为国际上金融市场体系最为完备的城市之一和金融发展环境最佳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中外金融机构重要集聚地、金融对外开放最前沿和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区。《上海年鉴》利用这一地域优势,其金融类内容一直是特色版块,在全国年鉴中也独树一帜。金融栏目设置切合实际,金融要素门类齐全,栏目结构分为银行(包含中外资银行)、证券、保险、金融市场(包含证券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期货市场等)。同时,在年鉴特记、专文内容上也关注金融改革重大举措。例如《上海年鉴(2018)》特记有“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含负面清单)”、专文有“上海参与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等选题。笔者认为,为了进一步拓展提升金融内容,使其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呼应,《上海年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探索创新。(1)进一步科学细分金融市场门类,加大市场分析的比重。上海已经基本确立了以金融市场体系为核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金融市场改革试点深化,金融机构集聚。《上海年鉴》金融市场部分,可以增加“上海金融市场发展运行报告”;同时条目设置可更加细分,分为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保险市场、衍生品市场等。(2)进一步深度挖掘专文选题。例如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支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建设。2019年7月科创板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标志中国资本市场迈出重要一步。《上海年鉴(2020)》可以抓住这一重大选题,设立科创板专文,回溯事件的起因,记录上市过程以及首批上市公司名单等。此外,年鉴应不仅着眼年度内发生的金融事件,也应跟踪记录前几年已经实施的重大金融事件如金融支持科创中心建设、人民币国际化、普惠金融、沪港通等,通过设立专记、特记、条目等形式持续关注其运行状态。同时,每年应邀请金融专业人员针对篇目结构、条目、专文选题等召开研讨会,给予专业性建议与指导,拓展深层次信息,增大信息含量,争取把金融栏目提升为《上海年鉴》的特色和品牌。

(二)彰显地方特色,加大文化宣传。

《上海年鉴(1852)》中收录的游记、见闻录呈现了生动鲜明的地方特色。地方特色指本地特有、独有的或具有突出地位的事物,即“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同我异”。可以说,城市年鉴生命源泉来自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上海年鉴》在突出城市金融中心地位的同时,也应该充分反映上海固有的优良文化传统,介绍和挖掘上海的红色文化和海派文化内涵,使上海城市文化特质更加凸显、精神品格更加鲜明。(1)记录红色文化。上海因其近代独特的城市格局和历史文化,成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是上海人文底蕴里厚重而深沉的部分。上海有中共一大纪念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上海毛泽东旧居陈列馆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上海年鉴》应梳理红色资源,更好地记录、传递、解读红色景观及其内在价值。在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和上海解放70周年之际,《上海年鉴(2019)》可以开设“红色印记”专题向伟大的历史献礼,以图片、表格的形式记载红色地标名录,其中表格要素应包括地标的名称、地址、历史事件等。除了记录红色地标外,也应该讲好革命故事,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如《上海年鉴(2019》可以设立从石库门到天安门的历史故事栏目,收录革命青年远渡重洋勤工俭学的历史故事、一大会议的革命火种故事等。(2)宣传海派文化。一是记录海派建筑。海派文化根植于海派建筑。从近代到当代,独特的海派建筑织就了上海的面貌,承载城市的记忆。这些建筑背后的深厚底蕴是城市文化的一部分,其价值不言而喻。《上海年鉴》应该通过记录海派建筑这一城市符号来梳理城市记忆。内容既可以介绍特色的建筑地标,如承载百年历史的外国建筑、石库门里弄建筑、花园洋房、百年大学和工业遗产等;也可以向读者介绍陕西北路、多伦路、武康路等历史文化名街的开发保护工作。《上海年鉴》在这方面已经有很好的尝试,如以文字、图片等形式设立邬达克建筑,消失的虹镇老街、八埭头、花园老洋房、苏州河上的桥、外滩建筑群等系列专栏。通过介绍开放包容的建筑风格和新老交织的风貌,展现多元的城市风情。二是记录海派的生活形态。在中西交融和通俗文化之间呈现出来的海派生活形态,是城市勃勃生气和活力的源泉。上海方言、石库门的日常生活、上海的饮食、沪剧曲艺、上海老名牌等元素组成了海派鲜活的生活画卷。《上海年鉴》宣扬的海派文化不应只是建筑方面静态的表示形式,更应该融入民间的生活形态。《上海年鉴》应始终把握这个主题,在文化栏目中集中展现历史文化、风俗礼仪、民间艺术、文化遗产、饮食习惯;在社会生活栏目中收录上海方言调查、市民过年风俗(迎财神、放鞭炮、吃年夜饭等)调查报告以及非遗技艺(嘉定竹刻、龙华庙会、棉纺织技艺等)、非遗美食(梨膏糖、枫泾丁蹄、崇明老白酒等)传承概览。

(三)表现人文元素,体现城市温度。

《上海年鉴(1852)》中收录的数篇日记、游记,描绘了外侨的日常生活以及城市见闻,生动有趣,史料价值可贵,给予年鉴编纂以启迪。在中共上海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韩正同志描述上海未来时,提到了“城市始终有温度”。在2018年上海年鉴国际学术论坛上,特邀专家美国南犹他州州立大学教授卡罗尔·法夫强调,年鉴不应该只是冰冷单一的数字和资料堆砌,人应该是年鉴叙述的主体,年鉴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元素。年鉴的表现形式不应枯燥单调,而应展现鲜活有温度的历史岁月、温情的街区文化,抒发城市乡愁。阅读上海,就应该了解上海经历过的岁月。例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法西斯大肆迫害犹太人,慑于纳粹的淫威,欧洲多国拒收犹太难民。而在此刻,上海向犹太难民们敞开了大门,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给许多犹太难民发放了生命签证,帮助他们逃离死亡魔窟,上海被犹太人称为“诺亚方舟”。虹口区的提篮桥地区成为避难所,留下了犹太难民在虹口生活的印记,2万多犹太难民和10万中国人居住在虹口狭小的空间里,度过了二战艰难的岁月,留下了难忘的真情。如今,以色列犹太难民的后代经常故地重游,感谢上海人民。《上海年鉴》可尝试收录犹太难民历史保护区的珍贵图照,用历史故事的方式追忆犹太难民与中国人民在艰苦岁月中患难见真情的感人情谊。此外,上海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城市记忆中铭刻红色的印记。1919年起,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超过20批满怀救国理想的革命青年从虹口区的汇山码头、杨树浦码头远渡重洋。这场轰轰烈烈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新中国孕育了大批优秀领导者。《上海年鉴2019》(英文版)在附录中收录了《黄浦江畔,赴法勤工俭学海上起航地》一文,介绍革命青年赴法勤工俭学的过程和细节,追忆这段具有重大意义的红色往事。阅读上海,未必全是宏观的历史画卷,体现城市暖意的生活元素也同样值得记录。人们对一座城市的记忆通常不是拔地而起的高楼,而是隐藏在细微的日常生活中,弥散在街头巷尾里。年鉴既可以在社会生活栏目中描绘有烟火气息的市井风情、关系民生的市民日常消费调查、市民出境游消费习惯调查等;也可以设立专栏聚焦创新产业带动下焕发新生命力的街区空间改造,如原属上海生物制品所的10栋闲置老房的上生新所微改造、艺术时尚与市井风情混搭的愚园路公共市集开业、对大型工业遗迹民生码头8万吨筒仓的艺术改造、愚园路“特色艺术商业街区”形象打造等。阅读上海,要回归最本真的人物故事。人的故事和情感凝聚城市爱和梦想,是城市最别开生面的特质。《上海年鉴》中的人物记述,既可以在人物栏目中的“新闻人物”“感动上海年度人物”“先进人物”版块中集中体现,也可以在其他栏目中穿插记载“文明家庭”“好市民”“十佳青年”等先进事迹。人物栏目可以采用“以事系人”的方法记载钟扬、马余刚等感动中国的时代先锋的具体事迹;也应该关注为城市发展作出贡献的环卫工人、快递员、外卖小哥、社区义工等新上海人的平凡故事,关注普通人的劳动幸福感。精神文明创建栏目中已有的“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小资料,应该拓展延伸报道,更多地展现人物风采。先进典型人和事的宣传,可以弘扬主旋律,传播城市正能量,使读者感受城市暖意和精神之美。

(四)关注公共信息,提升实用功能。

《上海年鉴(1852)》记载的大量表格名录,体现了年鉴的实用性。当代中国综合年鉴的优势在于主流资讯、权威记录,是政府公共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上海年鉴》应该在经济指标、文化资源、社会地情、民生保障上下功夫,加大政府信息权威力度,靠有特色的信息内容获得读者的青睐。如在社会保障栏目中设置政府促进就业措施表、最低工资表、职工社会保险缴费标准表;在科技栏目中设置科创成果表;在教育栏目中设置国际学校、国际课程表;在环境保护栏目中设置湿地表;在旅游栏目中设置出入境消费类别表;在社会生活栏目中设置养老机构表等。

(五)注重资料连续对比,提升研究价值。

年鉴作为工具书,资料性是其本质属性,也是其科学性的基础。年鉴框架结构应该相对稳定,资料记录有连续对比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连续的资料对比形成体系,能反映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为揭示事物特征提供宝贵的资料。这些反映时代特征、年度特点的资料应该是丰厚的、有跨年度的连续性,既要经得起岁月的沉淀,也要提高可读性。《上海年鉴》在这方面可以从以下两部分探索。(1)增加气象、环境类数据对比等表格。《上海年鉴》可以借鉴《上海年鉴(1852)》气象资料详细记述的模式,在保留现有的1~12月平均气温表、降水量表的基础上增加极端气候的数据对比表,如5年内台风天数及级别对比表、5年内暴雨天数对比表及5年内降雨量对比表、5年内高温天数对比表;在环保栏目中增加5年内PM2.5对比柱状图、5年内PM10对比柱状图、5年内一氧化碳对比曲线图、5年内二氧硫化对比曲线图、5年内酸雨量对比曲线图等。通过跨年度数据对比让读者感受气候与环境的变化,为学者研究提供便利。(2)多种形式相结合,提高资料可读性。年鉴记录方式要多样化,收集手段不应该枯燥单一,可以应用插图、图表、资料回顾等形式增强阅读性。例如1993年上海地铁开通第一条线路,2018年上海地铁迎来了25岁生日。在这个有纪念意义的历史节点,什么样的资料可以带给读者城市日新月异发展最直观的体验?如果每年只用条目的形式记述当年开辟的新线路的通车时间、投资金额、开通站点等,那么读者很难系统地查阅上海地铁发展的全貌。如果年鉴编纂者改变千篇一律的记述方式,在记录当年的线路情况基础上,保留上一年度的地铁线路图,那么连续的地铁线路对比图对读者可能更有意义。读者可以更直观地跟随25年的成长脚步,感受上海轨道交通如何从一条线织成了一张高效的轨道交通网络,感受地铁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引领城市的发展。

历史变迁,岁月更迭。一百多年前《上海年鉴(1852)》描绘了当年时代的风貌,给予当代人们启示与思考。年鉴编纂者应该汲取其中的精华,在借鉴历史编纂经验的同时梳理文化资源,融合多样元素,探索前进方向,赋予年鉴新的时代内涵,激活生命力,增强影响力和感召力。

猜你喜欢

年鉴上海
上海电力大学
我去上海参加“四大”啦
中国物流年鉴
上海之巅
上海城投
特色·可读·扩展《江苏年鉴(2020)》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上海谛霖邹杰 Hi-Fi是“慢热”的生意,但会越来越好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
《中国交通运输年鉴(2019)》征订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