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与优势思考
2019-02-20蒋冬平
蒋冬平,李 红
(靖江市生祠镇农技推广中心,江苏 泰州 214500)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绿色环保理念的核心内容,亦是新形势下现代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与质量的主要方式。绿色防控技术的内涵为降低病虫害造成的环境污染、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在种植过程中应当遵循安全、经济、可持续的基本原则。现如今,如何有效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来防治水稻病虫害,并实现高质量、高丰收劳作已经成为一项备受关注的话题。
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及其有效应用
1.1 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
1.1.1 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以优质栽培技术为主,为水稻创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主要措施为选择抗病品种、优化稻田环境等。一般情况下,应当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来选择抗病性以及抗逆性较强的优良水稻品种,如五优308、苏秀867。另外,选定品种之后需要结合田间实际情况来合理设计栽植方案,如通过宽窄行栽培、与旱作物轮作等方式,有效降低稻田间病虫害发生几率,保障水稻高质高产。
1.1.2 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主要是指遵循自然界生物链规律,以天敌、微生物等方式有效降低田间的害虫数量。第一,可通过人工的方式培养微生物,如白僵菌可防治蝗虫、枯草芽孢杆菌可防治稻瘟病等。第二,可通过天敌捕食来防治害虫,如赤草蛉与瓢虫可防治蚜虫。此外,亦可通过稻鸭共育的方式,实现绿色治虫治草的效果,保障水稻健康生长。
1.1.3 物理防治
物理防治主要是指根据田间害虫的生活习性以及特定趋向选择适宜的防治手段,主要有人工捕杀、灯光诱杀等。灯光诱杀过程中常使用电子杀虫灯来诱杀具有趋光特性的害虫,如三化螟、稻飞虱等,使其在未经交尾产卵之前即被消灭,大大减少田间害虫的数量。另外,还可通过色板诱杀方式消灭蚜虫、糖醋诱杀方式来消灭金龟子等。通过这样的防治技术,可有效降低对害虫农作物的影响。
1.1.4 化学防治
当稻田间出现大量害虫难以控制时将使用化学防治技术,在此过程中应当科学把控药物种类、用药时间以及用药方式。优先使用矿物源农药,如以机油乳剂消灭蚜虫,以吡蚜酮消灭刺吸式害虫。值得注意的是,药物选择应遵循毒性弱、残留期短的原则,亦可科学混合使用,满足多种有害生物的防治需要。
1.2 绿色防控技术的有效应用
1.2.1 二化螟
该害虫是最为常见的水稻虫害之一,为了有效消灭田间的害虫,应当合理使用绿色防控技术。主要防治方式如下:①以激素诱剂为主,在稻田里设置诱杀装置,减少田间成虫飞数量;②在周围栽培香根草,避免害虫在田间产卵;③加强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并消灭越冬虫源,播种期应避开成虫产卵高峰期;④布置赤眼蜂杀虫卡,降低次代害虫基数;⑤若是以上方法难以有效防止,应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剂量一般为15ml/667m2。
1.2.2 纹枯病
纹枯病属于真菌侵染类病害,会导致谷粒不饱满等问题,严重时水稻直接枯死,可采用绿色防控技术有效降低水稻田间的发病几率,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结合当地土壤、气候环境等,根据紧凑、叶型窄的标准选取优良品种;②加强田间管理,及时将水田中的菌核打捞出来,科学配置施肥量,施足基肥,并要注意生长中期严禁施加氮肥;③发病初期选用申嗪霉素,降低发病率。
1.2.3 稻瘟病
稻瘟病也是水稻常见病害之一,发病严重时水稻产量会下降50%左右。主要防治措施如下:①因地制宜,选择抗病性强的品种;②合理规划施肥量与灌水量,防止发生偏施、迟施等现象;③若雨后出现高温、光照强的天气,则需要及时喷洒药物;④种植前可选用10%浸种灵乳油2500倍液灭菌,发病初期选用5%菌毒清水剂500倍液进行喷洒。
2 应用绿色防控技术的优势
合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可有效保障水稻的产量与质量,降低防治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相较于传统病虫害防治来说,绿色防控技术有以下优势:第一,应用综合防控措施后水稻很少出现倒伏问题,可自然健康地生长,并能安全度过虫害高峰期,不再出现叶瘟现象;第二,大大降低病虫害防治投入成本,提高种植户经济效益;第三,应用绿色防控技术后的稻田产量明显高于一般稻田,经检测其质量也可达到最高标准。应用绿色防控技术时,注意需要合理规划田间药物使用时间与频率。一般情况下,在下午三点之后喷洒药物,严禁选在风力较大、温度较高的时间节点使用药物。若是用药后发生降雨,则雨后及时补喷。
3 结语
在水稻病虫害防治过程中以绿色防控技术为主,可以有效降低发病几率,亦降低药物对环境的污染。因此,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种植时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落实绿色环保理念,降低病虫害的影响,不断提升水稻质量与产量,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