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的孝悌教育:内涵、价值与实践
2019-02-20张明丹
张明丹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福建福州 350117)
家庭是重要的教育场所,家庭教育的不足与失误会造成孩子成长过程中不可弥补的损失。正如习近平所言:“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是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一大主题,家庭教育的社会价值日益彰显。但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各种家庭矛盾表明,家庭教育问题亟待解决。例如,晚辈对长辈不尊敬、大呼小叫者有之,拳打脚踢父母者有之,兄弟姐妹间争风吃醋、相互倾轧者有之。这些现象表明,孝悌观念在当今社会已日趋淡薄,孝悌教育的复兴与发展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如何继承与发展传统孝悌教育,使孝悌教育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是当前家庭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孝悌道德的传统含义及新时代内涵
孝悌道德在我国源远流长。从先秦儒学至今,孝悌道德的内涵不断改变与发展。新时代的孝悌道德,既应继承传统孝悌道德的积极因素,又根据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赋予新的内涵。
(一)孝悌道德的传统含义
孝悌,简单地说,就是孝敬长辈、和睦兄弟。传统的孝悌道德包含“孝德”和“悌德”两个方面,“孝德”事关晚辈如何对待长辈,“悌德”事关如何与同辈相处,并且“孝德”与“悌德”之间是相契合的关系。
1.孝德的传统含义
从字源学解释可知,甲骨文中的“孝”字,像一个拄着拐杖的老人。金文中的“孝”字,上面是驼背的“老人”,“老人”下面为“子”,即孩子扶持老人行走。许慎的《说文解字·老部》解释:“孝,善事父母者。”可见,“孝”的本义是对老人“孝顺”。中华民族传统孝德文化是以人本为内核 , 以事亲行孝为特征, 强调良知与责任的伦理文化[1]。首先,孝亲敬老应当内心敬重与外在礼仪兼修,只有内外一致地孝亲敬老才是真正的孝德。其次,传统孝德把“孝”与“养”统一起来,克己奉亲,保证父母的衣食住行、生活起居是孝在行动上的具体体现。再次,孝还包含着对长辈的失误进行规劝的义务,这种规劝不是反抗,而是防止长辈的失误造成重大后果,所以,真正的孝还包含了责任。但是,传统孝德也具有一些违背现代精神的地方。比如,传统孝德强调“父父子子”,晚辈要无条件服从长辈,即使被父母打死也不得有怨言;主张厚葬,即使厚葬的花费远远超过子女的可承担能力。在这些孝德中,有一些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基本要素与关键内涵,具有永恒的伦理价值,有一些因社会的变迁在形式上被逐渐取代,在内涵上渐渐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宜。
2.悌德的传统含义
“悌”本作“弟”。许慎的《说文解字·弟部》解释:“弟,韦束之,次弟也,从古字之象。”说明“弟”意寓兄弟之间亲密无间。《说文解字·心部》解释“悌”为“善兄弟也。”“从心,弟声。”说明“悌”就意味着兄弟之间的友好恭敬。《古汉语常用字字典》(P378)中的解释,悌是指“尊敬、友爱、顺从兄长”。《说文新附》在解释“悌”时说:“悌,善兄弟也。”此处的兄弟也包括姊妹。贾谊说:“弟爱兄谓之悌。”根据各家的解释,“悌”有两层基本含义:第一,悌是幼弟对兄长的尊敬和顺从。第二,悌是指兄弟姐妹之间的恭敬友善与和谐。
3.孝与悌的关系
“孝悌”一词,首现于《论语》。《论语·学而》曰: “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孝弟”即为“孝悌”。宋代朱熹注解为:“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在我国古代,父兄往往并称。父子关系和兄弟关系分别代表了家族中纵向和横向辈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孝”与“悌”在内涵上是相互契合和相互补充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悌”在“孝”中。例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弟子规》)。第二,“悌”与“孝”具有共同的精神内涵,即敬与顺。孝,要求的是子对父的尊敬和顺从;悌,要求的则是幼对长、弟对兄的尊敬和顺从[3]。
(二)孝悌道德的新时代内涵
随着时代的发展,家庭矛盾不断凸显。中国家庭需要具有新时代特征的孝悌道德来调适家庭伦理中出现的现代化矛盾与缺失。新时代的孝悌道德要求晚辈对待长辈应尊敬礼貌、不愚孝、不盲从,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长幼有序。
1.孝敬而不愚孝
新时代孝悌道德以“理”为价值准绳。这里的“理”不是宋明儒学所谓的“天理”,而是指法理和理性。传统的孝悌道德中存在一些愚孝表现。例如:“割骨疗亲”,愚昧无知、不符合医学常识,既不能对亲者的病痛起到对症下药的治疗效果,又伤害了自己的健康。亲者离世后的“厚葬”,有时过于注重形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使得子辈承受经济负担。“子为父隐”,遮掩和包庇长辈的过失和错误,违背道义、缺乏理性。新时代的孝悌道德应摒弃诸如此类的传统孝悌道德中的落后成分,提倡孝敬行为应顺应时代发展,以敬为核心,以合理合法为准绳,既要考虑自身的经济实力,又要符合科学规律,同时还要遵循社会基本道德规范和价值理念。
2.尊重而不盲从
对待父母长辈,子女首先要做到尊重他们。这种尊重应当是内心敬重与外在行动的恭敬相统一。但尊重并不意味着事事愚顺。时代的潮流在不断前进,但许多父母的思想观念与行动并没有与时俱进,已不存在各个方面都能指导孩子的万能家长,父母不再是家庭里的绝对权威。另外,孩子具有独特的个性、拥有自己的充满童真童趣的世界、也有着超强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并且很多的想法和建议也大有可取之处。因此,在一些无关紧要、不涉及价值判断的经验性、常识性的问题上,孩子听从父母的建议与安排会使孩子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同时有利于促进家庭和睦。但在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孩子盲目听从父母之命、压抑自己的观点和需求,决非现代孝道。
3.民主平等基础上的长幼有序
传统“孝悌”道德过于片面强调晚辈对长辈的尊敬和顺从,子女严重缺乏话语权。例如,受传统“父为子纲”的等级思想的影响,“狼爸”萧百佑的教育“民主观”表示,父母是“主”孩子是“民”,孩子要完全服从父母。这一缺陷与当今社会的自由、民主、平等思想格格不入。但若在传统“孝悌”道德中融入民主与平等意识,废除上尊下卑的等级观念,要求晚辈和长辈之间相互尊重,取传统孝悌礼仪之精华,去其片面不平等之糟粕,则可使孝悌思想与时俱进、焕然一新。新时代要求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构建敬养父母、尊重长辈、友爱兄弟的孝悌观。这种新型的孝悌观要求父与子、长与幼之间是平等的、开放的,没有绝对的权威或遵从,双方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与地位。
二、新时代孝悌教育的价值
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以培养子女形成正确的孝悌观念和养成适宜的孝悌礼仪为目的,以新时代的孝悌道德为内容,对子女进行孝悌教育。新时代孝悌教育顺应时代潮流,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对儿童的健康发展、日常生活礼节的形成、亲子关系的建立、优良家风的营造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等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新时代孝悌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新时代孝悌教育有利于促进儿童形成有主见、讲礼仪的健康人格。
1.不盲从,有主见
父母的教养理念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尤其会影响孩子的人格发展。传统上尊下卑的孝悌观念指导下的父母属于专制型父母。这种类型的父母习惯命令与支配孩子,不理睬其需要,孩子没有选择和决定的权利。这种教养方式容易使孩子养成过度依赖和服从的性格,孩子容易懦弱、缺乏主见。新时代孝悌教育强调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民主平等的,父母应营造一个自由、民主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健康的爱,让孩子能够表达自己想法和需求,有自己计划和决定;同时,孩子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或困难时,能主动和父母商量,征求父母的意见和建议,但不盲目听从父母的安排,适时地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并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和父母的建议做出选择或决定。
2.讲礼仪,不骄横
在目前的家庭生活中,溺爱型父母也广泛存在。溺爱型父母的典型表现为:对孩子过分的放任和纵容,缺乏原则和底线,容易妥协和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这一教养方式使得父母丧失威严,易导致孩子对长辈不尊敬、对兄弟姐妹不友爱,容易养成孩子礼仪缺乏、蛮横任性的行为习惯。新时代孝悌教育重视在平等的基础上长幼有序,强调孩子懂得并遵守家庭礼仪,提倡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总而言之,新时代孝悌教育能促进儿童形成敬老爱幼的价值观念,养成谦逊有礼、不任性骄横、富有同理心等良好品格,促进儿童人格健康发展。
(二)新时代孝悌教育有利于儿童形成良好生活礼节和规矩
正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礼”走遍天下,无“礼”寸步难行。儿童的生活礼节和规矩是在日常的孝悌教育中慢慢养成并通过具体行为习惯表现出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让孩子练习使用礼貌用语、训练礼貌行为、巩固礼仪习惯,使孩子在实际生活中去理解礼貌用语和礼仪行为的含义。 例如:在用餐时陪同孩子养成等候长辈习惯,长辈未到不宜先吃。这样既能养成尊敬长辈的用餐礼仪,增进亲子关系,又延迟满足孩子、增强其自制力。进餐时,父母应养成孩子端端正正坐好,安安静静吃饭的习惯,不应到处窜跑。同时,在进餐时不应将孩子喜欢的食物专门放置其面前,避免孩子养成挑食、自私等不良习惯。新时代的孝悌道德作为符合时代变迁的一种基本道德力量,能够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稳定社会秩序。
(三)新时代孝悌教育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亲子关系最初是遗传学中的术语,在心理学中一般是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在传统孝悌文化中,父子关系被纳入“三纲五常”的封建人伦关系之中,使子孝过于义务化、服从化、片面化和绝对化。新时代的孝悌文化则倡导自由与平等,强调建立平等尊重的亲子关系,强烈反对父辈对子辈的绝对专制、子辈对父辈的绝对服从。
研究表明,影响亲子关系的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是交流、对规则的理解和遵守以及亲子双方心理上的独立自主(叶一舵,白丽英,2002)。新时代的孝悌教育倡导亲代与子代之间共同制定和更新家庭规则,并要求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遵守;同时,倡导亲代和子代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独立的亲子关系,子女自主选择兴趣爱好、决定人生理想;倡导父母鼓励孩子要有独立的思想、独到的见解,要有自己的选择、自己的追求。当亲子双方在自由和平等的基础上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关系时,亲子之间的有效沟通会大幅增加,亲子间的矛盾冲突则会有效减少,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四)新时代孝悌教育有利于建设优良的家风
儒学孝悌思想的复归和完善有利于建设优良的家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家风是党风、政风和民风的源头,要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对儿童进行孝悌教育,亦是父母以孝悌道德要求自己。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父母与孩子共同制定“家规”,其规则适用于所有家庭成员。若父母要求孩子孝敬谦逊,而父母反其道而行之,孝悌教育必定成效甚微。只有父母首先践行孝悌,以身作则,孩子以父母为榜样模仿学习并付诸实践,孝悌教育才能效果显著。长此以往、久而久之,整个家庭便能形成孝敬长辈、尊敬师长、谦让同伴的优良家风。当家庭成为一个个“礼仪之邦”,美好和谐社会的建设自然也就水到渠成了。
三、新时代孝悌教育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的孝悌道德倡导民主平等、相对独立自主的亲子关系。这要求孝悌教育必须有新的实践方式——在保障儿童人格平等权利与要求儿童履行孝悌礼仪义务的基础上,父母应以身作则创设孝悌礼仪环境,儿童应学以致用,在生活实践中知行合一。
(一)彰显儿童的权利与义务
儿童虽具有尊敬长辈、谦让同伴的义务,但前提是必须承认与保护儿童独立人格的权利,尊重儿童的想法和意见,满足其正当需求。
1.儿童具有独立人格的权利
父母的儿童观正确与否,决定着父母对待儿童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对于儿童的教育,父母应尊重并发展儿童的自主性、承认儿童的发展潜能、认可儿童的独立人格。然而,国内一些父母对待儿童的发展过于急功近利,仅聚焦于儿童的教育,而忽略了儿童本身的需求、忽略了童年所应有的欢乐。这是从成人的视角、以社会为主体来看儿童问题所造成的。成人应站在儿童的视角来看待儿童权利问题:首先,成人需要认识到儿童的重要性。儿童是成人之父,是未来的成人,儿童的成长使人类生生不息,维护世界运行的稳定。其次,儿童是特殊的人类,拥有简单质朴的心灵,需要纯洁、轻松、欢乐的儿童世界,不以成人的期望和意志为转移。最后,儿童是独立完整的人、是发展过程中的并且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人,而并非父母的附庸,父母理应尊重儿童的兴趣、需要和意见。
2.儿童有尊敬长辈、谦让同伴的义务
传承诸如谦卑恭逊、文明礼貌之类的优良礼仪传统,作为新时代的主力军,我们责无旁贷。一个讲礼仪、懂礼貌的儿童对待长辈应以礼相待、敬重有加。例如:无论是在当面还是在背后,儿童提及长辈时皆要使用尊称与敬辞,使用礼貌用语,不应当直呼其名或戏称、谑称长辈。长辈的管教儿童应认真对待并反思,有不同的观点和想法应注意表达方式,不可顶撞或辱骂长辈,更不能拳脚相加、大打出手。儿童也应体贴长辈,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长辈做些小事,如:端茶盛饭、捏肩捶背等。一个讲礼仪、懂礼貌的儿童对待同伴应谦让照顾:对于强势而主动的同伴应谦让、不争抢;对于弱势而被动的同伴应照顾、不欺负,懂得与同伴合作和分享。
(二)父母言传身教进行孝悌教育
1.创设环境,确定教育内容
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良好的环境本身便具有极其重要的教育作用,潜移默化地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品德和习惯。家庭的孝悌礼仪习惯和风气对幼儿的礼仪意识和行为影响深刻。父母应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儿童在欣赏认同与潜意识模仿中培养孝悌道德的认同感与归属感[3]。同时,挖掘传统文化中孝悌礼仪的精神与实践要求,找出适合儿童的良好的礼节和习惯。然后,循序渐进依据儿童的年龄阶段对其进行孝悌礼仪教育:3岁以前儿童的自我意识、道德情感处于启蒙阶段,适宜进行幼学早教、童蒙养正;3岁至6岁,儿童与人交往增多,是非意识增强,理应帮助儿童规范行为举止,培养其道德感,并在社交场合进行实践;6岁以后儿童自我意识持续增强,道德判断不断发展,应系统学习礼仪规范,培养道德素养。
2.以身作则,实地施教
父母是孩子的人生导师,是孩子的榜样与楷模。孩子天生具有强大模仿能力,无时无刻不在模仿父母的一举一动。父母对孩子不仅要有言语教育,更应该以身作则,起模范作用。首先,父母可以利用绘本图书、童话故事、影视作品等大众传媒对孩子进行孝悌教育,用图书作品人物的事迹教育孩子,让孩子理解孝悌礼仪。其次,制定礼仪规则,让儿童知晓礼仪界限。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让孩子懂是非、明善恶是为人父母之本分职责。最重要的是,父母应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践行孝悌礼仪。在很多家庭中,孩子是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父母对待长辈的言辞与行为方式孩子耳闻目睹、耳濡目染。若想让孩子尊敬长辈、谦让同伴,父母自身应首先做到这一点。一方面,父母不应当着孩子的面与其祖父母或外祖父母争吵,不能在孩子面前说长辈的长短;另一方面,父母应做到尊敬、孝顺、体贴长辈,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最后,对于诸如孝顺、体恤之类的抽象概念,言语的教导儿童很难懂得,应实地施教。比如:爷爷生病了,做父母的首先做到端茶送水、低声轻步,然后教孩子端茶送水的孝顺与照顾,低声轻步的体恤与同理心。
(三)儿童在生活活动中实践孝悌礼仪
“礼者,履此者也。”(《吕氏春秋·孝行览》)孝悌礼仪有鲜明的实践性。儿童学习孝悌礼仪应在“做中学”,做到“知行合一”。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要求孩子按“规矩”办事,遵守日常孝悌礼仪“行为规范”。例如:儿童平时与长辈同伴说话应注意言辞,使用礼貌用语,与别人有意见不同之处应心平气和的表达自己的想法;长辈或朋友遇到困难时,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积极主动地伸出援手,助人为乐;儿童有事外出应与父母说明具体情况,征求父母的同意,以免家人担忧;用餐时儿童应等候长辈同伴一同进餐的进餐礼仪等等。另外,在诸如父亲节、母亲节、生日之类的特殊日子,家长也可以组织家庭活动,表现家庭成员的重视,形成仪式感。例如:在母亲节时,父母首先应为祖母、外祖母准备礼物,以做榜样和表率,同时孩子也为母亲动手制作礼物、为母亲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长辈生日时,为长辈举办家庭派对,送礼物、送祝福、送爱心,以此来增进感情、表达敬爱。对待兄弟姐妹亦是如此。
在大力提倡和谐社会的新时代,亲子和谐、姊妹和谐、家庭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孝悌道德作为一种符合时代需求的价值取向,家庭孝悌礼仪教育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方式,皆是当下社会理应提倡和发扬的优秀传统。在继承传统民族文化优秀精华的基础上创新,以孝悌礼仪为起点,尊重儿童、约束儿童,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用人文精神引领社会进步[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