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开厚重的家庭日记
——浅析是枝裕和电影风格

2019-02-20徐瑾阳

视听 2019年3期
关键词:四姐妹大姐日记

□ 徐瑾阳

《海街日记》的故事比镰仓的海水还平淡,但却好评无数。这部影片似乎带着是枝裕和的DNA出生,一诞生就以与众不同的面孔面对观众。

是枝裕和,日本电影导演。1987年,是枝裕和毕业于早稻田大学文学系,毕业以后首先去了影视制作公司,拍摄电视纪录片是他当时的主要工作。《幻之光》是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这部影片改编自宫本辉的小说,上映之后即获得威尼斯影展的竞赛入围以及其他奖项。1995年,可以说是是枝裕和电影的起始年。

是枝裕和被评论家称为“新日本电影新浪潮”代表以及“同辈人思想最严肃的导演”。是枝裕和执导的电影,似乎也带着纪录片的基因,遗传着是枝裕和独有的视角和对社会的思索。是枝裕和在接受采访时说过,自己不在乎能不能跟上日本电影界的步伐,执意描绘自己鲜少有戏剧冲突的光影世界。他带给观众更多的是对整个社会的思考和对剧中人生的回味。是枝裕和的电影中暗含着他的家庭观,不似平常电影中带着撞击、破碎的情感,而是从细节中娓娓道来,从炸虾、梅子酒、老街、后院这些意象中讲述一个个平常的故事。

一、是枝裕和与家庭电影

1995年的一部《幻之光》将是枝裕和这个名字书写在电影史上。带着纪录片的影子,《幻之光》生来就带着与众不同的特征,也正是这种特征使是枝裕和开始闻名于电影界。接下来《下一站,天国》和《距离》仍然延续着是枝裕和的血液。

90后男孩柳乐优弥当年凭借一部《无人知晓》“称帝”戛纳。《无人知晓》的故事原本来源于日本的社会事件,是枝裕和没有过多地表达对这个事件的观点和情感倾向,而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视角展现了围绕着这几个孩子发生的故事。

是枝裕和没有局限在对社会事件的描绘中,开始在商业片领域探索。真正让是枝导演的视角转向家庭的节点是《步履不停》的成功。这部影片仍然由他偏爱的几位演员出演,片中絮絮叨叨讲述的家庭轶事中,暗含着是枝裕和自己的私人情感和矛盾。自此,是枝裕和打开了新的领域——家庭电影。

2015年,《海街日记》上映。影片讲述的故事很简单。香田幸、香田佳乃和香田千佳是镰仓这座古城里再普通不过的姐妹。小时候由于父亲的出轨,家庭过早破碎,母亲索性将三个女儿丢给外婆养。大姐被迫成熟,照顾着两个妹妹。然而,远在山形县的父亲的死讯传来,同父异母的妹妹浅野玲的出现打破了姐妹们原本的生活轨迹。火车关上门的前一刻,幸问玲:“要不要搬过来跟我们一起住?”玲期待又迟疑,关上门的瞬间答应了面前三个陌生的亲人,一路小跑追着远去的列车。故事就在突如其来的妹妹融入姐姐们的生活里开始,从最初的陌生到最后的敞开心胸,故事在镰仓的海边划上句点。

二、是枝裕和电影中的审美表达

(一)日记式的画面构图

观众欣赏一部电影作品的时候,首先感受到的强大视觉冲击力来自画面,正如电影其名。“日记式”的刻画手法是《海街日记》的最大特点之一,在细碎的日常中记录四姐妹在老城老街老房子中的生活。电影的每一幅画面都像一封打开的信笺,不单是静态的日式美景,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流动着的情感和矛盾。导演选角很巧妙,葬礼之后四姐妹凑在一起的镜头完美展现了四个人不同的美,电影中两段画面更是整个电影审美的高潮。

一是穿着浴衣的妹妹玲从夏季花火大会回家之后,姐姐们也穿着浴衣等着她。二姐和平常一样戏谑着大姐,三姐和平常一样笑得很灿烂。四姐妹在院子里举着烟火,光影从脸上掠过,照出的是姐妹们之间的亲情。

二是“樱花隧道”里,玲坐在男孩的车后座,脸朝着天空欣赏掉落的樱花美景,粉色的空气在两人之间流动着。两个人的笑声回荡在长长的隧道里,比起掉落的樱花瓣,年轻的笑脸更加迷人。比赛前,四个朋友一路上闲聊着,朋友说“要是能和帅气的男生走在充满樱花的路上就好了”,暗示着属于青春期的爱情萌芽。

(二)自然式的声画呈现

黄琳教授将艺术语言定义为“艺术文本中非自然语言的有机构成”。电影艺术语言则是指电影艺术文本的非自然语言的有机构成,它指向视觉和听觉两大方面,既包括画面构图、摄影机的运动、景别、色彩色调、场面调度、剪辑等组成视觉画面的重要方面,也包括非自然语言的音乐与音效的声音听觉部分,这些都是构成电影的重要视听元素。

是枝裕和的电影作品将情感压缩在导演建构的时空中,这个时空里既有光影的拂煦,也有声音的摩挲。各种弦乐和着沙滩、海水、食物、烟火的声音,交织着姐妹们之间复杂的情感,搅动着两辈人之间的矛盾,然后随着声画弥合消逝。

(三)匠人式的细节表达

电影《海街日记》中许多细节都体现着日本匠人的表达方式。当幸第一次拿出自己酿的梅子酒的时候,妹妹玲好奇地打量着这个玻璃罐子,这个罐子里承载的不仅是对外婆的思念和对老房子与树的记忆,也体现着酿酒人的情愫。四个姐妹不同的口味也体现出四人四色的美好画面。不管是三个姐姐带着妹妹酿梅子酒,还是带着妹妹糊破掉的窗户,细枝末节都体现了四个人的不同性格。

(四)胶片式的色调展现

是枝裕和的电影画面都呈现出胶片式的颗粒感,比起高清晰度的大片感受,这种色调清新的胶片色调给人娓娓道来的故事感,就像有人为你翻开了新出的漫画书,从人物塑造到大结构都像直接从漫画里撕下来的一样,画面氛围唯美、安静。

春天的樱花隧道和青春气息十足的足球比赛,夏天的淡蓝色海水、烟火和浴衣,秋天的梅子酒和海猫食堂的炸鱼套餐,冬天的镰仓海滩和老房子里呵出的暖气……导演将镰仓的四季温柔地展现在电影画面中。

三、是枝裕和的电影叙事

“去戏剧化”的叙事,也就是非因果式的电影叙事结构,是是枝裕和电影最显著的风格之一,这大概与是枝裕和曾经做过纪录片导演有关。与小津安二郎相似,是枝裕和也擅长通过对普通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对生活的独到见解。

和小津安二郎一样,是枝裕和的镜头冷静克制,带着旁观者的心态。不论是斩获戛纳大奖的《无人知晓》,还是《步履不停》中对一个家庭的刻画,像一位现实主义画家,用冷峻的笔触描摹着笔下的世界。镜头里蹿动着的亲情,不经意流露在一盘炸虾中,流露在母亲扑向屋子里突然飞进来的黄色蝴蝶那里。这些细节就像附着在小津安二郎和是枝裕和身上共同的记忆。

《海街日记》仍然延续这种无戏剧化的风格。从头到尾故事很简单,只是给观众呈现了一本美好的日记,翻开这本日记看到更多的不是上一辈的恩怨情仇,而是这一辈人生活中细小的苦与乐。

四、去戏剧化结构中的人物塑造

作为四姐妹中年纪最长的一个,大姐背负得最多,与母亲的关系最糟糕,乃至于母亲在询问玲在新的家里生活得怎么样时,首先问了她和大姐处的怎么样:“她性格很奇怪对吧?”大姐面对父亲的缺失,母亲的逃离,心中积蓄了很多怨恨和委屈,小小年纪便要肩负起对妹妹们的责任。另一面,大姐明明痛恨父亲的背叛,却一直和有妇之夫的医生同僚保持着暧昧关系。这又是大姐性格中矛盾的一面。她既不希望妹妹们的童年和自己一样不幸,但这种不幸的结果已经深深浸入了大姐的生活。

二姐看似喜欢和大姐吵吵闹闹,实则是心疼大姐一直以来的隐忍和故作成熟。在外人看来两姐妹性格水火不容,大姐稳重世故,而二姐活泼爱闹,喜欢和大姐顶嘴。但二姐对大姐的依赖却是最深的,见到自己害怕的蟑螂第一时间还是会喊大姐的名字。可以推测,当父亲离开,母亲逃走之后,唯有这个年纪最近的大姐姐才是心中最可靠的依赖。

由于和四妹年龄相差不大,三姐与妹妹玲的关系最亲近,总是围绕在妹妹身边,给她讲解老房子里曾经发生和正在发生的故事。三姐因为年纪小,根本没有关于父亲的记忆,只有从姐姐们偶尔吐露的一两句关于父亲的话题中找寻关于父亲这个符号的记忆。而刚出现的妹妹玲恰巧可能是四姐妹中和父亲呆的时间最长的一个,但在这个家里讳莫如深的话题仍然没有被打开。三姐对父亲充满着好奇,对周遭世界也还处于好奇的阶段,因此和妹妹玲的相处最自然,她也有着自己的幻想和孤独,不论是童年里父亲这个符号的缺失,还是对缺少脚趾的店员的迷恋,都印刻出她的烂漫与天真。

四妹浅野玲背负着和姐姐们不同的姓氏——父亲的姓氏。而这个突如其来的妹妹却有着别样的熟悉感,或许是她们身上共同的血脉,或许是她和残存记忆里的父亲有些许相似。妹妹玲乖巧、温顺,好奇地打量着新生活空间的一切,很快融入进去。

五、是枝裕和家庭电影的社会意义

(一)不完整中表达的生命观

《海街日记》中的四姐妹,在某种程度上都体现着一种“不完整”。对于三姐妹来说,父亲的常年“不在场”,各自生命中父亲角色的缺失导致了不同程度的“缺失”,而这个“缺失”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三姐妹的择偶观上。大姐喜欢着有妇之夫;二姐交往着比自己小很多的男生;三姐喜欢着只有六根脚趾的同事。是枝裕和通过这些“不完整”表达家庭对人生的深刻影响。

(二)交错展现生与死的议题

是枝裕和的电影中,生的议题中讲述着死亡的涵义,死的议题中呈现着生的意志。《海街日记》的开始就是父亲的葬礼,结束仍然是葬礼,中间还穿插着外婆的忌日,似乎一直在强调“死亡”这个符号给人带来的改变,但这一改变恰恰是“生者”的改变。

全片一共有三次关于亡者的聚焦。第一次是影片开头父亲远在山形县的葬礼,在这里,遇见了故事的开端——妹妹玲,该片最年轻的主人公。第二次是影片中间外婆忌日那天做法事,母亲登场,以及树木希林饰演的全片“最不和谐”的老妇人,她是最直接表达对玲的身份的抗拒的角色,认为玲是破坏家庭的象征之一。第三次是邻居的葬礼,在这里,母亲与大姐化解了心结,玲开始慢慢敞开心胸,尤其是在大姐的鼓励下,大声喊出心中的想法,是妹妹这个人物的巨大改变之一。看似穿插在死亡的选题中,但生者的交汇、和解和理解才是导演真正想表达的意旨,一切都交织在生与死的间隙。

六、结语

整部电影从二姐的生活场景开始,到姐妹们的日常生活场景结束,平淡得像从白纸中生出的情节。看完电影的观众通常不会在当下对影片做出结论,有些电影残存的痕迹在日后回忆起时会慢慢发酵,成为观众们内心的香气。是枝裕和的无戏剧化叙事成为他的一大风格,不同于小津安二郎,是枝裕和更善于捕捉能引发人思考的细节,将观众直接引入某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而不是用逻辑串联起整个故事,观众会在这些看似“非线性”的场景中获取信息并解码,最终达成与影片的“和解”。是枝裕和的电影风格是当下日本电影界独树一帜的标杆之一,影响了很多艺术家的创作,无疑为电影艺术开辟了一番新天地。

猜你喜欢

四姐妹大姐日记
四姐妹的天鹅舞
臭大姐,香大姐
花甲四姐妹的馄饨店
十大姐随想
四姐妹40年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
成长日记
论香港舞台剧《我和春天有个约会》的创作手法
成长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