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启示

2019-02-20李尚旗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民族区域民族主义民族团结

何 英,李尚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65)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1]这体现了中央对我国民族工作的新部署和新要求。民族团结一直是我国处理民族问题和开展民族工作的一项基本准则,是民族地区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我国的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在我国老一辈革命家的优秀民族思想的指导下实现和发展的。特别是周恩来关于民族团结进步的理论是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我国历史上优秀民族政策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实际创造的产物。因此,认真学习、深刻领悟周恩来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问题的精辟论述,对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等方面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1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理论内涵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随着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形成并逐步走向成熟、丰富和发展的,其内涵丰富,特色鲜明,是我国开展民族工作的思想指南。

1.1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科学意蕴

周恩来一直都很注重维护我国民族的团结,早在1935年,红军进入甘南时,周恩来就嘱咐身边的警卫员“回族风俗习惯和汉族不同,我们作为军人,要学会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2]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密切关注我国的民族问题和民族发展,并在指导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理论。

1.1.1 突出“求其在我”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有效方式

“求其在我”即凡事都应从自身找原因,而不是一味的指责别人的错误。周恩来联系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指出,“我国很多少数民族最开始是和汉族在同一个地方生活、发展的,但是后来被逐渐挤到了边疆,使得他们的发展受到了很多地域、环境等的限制。因此,汉族同胞应该多站在少数民族的立场上为他们考虑,尽可能地给予他们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支持,凡事都应“求其在我”。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周恩来还将这种“求其在我”的思想比喻为“还债”。[3]在开展民族工作的具体实践中,周恩来认为,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应该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方面着手,首先,政治上坚持贯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再者,经济上扶持少数民族发展经济事业;最后,文化上引导各民族在彼此交往中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各民族多样的习俗文化。

1.1.2 克服两种民族主义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现实途径

所谓大汉族主义是一种主张汉族的利益和地位都高于其他少数民族的民族主义,与大汉族主义相对的地方民族主义则是一种主张少数民族的利益、地位和优先权都应高于汉族的民族主义。显然,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地方民族主义,它们都只是从自身利益出发而没有考虑兄弟民族的利益,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进步的。我国民族之间之所以会存在一些矛盾和隔阂,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这两种错误民族主义思想的存在,只有从根本上克服它们,才能逐步消释各民族之间的隔阂,从而更好地维护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周恩来认为,“克服这两种民族主义,必须从建立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的共同目标出发。没有这个共同目标,我们就无法克服这两种错误的民族主义。”[4]因为,只有各民族心中都拥有这个共同目标,才能从根本上摒弃这两种错误的民族主义倾向,从而共同为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而奋斗。

1.1.3 “互相以对方为重”是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重要基础

促进各民族的团结进步,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应该突出“求其在我”,在民族心理上必须克服两种错误的民族主义倾向,但民族关系的处理绝不能仅靠单方面的努力,各少数民族也应该从自身做起,为消释民族隔阂、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因此各民族必须“互相以对方为重”,互相尊重和保障每个民族的平等权利和切身利益。1957年3月25日,周恩来在解决广西自治区问题的会议上总结发言指出,“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他同意梁漱溟先生在会议上说过的一句话要互相以对方为重”。[5]“互相以对方为重”也就是彼此在心中存有对方,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了对方忘了自己。[6]因为,只要各民族互相以对方为重,互相包容,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所有的民族才能逐步摆脱落后的发展状态,实现共同发展和共同繁荣,最终建立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1.2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基本特征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理论成熟、实践丰富的科学体系。周恩来总理在深入研究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本质和意义、深刻把握我国民族的特点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对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1.2.1 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在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中萌芽、形成,并又在指导实践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既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周恩来立足于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形势和特征,结合我国各民族的具体特征、发展优势和群众的心理诉求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制定和实施了相应的发展政策和帮扶政策,并根据政策实施的效果不断调整和创新,正是在这不断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系统完备的民族团结进步理论。事实证明,运用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来指导我国民族工作,能够有效提高我国民族事务处理的水平,妥善化解民族矛盾纠纷,促进各民族互相交往交流交融,进一步推动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实现新发展。

1.2.2 经验性到科学性的升华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不仅继承和吸收了我国历史上处理民族问题的成功经验,也虚心地借鉴了世界其他国家民族问题处理的经验,具有历史性、世界性的特点。周恩来在总结分析我国民族工作实践经验和我国民族特性的基础上,科学研判了我国民族工作发展的方向、制定了一系列适宜我国民族发展的原则和政策;根据各民族地区的不同情况,实施不同的民族政策,并在具体的实践中提炼总结其科学有效的理论和政策,实现了从经验性到科学性的升华。

1.2.3 继承性和创新性的并蓄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毛泽东民族团结思想的继承和创新。例如,在社会改革上,主张少数民族地区的改革应采取和平协商的方式,同时应比汉族地区的改革和平一些;在少数民族干部的问题上,主张在民族地区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来推进民族工作的开展;在反对民族主义上,主张反对民族主义,关键在于让各民族群众树立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祖国这一共同目标;在民族习俗文化上,主张应相互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不同的习俗文化。周恩来对我国民族团结理论的创新,为我国民族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思想基础。

2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实践推进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绝不是空洞的理论、僵死的教条,而是与我国民族工作开展的具体实践相联系的。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被应用于具体的民族工作中,在解决民族问题中得出一系列新的结论,使得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我国民族工作开展提供了重要指导和参考。

2.1 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念萌芽于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民族工作实践中,建国后周恩来对民族区域自治的概念、实行缘由以及具体措施等进行了概括解释,并亲自组织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践。1957年,周恩来总结了西藏、广西等自治区的经验得出结论:“我国的历史没有为我们缔造建立民族共和的条件,而是另一种条件,这种条件适宜于民族合作,适宜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区域自治不仅可以让聚居的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还可以让杂居的民族享受到自治权利。”[7]我国的民族历史、民族特点、民族分布决定了我国必须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目的就是要让各少数民族群众能够自主决定本民族的前途命运,能够自主管理本民族的内部事务。

2.2 废除民族压迫剥削政策,消释民族隔阂

历史上,大多少数民族的经济文化滞后,与长期的民族压迫政策和汉族反动统治者的压迫剥削是分不开的,这些压迫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他们生产的落后和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废除民族压迫剥削政策对消释民族之间的隔阂和促进我国民族的团结进步有着重要的意义。在关于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的问题中,周恩来指出,“今天,我们要帮助少数民族得到较好的发展条件,就必须进行社会改革。”[8]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改革的关键在于废除民族压迫剥削政策。

2.3 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实现民族共同繁荣

实现民族共同繁荣,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利益追求,也是维护我国民族团结进步的物质保障。社会主义时期是民族繁荣发展的时期,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青岛召开的民族座谈会上作《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的报告,其中谈到关于民族繁荣和社会改革的问题,指出:“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9]新中国成立后,汉族地区通过改革已经转为社会主义制度,但是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制度仍比较落后,很多还处于封建农奴制阶段,甚至有的还是奴隶制度,推进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改革也就成为国家和党的重要工作。

2.4 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

少数民族干部是连接少数民族、顺利开展民族工作的桥梁。他们通晓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能够更加贴近少数民族群众;他们对本民族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够更加理解群众的心理诉求;他们熟知本民族特色和优点,能够为其谋求更适合的发展出路。因此,大力培育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有利于打破国内外敌对分裂势力企图破坏我国民族团结的幻想,有利于保障我国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体现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周恩来一直致力于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并将它作为政府工作的重要任务,1975年8月29日,周恩来嘱咐准备参加西藏自治区成立十周年庆祝活动的中央代表团团长华国锋说:“告诉那里的同志们,要严格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注重民族干部的培养,使大批民族干部尽快成长起来。”[10]为了迅速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国家也实施了相应的政策。例如,“1950年11月24日,为了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周恩来主持的政务院制定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试行方案》和《筹办中央民族学院试行方案》等,决定在北京设立中央民族学院,分别在西南、西北、中南等地设立民族学院。”[11]这些政策的实施,使得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干部的质量和数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民族工作开展的效率。

2.5 尊重民族风俗习惯,疏通民族关系

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是这个民族特征的外在呈现,也是维系这个民族内部感情的重要纽带。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尊重和包容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仅是对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的尊重,还是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的认同和尊重。周恩来非常重视尊重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这一问题,1956年5月30日,周恩来在接见巴基斯坦伊斯兰教和印度尼西亚伊斯兰教两个代表团时说“我们各民族必须互相合作、互相帮助才能发展,而汉族应该更多的帮助少数民族。要互相帮助就要互相尊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语言文字。”[12]

3 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对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几点启示

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最根本的是要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各民族凝聚的力量作为支撑,需要正确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作为引导。周恩来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作为我国协调民族关系、解决民族问题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它的价值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消散,于今天对我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开展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3.1 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意识

中华民族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从概念上讲它是我国各民族的总称,从内容上讲它包括了中国的56个民族以及还未被识别民族的中国公民。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是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民族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决反对两种民族主义,因为无论是大汉族主义还是狭隘民族主义,它们都只是站在自身民族利益而没有考虑兄弟民族,甚至没有考虑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因此它们都是不利于民族团结的,都是不利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1957年8月4日,周恩来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召开的民族工作座谈会上也对这两种错误的民族主义思想做出了批判,他指出:“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都是资产阶级的表现,都是错误的,如果任其发展,不仅不利于民族团结,还会造成民族之间的隔阂。”[13]我们应该明确的是在中华民族这个整体概念下,每个民族都是平等的,只有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平等,才能凝心聚力,共筑中国梦。

3.2 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意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作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和帮助民族地区获得平等发展条件的重要举措。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坚持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意识。周恩来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谈到民族区域自治问题时指出,“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为了凝聚民族力量,是为了求得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我们只有在共同繁荣、共同发展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真正平等友爱的大家庭。”[1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将国家统一领导和民族地区自治结合起来,既能够维持国家的完整统一,保障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又能够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才能使民族地区得到平等、充分的发展,才能有效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从而筑牢各民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政治意识。

3.3 尊重各民族的习俗文化,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

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在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文化是我国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通过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交融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一体多元文化,其包含了我国56个民族所有的优秀文化,并不以任何单一或几个民族文化为主体。[15]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不仅要从整体上尊重、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现代文化,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思想;也要尊重、认同各民族的文化,在筑牢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意识的基础上实现各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历史上,由于我国地域环境等因素的限制,每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几乎都独立的固定在一个地方,在这样的条件下,各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就会形成不同的风俗习惯,这是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的重要呈现,是维系一个民族内部感情的重要纽带,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尊重各民族文化首要的是尊重和理解它们独特的风俗习惯,在尊重理解各民族多样的习俗文化的基础上,着力推动各民族文化的创新和转型发展,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有效地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意识深深地扎根于各民族群众中,以共同的民族精神、共同的理想信念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智慧和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区域民族主义民族团结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民族团结之歌
论王船山民族主义思想的近代嬗变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范式
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
湖北五峰:民族区域自治30年实现『三级跳』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
关于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实践与探索
创民族团结和谐之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