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中国:告别百年激进
2019-02-20
为准备本期封面采访,本刊采编花了大约一个半月时间阅读温铁军先生的书。其中两部叫《八次危机》和《告别百年激进》。两部书名都与今年这个特殊的年份有关。
《八次危机》讲述了中国1949年到2009年的八次经济危机及改革。对应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如果算上当前中美的经贸摩擦,也许在经历“第九次”危机。
百年激进,对应今年则是五四运动百年。
在大众讨论里,五四精神是“德先生和赛先生”。至今,在教育改革中,主张学习西方的激进自由主义和复兴传统的保守主义仍争论不休。
但在温铁军看来,我们首先必须超越这些“意识形态”争论,看百年来真实的历史进程,即一个不断追赶西方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过程。只有明白这一点,才能明白各种“主义”背后隐含的利益诉求。
百年来,在经济领域,我们最明显的变化即是从短缺走向过剩,经历着和“资本主义”相似的经济危机。特别是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经典理论意义上的三大资本全面过剩:因产业过剩而导致金融过剩,因产业和金融过剩而导致商业过剩。更严重的,2019年“一号文件”还明确指出农业过剩。
温先生长期致力“三农”问题研究,他反复指出:“危机能不能软着陆取决于危机的代价能不能从城市产业资本向三农转嫁。成功把危机代价转嫁到三农的,就是软着陆;不能转嫁,砸在城里的,就叫硬着陆。硬着陆导致的结果,要么叫调整,要么叫改革。”
而教育改革,正是在这复杂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进行的:城满,乡弱,村空。
直到现在,我们也不敢说,已完全理解温先生明白展示的那些观点。但有一点可以明确,如果我们不尝试弄清经济政治社会改革和教育的关系,也很难真正有任何教育创新。
在此,温先生对未来教育的判断,和华为CEO任正非所言一样,必须重视基础教育,尤其农村基础教育。只是,和任正非从宏观层面强调“科技教育”不同,他更重视新农村建设下城乡统筹的社区教育。
在他看来,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转变,配套的教育也应从把人资本化的制式教育,转入多样化的平民社区教育。这不仅是为“乡村振兴”提供本土人才,更重要是,让乡村成为中国应对全球化危机的“压舱石”。
同时,本期采访我们也去了有名的四川战旗村。2018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战旗村,为其新型集体经济改革点赞。今年6月,温铁军工作室入驻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9月正式开课。
在这里,我们不仅看到农村职业教育复兴、乡村振兴和城乡教育统筹的新趋势。记者感受最深的,还是这里不断回归的人。有人才有伦,有人心才有人才。
温先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平民社区教育,最终把社会之中过于激进、造成暴戾之气的氛围逐渐调到爱家、爱人、爱故乡。”
就在笔者撰写本期稿件时,时代的悲剧依然不断传来。
9月2日晨,一名刑满释放男子冲进湖北恩施朝阳坡小学,连砍10名学生,其中8人死亡。
9月8日晚,重庆石桥铺三位初中女生相约一起跳楼身亡。
这些都不是简单的个案,每个悲剧的发生,都有极其复杂的社会背景。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只能从这一个个村庄、社区开始缓解,无法依靠任何宏大叙事的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