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重庆男童喝止偷车贼反被泼汽油烧伤”看反转新闻的发生逻辑

2019-02-20庞佳佳

视听 2019年9期
关键词:辟谣男孩受众

□ 庞佳佳

一、事件梳理

2018年1月16日晚6 时许,一手video 微博账号爆出“重庆8 岁男童头部被泼汽油点火,母亲称其为了阻止偷车贼遭报复”,随即澎湃新闻等一些较为权威的媒体转发微博,一些自媒体号推出内容相似的文章,在微博登上热搜,大量网民转发评论,对“盗车贼”进行谴责、谩骂,言辞间充满愤怒,呼吁警方严惩。

不到两小时后,巫山县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巫山发布警情通告进行辟谣:经警方调查该男孩烧伤系自己玩火所致。舆论随即反转,引发网友对“熊孩子”的讨论。新华社、北京青年报等系列权威媒体发布辟谣新闻并删除初始假新闻。各篇报道评论减少,网民关注度下降。

二、反转新闻出现的原因

(一)媒体自身专业主义的危机

1.过于追求时效。信息传播的实时性是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征,强调第一时间将消息公之于众,但诸多媒体盲目追求速度而掉入假新闻的漩涡。在此事件中,视频最初由梨视频的官方微博账号爆出,内容主要是由男童母亲进行事件讲述,并配以介绍事件的文字。未经官方定论,澎湃新闻、腾讯新闻、新浪新闻等媒体就进行原文复制转载,为这条反转新闻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注意力经济下媒体叙事框架的改变:表达媚俗化。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异常稀缺,只有迎合大众、戳中读者痛点的新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获得流量和关注。在后真相时代,真相和事实变得不那么重要,人们更在意情感的共鸣。所以当媒体抓取到“盗贼”“儿童”“泼汽油报复”这些敏感的字眼,刺痛了有良知的社会人的神经,在新闻文本中对“盗贼”的恶劣行径进行添油加醋的描写,媒体兴奋于这些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细节,便不加核实地加以传播,这种媚俗化的表达往往为新闻的反转埋下诱因。

(二)网络技术是反转新闻的孵化器

1.技术赋权导致信息传播失控,信息与新闻的边界模糊。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权利成为“记者”。本次事件的报道最初起源于梨视频官方微博账号“一手video”,由拍客上传爆料,继而这条视频+文字的微博消息成了接下来对这件事进行报道的媒体的唯一消息来源。媒体混淆了信息和新闻的区别,不加证实地进行传播,是导致这次反转新闻的重要成因。

2.技术再造真相推波助澜。网络时代,有图未必有真相,技术已经成为新闻叙事表达的重要元素,它将文字、图片、音频与视频等传播元素糅合起来再造新闻,这样的新闻既有可能是真相,也有可能是假象。在本次事件中,视频中包含男孩母亲对“男童喝止盗车贼反被泼汽油烧伤”的细节描述,男童的脸部受伤照片,男孩住院情况和烧伤诊断书,这些元素迫使媒体和受众相信这件事情的真实性,致使人们视觉感受大于真相探掘,即鲍德里亚所说的:“不是产自一种变化的、矛盾的、真实经历的事件、历史、文化、思想,而是产自编码规则要素及媒介技术操作的假象。”

3.技术改变新闻传播方式:碎片化。网络技术带来信息碎片化,使新闻不再是一次性完成的产物,而是多次生成的精神产品。缺乏对新闻内容多角度、全方位的挖掘与呈现,因而使得报道出现偏差,人们只看到事情某一面,而没有窥见全部真相。本次事件中,媒体初始的报道都聚焦于受伤男孩母亲一方所持观点,随着警情通报,事情的真相才被还原,接着各大媒体和自媒体号纷纷转载辟谣,还原真相。

(三)受众自身亦是催化剂

1.受众二次加工危及新闻的真实和客观。传者即受者的传播环境下,用户有了解读信息、传播信息的主动权,他们凭自己的情感价值取向、认知角度、了解的内容进行转发评论或二次加工,通过在社交平台的二次传播,影响新闻的真实和客观。在本次事件中,男孩家长朋友郭某在事情发生后去医院探望,了解单方面的“真相”之后,便在朋友圈发下如下文字:“畜生!昨晚20 点左右,绿豆包居民区两人偷车被该小孩发现,小孩正义的吓止,却被两个畜生泼上汽油并点燃后逃逸。望正义人士提供线索”,并配有男孩住院治疗的图片。郭某在评论区证实事情的真实性:“真实的,我现在在医院探望”“小孩父亲现在去公安局了,偷车的两人,骑无踏板摩托车,戴头盔口罩”,并呼吁广大网友转发。在后续媒体的报道中,都配有郭某此条消息的朋友圈截图,此刻郭某成了佐证新闻真实性的一环,促成了本次的反转新闻。

2.受众刻板印象埋下诱因。在公众的认知里,“盗贼”已经是负面符号的代名词,所以做出这种“泼汽油烧伤制止偷车的男孩”的行径也是在受众的认知预期里,他们在潜意识中已然把这件事定性为真实事件,在正义心理的驱使下,开始“道德谴责和呼吁警方严惩”。在这种情况下,受众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新闻是否真实,相关事实要素是否齐全反而不那么重要,受众自身对“盗贼”的刻板印象为舆论的反转埋下诱因。

三、反转新闻的危害

(一)透支媒体的公信力,损害社会信任机制

当新闻被一次又一次反转,受众心中会有一种被忽悠和被欺骗的感觉。长此以往,他们面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时会持有保留甚至排斥的态度,对媒体丧失信心。例如本次事件反转之后,在媒体辟谣微博下面诸多网友质疑媒体公信力。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反转新闻继续层出不穷,媒体将失去舆论引导力,对媒体权威的损害极难修复,公信力也被透支。即使事实的真相最终得以揭露和呈现,公众的信任却已不再。

(二)易引发网络暴力,伤害当事人

对于当事人来说,不论新闻发展到哪一环节,他们都时刻被人们窥视,曝光意味着站在舞台中间被众人围观。在本次事件被辟谣之后,在质疑媒体的专业性之外,也有一部分用户对孩子及其父母进行了人身攻击。微博用户@KerMIT-Z 评论:“活该被烧,从小就不干好事,还骗人。”同时也波及到小孩父母,认为是孩子父母教孩子说谎。由此可见,不管新闻当事人是出于什么样的企图,他们都承担着超出了本身要承担的舆论压力和责任。

四、反转新闻的预防措施

反转新闻作为一种变异的新闻传播形态,如果长久存在,势必会扰乱社会稳定与正常秩序,为此需要新闻媒体、政府、公众等多方主体形成合力加以纠正。

(一)新闻媒体需坚守专业主义

快消时代,媒体追逐新闻的脚步要“等一等”。众所周知,新闻是易碎品,新鲜至关重要,但新闻媒体首要也是最重要的使命是呈现全面真实的真相,不能为了获得流量和关注而违背职业操守和道德,不能对信息不加求证,仅以速度为好新闻的评价标准。媒体要做好社会信息的把关人,具备良好的媒介素养,严格按照新闻的生产流程和标准进行新闻生产。在本次事件中,各家媒体为了抢占注意力资源,不加审核,只有男孩母亲一面之词就进行大肆报道,是以后在新闻生产中应极力避免的。

(二)政府加快信息公开

政府作为重要信息源,应利用其自身掌握的调查能力与资源,查清事件真相并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细节信息,阻断舆论偏差化的路径。在本次事件中,重庆市巫山县公安局做出了出色的榜样,在新闻发出后第一时间进行调查,不到两小时后,就在其官方微博账号@平安巫山上进行了警情通报,对此事件进行辟谣,避免了不实新闻继续传播造成不良影响。

(三)公众应提高媒介素养

受众接收信息时要保持清醒,对于颇有话题度的新闻,应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其合理合情性。当有关某个话题以新闻、评论等多种形式大量传播时,受众应该学会质疑,阅读多家媒体,尽量了解事件全貌,而不是急于从中发现情感共鸣点,并盲目发表自己的意见和态度,要学会理性表达。

五、结语

新闻真实是一个过程性的真实,反转新闻可以理解为新闻发展的过程,它不断刷新着事实,使受众更加接近事实。但这并不是长久之道,长此以往,人们对新闻的信任度必将受到损害。所以,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这个信息通胀的时代,怎样用新闻呈现真实。

猜你喜欢

辟谣男孩受众
男孩的『自信缺失症』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最强辟谣101条”引发质疑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男孩胆小不丢人
老男孩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
辟谣联盟:一切谣言都是纸老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