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桐城市图书馆志》编写刍议

2019-02-20程大立吴苏琴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桐城市桐城古籍

程大立 吴苏琴

(1广州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广东广州 510900;2安徽省桐城市图书馆,安徽安庆 231400)

1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现状

地方志有地域志、专志两种类型,分别以地域、专项事物或人物为记述对象。图书馆志属专志,县级图书馆志即记述县级图书馆事业发展历史的专志。

我国一直高度重视地方志编纂工作,1985年、1997年和2006年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国务院分别发布《新编地方志工作暂行规定》《关于地方志编纂工作的规定》和《地方志工作条例》。2017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做好地方史志编纂工作,巩固中华文明探源成果,正确反映中华民族文明史”。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下,地方志编纂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然而,作为文化事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图书馆志编纂却是一个弱项。新中国成立后的30年间,中国图书馆史(志)的专门论著“处于空白状态”。[1]改革开放后30年,除一些省级大型公共图书馆、极少数经济文化较发达的地市级图书馆外,大部分公共图书馆没有自己的馆志和馆史。尤其是县级图书馆史(志)的编纂和研究还相当薄弱。笔者在CNKI中“期刊”论文中,以“图书馆志”为题名进行检索,获得论文29篇,其中以县级图书馆志为研究对象的仅4篇;而在“硕博”论文中,有关“图书馆志”研究论文为0。同样,笔者通过多种渠道搜索统计,自1982年至2018年37年间,全国共有18个县级图书馆编纂了馆志,大部分为非正式出版物;正式出版发行的仅1种,为2012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云南省《石屏县图书馆志》。由此可见,我国图书馆志编纂和学术研究还相当薄弱,“尤其是对区域性、高校类”图书馆史(志)的系统研究,更是“亟待深入展开。”[2]

县级图书馆是我国公共图书馆体系中的基层图书馆,不仅承担着县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献资源保障职能,还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革命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文化的历史使命,承担着保护和传承地域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安徽省桐城市(县级市)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有“文都”美誉。成立于1935年(民国24年)的桐城市图书馆,是安徽省最早的县级公共图书馆之一、国家县级一级图书馆,更是清代散文流派——桐城派和明清以来鼎盛于全国的桐城文化的文献资源主要产生地、聚集地和保存地,对保护、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正在并将继续为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新时代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起到重要作用。桐城市图书馆发展历史和经验总结,仅见于1995年、2012年编纂出版的《桐城县志》和《桐城市志(1978—2000)》,该二志均未全面、深入、清晰地记录桐城市图书馆事业发展过程。《桐城县志》仅在《第十八章 文化》《第五节 图书馆 档案》《二 图书馆 县图书馆》简介了自1949年至1987年县图书馆体制沿革、馆舍、人员、部门和馆藏情况、读者人数和日接待量,仅300余字。[3]《桐城市志(1978-2000)》的《第二十一章 文化》《第五节 图书》《二 图书收藏与利用 市图书馆》中,接续《桐城县志》对1964年至2000年县图书馆进行了简介,增加介绍桐城文库、新馆建设、图书下乡服务以及古籍整理和编目等情况。除了县(市)志,桐城市图书馆网站上仅查到自2009年以来的“工作动态”、2013年以来的工作计划、总结和大事记。这些资料只能片断地、不完整地反映桐城市图书馆自上世纪末以来的部分情况。因此,编纂《桐城市图书馆志》非常必要。

2 《桐城市图书馆志》编写意义

地方志的功能主要体现在资治、教育、存史三个方面,其意义为传承文明、史存资政。县级图书馆志既是县域文献发展史的真实记录,也是地域社会文化建设重要缩影,对于传播图书馆精神、激发县域人民文化自豪感和自信心,有着重要的意义。编纂《桐城市图书馆志》既是对流传古今、绵延千载的桐城文化资源脉络的全面梳理,也是对桐城文化传承历史和经验的系统总结,“贵在史实,重在致用。”[4]既可以“为当代提供资政辅治之参考”,又可以“为后世留下堪存堪鉴之记述”。[5]具体说来有三个方面的意义和价值:

2.1 揭示规律,资政辅治

桐城市图书馆起源于民国时期桐城县民众教育馆图书室,设立初衷是保存地方文献、服务民众科学文化知识学习需求。新中国成立以后,桐城县图书馆前身——桐城县人民教育馆一度成为安徽省安庆地区中心文化图书馆,积极发挥着图书文献服务功能,在扫盲脱盲、文化教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1964年桐城县图书馆单独建制,成为名符其实的县级图书馆。1968年桐城县图书馆并入文化馆;“文化大革命”期间,古籍被焚毁近10万册。1978年,桐城县图书馆重新恢复建制,图书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逐步进入专业化阶段。1996年8月,桐城县撤县建市,桐城县图书馆改建制为桐城市图书馆。随着2007年新馆落成,桐城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古籍整理、自动化建设、读者服务等工作上迅速进展,发展成为安徽省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县级图书馆之一。“十八大”以来,桐城市图书馆在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申报、信息自动化与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全民阅读活动开展、“文都讲坛”开设、免费开放、评估定级、图书下乡与分馆建设、少儿与残疾读者服务等方面均取得了出色成绩。

桐城市图书馆史是桐城市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缩影。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和党的“十八大”以来,桐城政治昌明、经济发达,则文化兴盛、图书馆兴旺;反之,战争时代、“文革”时期,桐城社会动乱,经济萧条,则文化衰败,图书馆遭殃。优秀志书“不仅要求史料丰赡翔实,而且还应能够对其叙述对象的现实发展起到借鉴与教育等方面的推动作用。”[6]县级图书馆志,可以描绘县域图书馆事业发展进程和现状,“探求其历史轨迹,观察其发展脉络,揭示其运行规律。”[7]既能对图书馆资源开发利用、图书馆事业史研究具有理论和实用意义,也能让人们感受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成就,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启示地方政府重视图书馆建设,促进文化事业发展,提升文化水平与文明程度。

2.2 凝炼精神,发展创新

作为基层图书馆,县级图书馆发展条件受国家政策、地方经济和行政观念影响。尽管如此,县级图书馆仍有一支理想远大、志向坚定、甘于奉献、久久为功的馆员队伍,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为图书馆和地方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贡献。桐城市图书馆走过的80年历史生涯中,有多位默默无闻的“守望人”,无论是独立建制的桐城县图书馆,还是与文化、广播、影视、科技等部门合并后的图书室,他们一直坚守在本职岗位上,低廉的待遇、不被重视的地位和清贫的生活,从未让他们有过改弦易辙的想法。这些“老”馆员的坚守和努力,体现了图书馆人“爱馆敬业的奉献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开拓创新的创造精神,团结协作的凝聚精神”,这就是图书馆精神。[8]县级图书馆志的编写,就是要书写图书馆灵魂和精神、图书馆人初心和使命。这是图书馆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也新时代图书馆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2.3 传承文化,增强自信

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资源高地,桐城市图书馆一直把传承优秀地域文化、弘扬当代先进文化作为使命。《桐城市图书馆志》可以真实、全面、完整地记述80多年桐城文化典籍创造、收藏、保护的历史,记述桐城人对典籍的热爱、利用、创新的历史,记述文献资源对桐城经济社会、文化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和巨大贡献。“直笔著信史,彰善引风气。”[9]启示当代桐城人,增强文化自信,接续文献资源建设和利用工作,为新时代桐城经济腾飞、文化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努力。

3 《桐城市图书馆志》编写思想与原则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要在正确的政治思想和学术理论指导下,坚持志书编写的基本原则,体现地方性专志的特色。

3.1 人民中心,时代主题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10]认真总结县域文化事业成就,积极宣传图书馆人奉献精神,大力弘扬科学思想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3.2 尊重史实,全面客观

以“史”为据、以“事”为实是地方志编写的基本原则。县级图书馆志记述县域图书馆发展史实时,既要“贯彻求真存实的方针”,做到“思想性、科学性和资料性的统一”,也要“强调全面客观”。[11][12]作为桐城派文化古籍基地的桐城市图书馆,既有文化典籍汗牛充栋的骄傲,有成功申报国家级古籍珍藏名录的荣耀;也有“文革”时期古籍被焚毁、以废纸出售的屈辱历史,还有旧馆易主搬迁、新馆迟迟未成前古籍尘封的辛酸历史。因此,在涉及有可能影响图书馆声誉和形象的细节和重要事件时,也要据实直书,不能避讳粉饰,隐短显长。真实地记录图书馆荣辱,正是为了让后来人了解桐城市图书馆历史原貌,既为文化盛世庆幸,也要防止历史悲剧重演。

3.3 述而不论,意蕴其中

图书馆志的功能是通过记述历史和现状,为图书馆理论研究提供事实材料。因此,县级图书馆志“本身并不具备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功能”,也就没有必要对所写事物进行评价、议论和阐释。[13]编写过程中不必对桐城市图书馆在各个历史时期发挥文化功用和历史价值进行揭示,包括“文革”时期大量古籍被毁,也没有必要对其历史原因和社会影响进行剖析。图书馆志编者大多是图书馆员,对亲身经历的事有自己的看法,但作为资料性著述,编者仅仅是一个“局外人”,不可以直白地写出自己的观点,只能将著述态度隐含在文字中,或体现在史料选择、剪裁之中,还要保证“这种态度和倾向性要源于事实、客观公正。”[14]2008年4月桐城市图书馆申报的三部古籍均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为全国县级图书馆所不多见,这不仅体现了图书馆员的慧眼识“珍珠”,也是对桐城市图书馆文献水平和价值高度肯定。编写者只要写清楚这件事就可以了,贡献、价值和情感只能蕴藏于文字之中。

4 《桐城市图书馆志》编写内容与方法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要以图书馆事业发展为主要内容,以《公共图书馆法》对公共图书馆职能、运行、服务目标的界定为中心,以志书编写通例为规则,保障馆志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体例和方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同时,根据县级图书馆工作重心和特色服务,县级图书馆志在内容写作上应该有个性化重点选择。

4.1 体例安排,内容设计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既要遵循图书馆志编写通例,又要根据县级图书馆功用和特色有个性化的体例安排和框架设计。“有义法,有条贯。”[15]分别从思想和内容两个方面对地方志写作提出要求。章节设置要“合乎科学分类和社会分工实际”,馆志体例包括述、记、志、传、图、表、录、照片等。“要突出时代特点和地方特色”,即结合县域政治、经济尤其是文化特色来设置,以彰显县级图书馆工作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影响和作用。总的来说,要“做到门类合理,归属得当,层次分明,排列有序”。[16]《桐城市图书馆志》可以作如下设置:

一、综述(介绍特征和成就)

二、沿革(成立时间、隶属关系变化、馆名变更)

三、机构、人员(机构设置及其变化、工作人员增减)

四、经费、馆舍(历年拨款数、文献资源建设费用、馆舍地址变更、主要工作设备和设施)

五、运行

(1)规章制度(图书馆章程、管理制度、安全应急制度、重大改革措施、免费开放制度)

(2)文献资源建设(图书文献资源采购、分类法使用、目录系统、藏书增量、古籍整理、桐城文库、桐城派研究资料中心、民国古籍图书目录电子化)

(3)现代信息传播技术建设(自动化系统、公共电子阅览室、共享工程设备、电子借阅系统)

(4)总分馆建设(乡镇、社区分馆)

(5)馆际交流与协作(安徽省图书馆联合编目、馆际互借,与安庆市及区(县)图书馆、桐城师专图书馆的资源共享)

(7)业务辅导与指导(对乡镇图书室、在城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图书馆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工作指导)

六、服务

(1)读者服务(办证人数、年入馆量、流通量、流通率、上机人数,读者联谊会)

(2)文献资源借阅(通借通还,入馆量、借还量、借阅率,流动借阅网点,桐城派研究等古籍资料查阅量)

(3)空间和数字网络服务(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数字图书馆在线服务、图书馆网站建设、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图书馆AAP)

(4)公益性讲座、培训、展览(文都讲坛,面向市民、农民和行业员工的技能培训,各类展览)

(5)阅读推广活动(全民读书月、文化共享助春耕、绿书签行动、“书香桐城”读书会、4·23经典诵读之夜)

为了获得软阴影的效果,假设以一个面光源来照射物体,通过分析在面光源的照射下,遮挡物的大小以及遮挡物和被照射物体之间的距离与遮挡系数的关系,来粗略地表示出遮挡系数v。

(6)儿童和残障人员的服务(少儿阅览室、残障人士阅览室)

七、附录

(1)大事记

(2)历任馆长

(3)古籍珍藏本名录

(4)“文都讲坛”名录

上述设置,紧密结合县域图书馆服务城镇社区、农业和农村的基本文化职能,突出了桐城市图书馆在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以及优秀地域文化传承和服务上的杰出贡献。

4.2 事以类聚,横排竖写

图书馆专志编写要根据图书馆职责、功能和作用,将图书馆工作特征进行分类归聚,确立“章”的名称(下称:章目)。章目采用横排原则,即章目名称之间是并列关系。每章之中应包含若干个独立的事物,还可以进行二、三级分解,形成“节”。最后一个层次的“节”便是竖写单元,“要抓住事物的发端,纵叙事物发展变化过程。”[17]县级图书馆志编写,既要遵循图书馆发展规律,又要结合办馆特色有所侧重。横排章目不必过细,除常规的综述、沿革、机构、人员、馆舍、经费外,可以用借用《公共图书馆法》“运行”和“服务”等章目,将图书馆基本职能和服务囊括其中。横排门类,纵写史实。县级图书馆志竖写“节”的内容也可以有侧重和个性化。桐城市图书馆则可以将评估定级、古籍整理与服务、公益性讲座等最能体现特色和成就的内容列入竖写重点。

4.3 隐时显事,详今略古

图书馆史的写作强调有明晰的时间起讫,图书馆志则不同,除了综述部分以时间为标志概述图书馆发展脉络,各“章”下面竖写“节”的内容则是以写事为主。桐城市图书馆在1998年、2009年、2013年、2018年全国市、县公共图书馆评估中先后被评为“三级图书馆”“一级图书馆”“一级图书馆”“一级图书馆”。“评估定级”一节重点是记述桐城市图书馆由三级馆蜕变升级为一级馆的积极举措和努力工作,重点描述一级图书馆在基础设施、先进设备、文献资源和特色服务上的亮点和成就。没有必要以时间为节点,逐一记述四次评估过程和结果。这就是志书“隐时显事”的编写原则。隔代修史,当代修志。“编纂志书强调厚今薄古,就是要掌握详今略古、古为今用的原则。”[18]其目的通过对历史线索的梳理,突出当下事业进展和贡献,以利于后续发展。桐城市图书馆有80多年的发展史,应重点写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情况,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新时代在“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指导下,在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公民素质提升的社会背景下,桐城市图书馆飞速发展并取得三次蝉联“国家县(市)级图书馆一级馆”的突出成就。

4.4 广集材料,精心剪裁

县级图书馆志编写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材料。要依据篇目范围着手搜集资料,要求做到“全、实 细”。[19]材料来源有三类:一、出版物:包括著述、新闻报道、回忆录、县志等。二、官方或私人档案:文件、会议文集、原始账单、年鉴、图表、日记、信函。三、调查材料:口碑资料、访谈记录等。要特别关注口述历史和图片资料。口述历史(简称:口述史)就是储存在当事人、知情人记忆之中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和事,通过访谈整理记录的。口述史“可以成为正史资料的重要裨补,通常被称为‘活的历史’,因此有着独特的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20]桐城市图书馆有多位健在退休老馆员,还有不少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热心读者,他们的口述史,是经过时间沉淀能的非常重要和珍贵历史资料,不仅能还原当时的真实原貌,还能通过多份口述材料的互补,完善重大事件发展进程和细节,体现事件的性质、价值和意义,是官方资料难以表现的。图片也是历史证据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最直观的历史记录。[21]来自官方媒体、档案多从正面记录,来自个人收藏更能体现事物的侧面,两者互证能增强馆志的“真实性、地域性、时代性、可读性”。[22]桐城市图书馆历届馆员中的摄影爱好者,在每一个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中都曾用相机记录;还有报社记者,他们记录一些大场面图片已公开发表,保留的都是细节和幕后图片,征集过来,是非常有价值的。

丰富的材料是基础,编写的“功夫”却在于是材料选择和组织。“如把征集资料比作‘增肥’的话,整理资料便是‘减肥’了。”[23]减去与编写思想、原则不相关的材料,减去与重大事件、重要特色不相关的细枝末节。《桐城市图书馆志》要抓住各“节”之事,有效选择和组织材料,比如阅读推广活动,重要写好改革开放、尤其是免费开放以来倾力打造的全民读书月、文化共享助春耕、绿书签行动、“书香桐城”读书会、“4·23”经典诵读之夜等活动,写出活动的组织策划、读者的热心参与以及活动产生的阅读效应、社会反响等。

4.5 重点展示,特色彰显

4.5.1 县域特色:服务“三农”文化建设

县级图书馆是离农村和农民距离最近的图书馆,其主要使命是服务“三农”。县级图书馆志应重点介绍以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为立足点开展文献资源建设,深入农村零距离服务农民阅读文化需求,重点介绍乡村振兴事业中县级图书馆发挥的文献支持和文化服务功能。桐城市图书馆1996年在8个乡镇建立图书借阅点,是较早尝试建立乡镇分馆的县级图书馆。2008至2012年相继开展“全民读书月”向乡镇图书馆捐赠图书、“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中心机房和电子阅览室村级基层点全覆盖、村级文化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与农村党员远程教育基层服务点共建、“文化共享助春耕”送科技文化光盘到村庄、农家书屋图书联采、图书流动和管理联动等服务“三农”品牌活动和突出成效,《桐城市图书馆志》要通过重点工作、中心事件和翔实数据来介绍县域图书馆特色。

4.5.2 地方特色:传承优秀地域文化

优秀地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县级图书馆有责任、有义务通过保护、整理、利用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优秀地域文化。桐城市图书馆藏有古籍1万余种,是安徽省古籍藏量最多的县级公共图书馆、全国桐城派研究资料中心。2008年申报的三部古籍入选第一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同年参加全国《中华古籍总目·安徽卷》编纂工作,整理古籍经部300余部;2014年朱红副馆长等主编《桐城古代散文选》,对桐城古籍进行现代性阐释;2015年民国古籍图书目录电子化,4部古籍文献入选《安徽省珍贵古籍名录》。2018年分别参与中央电视台《中国地方影像志 桐城篇》、安徽省图书馆《中国茶文化资料集成-安徽卷》拍摄和编纂工作。在古籍整理和保护的同时,加大桐城派及桐城文化资源建设和社会服务工作。1994年建立“安徽桐城文库”,2010年建立“桐城籍名人长廊”,2011年开设“文都讲坛”,2019年编排选送男声独唱《六尺巷》参加省级表演等。基于上述工作,《桐城市图书馆志》要以古籍保护和利用为线索,写出县级图书馆传承优秀地域文化的地方特色。

4.5.3 时代特色:积极开展技术革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县级图书馆现代化服务的根本保证。自本世纪以来,计算机网络技术和信息数字化发展促进县级图书馆自动化建设、电子文献资源建设和共享服务,“极大地改变了现代图书馆的运行方式与整体面貌”。[24]桐城市图书馆也不例外,2007年完成馆内局域网构建,采用ILAS管理软件实现了图书馆业务工作自动化管理;2008年重要部室安装视频监控、设置烟感探测器和红外线报警器。2009年门户网站正式运行服务;2010年完善报刊书目数据库的构建,实现图书、期刊一卡通借阅;2012年完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更新“力博图书管理”系统,实现电子文献检索、视听服务、网上自助查询等便捷服务;2015年新置歌德电子书借阅机,手机扫一扫,电子书带回家;2017年启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移动图书馆AAP”,实现图书馆网络服务到移动终端服务的无缝对接。《桐城市图书馆志》要精准记录每一个有质的飞跃的新技术、新设备应用历史,让人们看到一个县级图书馆从“人工”“自动”到“智能”服务的美丽蜕变过程。

县级图书馆及其分馆是党的富民政策、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在新农村的加油站,是服务当代新型农民学知识、学文化的“最后一公里”,必将在新时代乡村振兴大业中起到文献支持和知识服务作用。《桐城市图书馆志》要以“自觉的专业精神、责任意识,严谨的治史态度、翔实的历史资料和科学的工作方法”[25]为县级图书馆志的编写提供成功范例;也要通过对桐城市图书馆历史记述和发展规律揭示,为当代图书馆事业兴旺发达提供借鉴和参考。

猜你喜欢

桐城市桐城古籍
桐城三祖传记文创作之差异探微
中医古籍“疒”部俗字考辨举隅
农业现代化让农民挑起了“金扁担”
浅析桐城歌的艺术特征
关于版本学的问答——《古籍善本》修订重版说明
安徽桐城六尺巷
关于古籍保护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
新农村背景下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我是古籍修复师
桐城市发展优质米品牌现状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