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的趋势与策略分析
2019-02-20王鑫
□王鑫
在二十年的时间里民生新闻从萌芽走向成熟。随着互联网与自媒体的崛起,民生新闻逐渐向公众新闻方向发展,民生类新闻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然而经过长期发展后,民生新闻发展逐渐呈现出同质化问题,新闻内容与播出模式均出现了流于表面的情况。公众新闻不仅仅关注问题本身,更倾向于通过有效途径解决问题。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转变,也是民生新闻的一次重要升级。
一、新环境下的公众新闻概述
民生涵盖了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呈现了百姓的意识与需求。民生新闻是我国电视新闻改革下的重要产物,它以百姓的日常需求为根本出发点,围绕百姓诉求对相关新闻展开深入剖析,期待解决百姓提出的问题,同时探索事件的新闻价值。民生新闻是我国电视新闻政策调整下的主要产物,它改变了传统新闻离普通百姓较远的现状,有助于反映民众的需求,将百姓生活更加直观地呈现出来。民生新闻中的百姓占据了主导地位,民众与新闻采访者共同展开深入互动,新闻的内容采编与整体制作更加贴近普通百姓,这类新闻也很容易得到观众的认可与喜爱。例如江苏台的《新闻零距离》、黑龙江台的《新闻夜航》都是民生新闻的优秀代表。
公众新闻的概念于2004年进入中国,公民的概念植根于法律,它充分呈现了社会民众身份上的责任与义务。公众新闻的报道主题以普通民众为主,专业媒体工作者也可以选择匿名报道,公众新闻不再借助于传统电视和广播等媒体渠道播放,互联网成为新闻报道的主阵地,民众可以独立完成新闻报道,这也使民众不仅仅能够参与到相关事件的报道之中,更能够独立地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新闻事件的持续发展。
二、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的趋势分析
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不仅仅是新闻报道形式与报道内容的调整,更是新闻内涵与新闻主体的改变,这种发展趋势是全新社会环境下的发展必然,其主要原因包含以下几点:
(一)新闻产品周期发展下的创新与变革
哈佛大学教授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该理论指出,产品在进入市场后必然会经历成长、成熟、衰退的发展过程,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使文化产业也成为一种重要的商品形式,新闻节目同样无法背离产品周期理论的客观制约。《南京零距离》是民生新闻产品中的佼佼者,而近年来为了延续产品生命,节目进行了大幅度改革转型,有效退出了产品的衰退期。在自媒体与互联网媒体高速发展的当下,电视媒体必须要通过有效手段推动民生新闻的创新与改革,围绕新闻产品周期理论展开深入研究,根据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展开变革,顺应观众需求引领节目发展方向,主动求新求变,这也是公众新闻诞生的最初背景。
(二)全新媒体行业的全面高速发展挑战
新媒体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下的媒体产物,它被广泛地应用于各个领域,新媒体与传统的电视媒体、纸质媒体相对应,新媒体借助信息技术等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信息内容的广泛传播,以第五媒体形象出现的新媒体已经呈现后来居上的发展态势。新媒体打破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网络媒体借助自身优势能够迅速完成大范围的民生新闻传播,例如《梨视频》就借助互联网实现了民生新闻的全面覆盖,短小精悍的视频能够满足受众不同环境下的观看需求,近年来已经逐渐成为很多受众观看民生新闻的首选。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的转变不仅仅是新闻主体与新闻内容的转变,更是新闻报道载体的改变,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给民生新闻带来了严峻挑战,但同时这也助推了民生新闻的主动变革,为公众新闻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新闻受众地位提升已经成为必然趋势
现代社会的新闻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电视、报纸、新媒体等信息传播方式全面融入了普通百姓的生活,而新闻传播也因此逐步完成了从单向传播到双向活动的改变,各类门户网站、微博、微信都开始关注受众的新闻收看需求。媒体行业的发展关注流量支持,民众需求也成为媒体行业发展的基石。在这种情况下,新闻收视率的提升成为所有媒体必须关注的关键问题,收视率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节目的成败,一档节目能否吸引更多受众关注成为衡量它是否优秀的最重要标准。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恰恰是受众地位提升的直观表现,新闻媒体更加充分地考量受众需求,有效实现了民生类新闻产品中受众地位的提升。
三、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的转型策略
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发展是传播环境变化与受众地位调整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公众新闻将在全新社会环境下迸发出更加强大的影响力,这也是民生新闻生命力延续的最有效途径。为了实现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的发展转型,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落实转型策略:
(一)关注转型途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公众新闻最早出现于美国,这与美国的社会形态与社会制度存在密切关联。当前社会环境下我国民众的公民意识不断觉醒,他们对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保持了高度关注,这也为公众新闻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但另一方面中国与美国的社会制度与媒体功能截然不同,我国民生新闻的转型不能简单直接地照搬美国模式,我们必须充分考量中国媒体在社会主义建设活动中能够发挥的作用与价值。民生新闻已经成为很多电视媒体的支柱栏目,简单的转型很可能会导致稳定的运行模式陷入混乱,这也是不利于栏目发展与改进的。因此我们必须关注转型途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确保民生新闻能够实现与公众新闻的无缝连接,最终彻底完成转型升级,寻找到符合我国民生新闻发展的可行道路。
(二)推动民生新闻的多样化升级
电视民生新闻要在全新环境下实现创新发展,就要在激烈的竞争中主动求新求变,发挥新闻的价值,构建民生新闻的特有品牌形象,深入挖掘民生新闻背后的内涵与内容。民生新闻无法直接转化为公众新闻,公众新闻需要加入更多全新的元素,例如《都市零距离》就尝试设立了“百姓说”板块,将普通观众制作的新闻内容在节目中播放,这使得更多观众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同时也使新闻内容变得更活泼生动,此板块也成为《都市零距离》最受观众期待的板块。自媒体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电视新闻的生存空间,因此电视新闻要积极主动地拓展生存空间,在把握电视主阵地的基础上进行拓展,积极打造融合了互联网与新媒体的全媒体平台,给予观众自我表达的空间,推动民生新闻的多样化升级。
(三)再造组织结构模式与运行机制
公众新闻是以民众为基础的发展转型,这不仅意味着节目传播理念的改变,也意味其组织结构模式、生产流程和运行机制的全面改变。按照现实的公众新闻的发展需求,在新的媒介环境下,民生新闻要面向市场,不断进行调整和再造。组织结构模式进一步简化,充分整合现有新闻资源,实现资源利用的最优化,全面降低新闻成本,确保民生新闻能够发挥出更强的社会效力,同时推动公众新闻效果的全面呈现。组织模式与运行机制的改变使民生新闻向公众新闻的转变更加顺畅,有效提升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带给受众与众不同的新闻感受,既实现公众新闻的经济效益,也充分发挥其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