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角下山区村庄产业空间一体化研究

2019-02-20郝国安李昭旭

城市建筑空间 2019年3期
关键词:庄村燕尾主导产业

郝国安,张 恒,李昭旭

(河北农业大学城乡建设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长久以来,山区乡村的发展是推进城镇化和扶贫工作的重点,乡村振兴战略将乡村产业发展提升到了新高度,对村庄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山区乡村应抓住机遇,立足于自身的资源禀赋,谋求可持续发展。在当前山区村庄规划过程中,乡村产业和空间没有充分结合。为解决此问题,本文以石家庄市平山县燕尾庄村为例,结合上位规划和村庄实际,提出“村庄产业和空间一体化”模式,制定村庄发展策略,为同类山区乡村规划建设提供思路。

1 项目概况及发展面临的挑战

1.1 燕尾庄村现状

燕尾庄村属于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冶乡,位于平山县西南部,距县城40km左右。村庄处于太行山东麓,生态环境良好,与天桂山风景区紧邻,沿村庄主要道路北行即可到达景区。2018年,村庄人口为246人,共75户。村内第一产业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主要种植作物为核桃和玉米,分布于村庄北部和西南部沟谷内的地势平坦区域。村内有商店1处,未开展农家乐项目。燕尾庄村曾是电影《白毛女》的外景拍摄地,于2004年建设白毛女艺术陈列馆,同时当地建筑具有北方山区民居风貌,有良好的人文旅游资源。

1.2 村庄发展面临的挑战

1.2.1 缺乏主导产业,产业模式低效

目前,燕尾庄村村民总收入中,务工收入约占72%,种植核桃、玉米等一产收入约占15%,三产收入约占13%。村庄主要经济来源为务工,缺乏主导产业,发展内动力不足。村庄没有发挥紧邻天桂山景区的旅游资源及拥有白毛女文化资源的优势,未充分发展旅游产业,产业链条未充分延伸,陷入产业模式低效的困境。

1.2.2 空间形态混乱,生态环境恶化

燕尾庄村在建设过程中缺乏空间发展的规划和引导,导致空间形态混乱,且阻碍了产业发展。例如,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划分不明确,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村庄内部绿化少,环卫设施配置不足,村民缺乏环保意识,对周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

1.2.3 特色文化衰微,旅游优势流失

燕尾庄村被称为“白毛女的故乡”。1944年,当地“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被改编为小说,后来又经过电影、话剧等多种形式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村庄未充分依赖特色文化和当地乡土文化进行整体风貌的把控和旅游形象的打造,极具吸引力的文化特色和旅游优势正在悄然流失。

2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

2.1 确定村庄主导产业

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发展作为促进村庄经济繁荣的着力点,“产业兴旺”是村庄生态发展良好、村民生活品质提升的保障。为了促进村庄产业发展,将经济学中的“增长极”理论应用到乡村经济发展中,村庄作为一个研究区域,必然存在具有良好发展基础、产出效益高、与其他产业耦合度高的主导产业。通过优先培育、重点发展主导产业,辐射带动其他产业,激活村庄经济发展的内生力。

在确定主导产业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如所在区域的上位产业规划、当地自然条件、村民接受程度、劳动力资源状况、生态环境要求等。根据上位城乡产业规划,燕尾庄村在县域产业规划布局中属于禽畜、干果区,在农业发展上具有一定的便利条件。村庄位于天桂山风景区南部,拥有特色人文旅游资源,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优势。燕尾庄村应抓住乡村振兴战略契机,将现代农业和文化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2.2 村庄产业升级策略

在确定主导产业的前提下,对村庄其他产业进行升级。借助主导产业带来知名度提高、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延伸等效应,从产业模式、劳动力、经营主体3方面提出升级策略。乡村以农业为基础产业,村民有丰富的种植管理经验,接受程度高,可采用:①引进先进技术,优化种植品种,增加土地附加值,促进增产增收;②评选产业致富带头人,培养新型农民,增强示范带动效应;③建立合作社,采用新型经营方式,保证产品的适销对路,打造品牌并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将相关产业融入到主导产业链条中,促进相关产业提升,实现一二三产联动发展。

燕尾庄村一产以核桃种植为主,目前因管理粗放、缺水等因素而效益不佳,每亩收益约为1 000元。核桃种植是村庄长久以来的基础产业,可对其进行产业升级:①由粗放的种植业向精耕细作转变;②优化改良品种,提升产品质量;③发展林下经济项目,在核桃树下种植黄芪、柴胡等药材,增加土地利用率,创造经济价值。村庄的干果和鲜食果结构不合理,应规划建设1个采摘园,种植苹果和晚熟桃,面积为2hm2。

此外,还可利用村庄存量用地和闲置院落建设农家乐,使之形成有特色、成规模、高层次的村庄特色产业;将农家乐和采摘园结合,开展“食、宿、游、玩”一体的活动,将游客留下来,把产品销出去。优先培训积极性高、创新意识强的村民,使之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带动其他农户发展。建立核桃种植合作社,引进先进企业资源,打造“魅力燕尾”品牌,提升产品附加值,促进村庄经济发展。

3 村庄空间优化

山区乡村在发展过程中,顺应自然条件和生活需求形成了固有的村庄空间。但现有的村庄空间布局已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生态宜居的要求。为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对村庄空间进行合理规划。村庄空间布局要以村庄定位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依据,兼顾村庄生态景观、人居环境、民俗文化等相关因素。通过将产业发展所需的各项因素融于空间规划中,使村庄在社会、经济、生态等方面得到提升。

按照上位规划指引,遵循土地利用规划,结合村庄定位和产业发展需求,对原有村庄空间进行梳理,根据村庄现状情况,将村域划分为五大功能区,分别为特色种植区、文艺乡村生活体验区、生态旅游观光区、旅游接待区、生态涵养区。特色种植区承接第一产业发展,在区域内种植核桃、果树,采用有机肥料,绿色无污染,形成以核桃为主的自有品牌;文艺乡村生活体验区依托白毛女艺术陈列馆、特色乡村建筑及周边良好的农业景观,吸引游客进行文艺乡村生活体验;生态旅游观光区强调“旅游+”发展理念,依托村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森林景观,适当种植观赏花田、花林,建设观光小径,满足游客骑行、步行游览的需求,打造优美的户外体验环境,改善村庄环境面貌,提升村民生活环境品质;旅游接待区应增加相应的配套设施,满足游客服务需求,推广农产品销售,增加村民收入;生态涵养区位于村域西部,应对区域内植被进行保护,保证村庄生态环境可持续。

4 村庄产业与空间一体化模式

产业对空间布局具有导向作用,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载体,两者相互融合,是保持村庄活力的必要条件。依据村庄条件,积极发展各类产业项目。为使产业和村庄空间相对应,对村庄空间进行界定,将其划分为村庄建设用地空间、农林用地空间、交通空间和生态空间。其中,村庄建设用地空间是开展二产、三产及村民活动的主要场所;农林用地空间主要承载一产种植项目;交通空间和生态空间为产业发展和景观资源保护提供保障。

产业与空间在内容和形态方面,类似于景观生态学中的景观镶嵌体格局:①斑块 在村域范围内,斑块为产业所依附且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空间形式,如经济林、农田、民宿等;②廊道 则是连接各个产业斑块和空间的通道,包括公路、村内道路、旅游路等,同时产业链条也可被视为连接不同产业类型的廊道,良好的产业链条可以促进产业融合、提升经济效益,如旅游业向下延伸带动农副产品销售,进而决定农副产品种植种类,使一产与三产融合;③基质 则是在村域内广泛分布的具有一定功能的区域,如具有居住功能的村落、生态功能的林地等。为了实现产业和空间一体化,按照景观生态学原理对产业解析后,将其融入到空间格局。斑块活跃发展,提供经济动力;廊道联通斑块,促进产业融合;基质提供发展基础,保证可持续发展。由点带动线、线辐射到面,构成“斑块—廊道—基质”的良性发展系统,将资本、劳动力、优势资源等生产要素科学配置到整体空间中,激活村庄发展动力。

5 结语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使乡村规划越来越受重视。本文将产业要素解析后融入到空间布局中,避免出现村庄产业发展规划和空间建设相悖离的现象。以村庄产业和空间一体化模式为导向,提出发展对策,使村庄空间、景观产生与产业机制匹配的根本性改变,力求实现产业到位、村庄资源活用和收益最大化的目标。产业是空间活力的源泉,空间是产业发展的载体,只有保证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勾画出产业发展繁荣、人居环境适宜、生态景观良好的理想乡野蓝图。

猜你喜欢

庄村燕尾主导产业
消解与存续:梁家庄村下沉式窑院聚落考察
山西忻州兴旺庄村:蔬菜大棚变“聚宝盆”
关注盛会
谈燕尾模型的应用
燕尾榫连接结构微动疲劳全寿命预测方法
屋顶世界
三九严寒何所惧 一片温暖送村来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赴沈丘县南郭庄村扶贫慰问
外资流入与资源型区域主导产业升级──以山西为例
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主导产业选择研究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先导区潜在主导产业选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