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分析
2019-02-20夏诗华
□ 夏诗华
一、超级英雄电影的诞生
1938年6月,世界上第一个超级英雄——超人诞生了。超人的诞生开辟了超级英雄的领域,使人们了解到这样一个完全不同类型的漫画题材,继而,美国漫威漫画公司和DC漫画公司便有了将超级英雄搬上电影银幕的想法。1978年的电影《超人》是第一部成熟、完整的漫画改编电影,在当时取得了不小的成绩。可见,人类对超级英雄漫画改编的步伐可以追溯到四十年前。此后,超级英雄类型电影每年逐步增长,进入21世纪后更是呈现出爆发的趋势。超级英雄电影发展至今,以男性为主的英雄形象在各家公司的影视历史中已经被刻画得相当饱满。而女性在超级英雄电影里更多的是一种陪衬的角色,为了丰富男性形象而创造,为了衬托男性的力量而诞生,角色往往被定格成花瓶,其角色的重要性是绝对无法与男性媲美的。
二、近十年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女性
进入21世纪之后,DC和漫威两家公司开始建造超级英雄电影宇宙。自2008年漫威推出第一部超级英雄电影《钢铁侠》起,其一步步地开始了拓展漫威宇宙的计划,截止到2018年已经推出了20部电影,狂揽全球近140亿票房,可见其影响程度之大。在这些主流电影中,女性形象都是由知名女星来扮演的,例如《雷神》系列中扮演雷神索尔的爱人的便是著名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复仇者联盟的招牌女战士是性感女神斯嘉丽·约翰逊等。不难看出,超级英雄电影需要这些女演员,依靠她们自身的人气来打开市场、吸引观众,所以在影片中她们往往穿着性感的衣服。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女性身体的展现普遍对男性观众具有吸引力,以男性为主的超级英雄电影需要此类女性来平衡影片的性别比例,并通过满足观众猎奇心理来获得票房收益①。在这些性感的着装下,隐藏着的是削弱女性角色的叙事性,借此提高男性主角英雄的能力和展现他们个人魅力的需要。女性主义理论先驱西蒙娜·德·波伏娃借用存在主义框架来阐述女性主义,即定义女性的参照物是男人,女人将主体即男性的意识内化成为他者。“他者的定义是非我……就是脱离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事物。”②也就是说,在好莱坞的超级英雄电影下,作为他者的女性往往是男权视角下凝视的客体。那么在这种大条件下,在近十年间女性形象的变化又有哪些呢?
(一)对女性的刻板印象
在漫威和DC开创其自身的电影宇宙之时,女性在无意间就被打造成了一个充满男性刻板印象的形象,在那些特定的情况下,超级英雄需要搭配一个不断被拯救的女朋友,如超人的女朋友路易斯莱恩、美国队长的女朋友佩吉卡特等。电影需要通过表现女性受难,男性拯救来表现出英雄主义,这是过去十年里超级英雄电影对女性角色的偏见和不公正,在传统的主流影视作品中,女性几乎没有任何能力去面对危险,即使是高智商的女强人(《雷神》中的简·福斯特)或者成绩出色的女学霸(《超凡蜘蛛侠》中的格温·史黛西),在电影里也被塑造成一个遇到危险不知所措无法沉着冷静、需要男性拯救的形象。这也从侧面反映了男性视角下的女性形象,“独立女性”也是无法离开男人的保护的。在创作电影《雷神》时,原著漫画里简福斯特是一名护士,片方经过讨论希望女主角的形象能符合现代女性的条件,于是在电影中将简设置为美丽知性的天文物理学家。片方不希望将简塑造成超级英雄片里典型的落难美女形象,这和现代社会女性地位的崛起有关,女性弱势形象不会再是超级英雄电影受众喜闻乐见的一幕。更明显的能在它的续集《雷神2:黑暗世界》中得到体现,导演在第一部中虽有意避免将简写弱,但有着高智商背景的简还是在无意中被拍成了花瓶,在剧情上并没有什么关键的故事可以围绕展开,还是走了传统老路被反派“洛基”再三威胁;而第二部的叙事则是紧紧围绕着女主角来展开的。一个时代的电影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特色,相比下来我们也能逐渐感受到,编剧对于女性角色的塑造正在慢慢发生转变,其迈出尝试的步伐也是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大创新。
(二)相助者
在女性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漫威和DC意识到一味地走性感柔弱的路线已经吸引不了观众了,因此,不少公司开始对女性角色重新定义和塑造。2010年,《海扁王》将一个全新的女性英雄形象呈现在大众面前,“超杀女”颠覆了传统意义的女性形象,塑造出一个坚强冷静、不输男性的人物形象,在随之而来的各种评价中,其风头和追捧甚至盖过了男主,在美国也引领了一股超杀女热潮,观众慢慢也意识到原来“她”可以这么强。在影片《复仇者联盟》中,也有多次塑造黑寡妇独特的人物性格的场景,如运用自身的间谍知识去说服绿巨人加入和反侦察洛基的情报等。虽然这部电影主要还是围绕男性英雄来展开描述,但是女性已经不再是柔弱的形象,反而可以运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团队完成任务。而更具体的颠覆传统形象在2015年《复仇者联盟2:奥创纪元》中得到了展现,绯红女巫凭借角色亦正亦邪,复杂的性格得到了不少观众的喜爱,在丰富的性格和能力的展现下,观众终于能忽略角色性感的外形而更注重角色本身。时至今日,女性超级英雄作为相助者的案例依旧屡见不鲜,此类人物是叙事的关键,为推动故事发展和情节建构而出现,女性从“被拯救”变成“拯救”,与男性角色站在了同一高度。而这些转变得益于女性对其社会地位的不断反抗和斗争。从19世纪末期的妇女运动开始,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妇女运动的第二次浪潮,不同文化、不同阶级、不同地域、不同观念的女性主义者们都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努力着,那就是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中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女性主义理论与女性主义电影批评理论便是妇女运动的产物,并且为电影中的女性形象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③。
(三)英雄
以独立的女性英雄形象为主角,且有影响力的一部电影,是2017年由DC电影公司制作的《神奇女侠》。该片讲述了亚马逊族女王之女戴安娜如何在男主的帮助下领悟正邪,最终消灭敌人的故事。从结构上看,以女主戴安娜的变化和成长为中心,男主作为戴安娜探索世界的载体,给予戴安娜帮助;从形象上来看,这部电影摆脱了女性依附男性,或者等待被拯救的弱者模式,是罕见的一部以女性为主视角、摆脱他者地位的电影。从电影情节来看,戴安娜的出现是为了拯救战时的人类,让人类免受战争之苦,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保护。其目的与之前的超级英雄电影的暴力手段不同,影片中大量运用戴安娜天真纯洁的想法与外界充满歧视充满世俗的环境以及战火中戴安娜的形象和灰蒙蒙的战场作对比,隐喻着女权主义与男权社会的斗争。此外,这部电影更珍贵的地方在于对女性在现实生活中受到的歧视进行了讨论,片中男性议员以“女性怎么可以进国会”的态度对戴安娜进行驱逐,体现的正是现实生活中针对女性的种种歧视。而在后来的片段里,戴安娜通过自己的语言翻译天赋和独特的看法展现了自己的才能,让在座的刮目相看,表现的是一个充满智慧和力量、敢于反抗权威的女性形象,并通过这种表达方式隐喻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近些年逐渐增多的女超级英雄、女战士、女强人等女性银幕形象不仅是对现实社会中女性地位提高的艺术性展示,是女性追求自身权利与平等的象征,更是一种新的电影创作方式,通过展示女性身上独特的力量美、智慧美,增加女性的话语分量,实现对商业电影美学价值的提高和拓展。
戴锦华在《电影理论与批评》中曾提到,在大量的文学影视艺术中,女性的形象和意义大都是相对于男性主体而设定,在大众文化中尤其突出。最为重要的特性即相对男性而言,创造出诸多类型化和定型化的女性人物形象。如果说男性始终在电影的中心,传统女性形象充斥着整个银幕,久而久之,观众会产生视觉疲劳,进而影响整个电影市场。换个角度来说,在创作多元化的条件下,寻求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不仅能满足观众在观看时的新鲜感,还能刺激观众引发思考,在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价值。早在21世纪初,DC电影公司对独立女性英雄形象有过探索,《猫女》的诞生本应展示一个不一样的女性美和立场,但因为剧情俗套、人物性格空洞等原因而惨淡收场,这也说明,在当时人们并没有做好准备探索这一题材,对女性的尊重和平权如果不驾驭在一个真实的基础上,是不会取得成功的。而2017年的《神奇女侠》相比之下吸取了《猫女》的教训,导演通过温和又讨巧的手段向我们展示了女性的力量和对女性的重视,这也是这部作品最后取得口碑票房双丰收的原因之一。有了这样一部成功的前作在先,未来几年里商业电影如果按照这个趋势拍下去,其利润和价值是巨大的。漫威影视公司已经开始开发以《惊奇队长》为首的女性英雄系列,《黑寡妇》独立电影也赶上日程制作;DC影视公司的《神奇女侠2》将于后年上映。由此可见,创新带来竞争,竞争带来发展,所以女权的崛起将是未来商业电影竞争的一大市场。
通过对比近几年超级英雄电影的发展,我们可以得出几项启示:首先,创作者应该尊重女性,从这个视角出发,去展示现代女性的价值观、世界观,要追求平等,避免将女性传统化、边缘化;再者,避免出现以女性为噱头的创作,用性感的镜头吸引观众;不能将女性简单定义为被拯救者或者柔弱的形象,刻板印象下的超级英雄片已经不符合时代主题。
漫画改编电影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的一大支柱,在电影模式上没有摆脱传统的以男性为核心的创作方式,但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其创作理念也受到时代的影响正在寻求平等。从新的角度描写女性,不仅可以增大叙事性,还可以把女性形象展现得更饱满、更多层次,让银幕前的观众对女性能有新的认识,增强待解放妇女们的自信,积极投身到平权运动中来。未来电影发展可以借鉴《神奇女侠》的成功之处,为未来此题材电影提供更多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形态。
注释:
①段小艺.超级英雄电影中女性形象变迁——以漫威、DC超级英雄电影为例[J].传播力研究,2018(07):58.
②周艺.漫威超级英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D].重庆师范大学,2016:28-29.
③周璇.浅析漫威系列电视剧中女性人物形象建构——以《特工卡特》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