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钩端螺旋体病的防治
2019-02-20徐合宾
徐合宾
(河南省驻马店市动物卫生监督所,河南 驻马店 463000)
羊钩端螺旋体病是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羊的一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该病也可以感染猪、牛等多种动物,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病。该病主要以高热、黄疸消瘦等为主要特征,可导致部分怀孕羊流产。如果治疗不及时,容易继发感染羊李氏杆菌病、大肠杆菌病以及其他病毒性疾病,可加大治疗难度,可给养羊户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危害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1 病原
该病病原为钩端螺旋体,革兰氏染色为阴性菌。具有规则的细微的螺旋,中央有一根轴丝,显微镜下可见类似细小的链状,一端或两端弯曲呈钩状。该菌可在池塘、水田等低洼和潮湿的地带存活数月或数年,甚至更长时间,对该病的传播有重要影响。该菌对酸、碱比较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常用的浓度都可以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各种年龄的阶段的羊均可感染,但以幼龄的羔羊最易感染。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染主要是来自病畜和鼠类。该病原体可以通过病羊的尿液排出而污染舍内外环境以及各类饲养用具。如果消毒不严格,病原体可污染饲料、饮水,致使动物和人感染该病,该方式是本病感染传播的一个重要途径。另外,也可以通过人工授精、吸血昆虫以及动物交配而传播该病。
3 发生原因
一是饲养管理不到位。饲养管理水平低,羊舍内外环境以及运动场卫生条件差,如果舍内的粪尿不能及时清除,易造成病原体污染饲料和饮水,而导致羊群感染该病。二是应激因素。舍内通风不畅,饲养密度过大,饲喂的饲料营养单一,舍内外温度和湿度不适宜,频繁更换饲料以及长途运输等应激因素也是引发该病的诱因。三是消毒不严格。一些养殖户消毒制度不健全或不完善,不能及时或定期用酸类、碱类和醛类等消毒剂对舍内外环境、运动场以及各种饲养用具进行交叉和轮换消毒,致使病原体直接或间接感染羊群。四是防范意识淡薄。养殖户对该病不重视或不了解,只重视口蹄疫、羔羊痢疾、羊快疫等疫病的预防,而忽视对该病的预防。五是其他因素。羊群感染的其他细菌性疾病或病毒性疾病,不能够及时治疗或确诊,致使继发或感染该病。
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病羊发病后,患病羊初体温升高至40℃后很快体温转为正常;食欲不振,精神沉郁;具有异食癖、爱吃土,吃纸、干树皮、干草等物;眼结膜初呈树枝状,有暗红色出血,后转为黄色;尿发病初期发黄,如茶颜色或酱油状,粪便干燥,呈黑色。羊肚胀,呼吸稍快。鼻镜呈灰黄色,无汗,干燥,有少部分病羊鼻镜皮肤呈铁锈状坏死。部分孕羊流产。个别病羊有时腹泻,逐渐消瘦,无力。剖检病变主要在肾脏上具有典型的特征性变化。可见病死羊血液稀薄如水,全身皮肤和眼结膜黄染,肝脏肿大,呈土黄色,胆汁浓稠,肌囊变小,严重的病例可见肌肉和脂肪浅表部位发黄。病症较轻的变化不明显,肾呈黑色坏死,具有诊断意义。膀胱积有红色尿液,肺肿大。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要借助实验室,可通过无菌采集病死羊只的血液、尿液以及肝脏等病料,经过用生理盐水以及离心机进行处理后,吸取沉淀物制成压滴片,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如见到钩端螺旋体的典型形态或运动形式,即可确诊。另外,早期也可以通过微生物学检查,或通过血清学、动物试验等检查方法进行确诊。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措施
立即封闭羊场,及时隔离病羊进行治疗,加强饲养管理,严格进行紧急消毒,对发病羊群可以采用高免血清、头孢噻呋和强力霉素等药物进行对因治疗。对病情严重的病羊进行对症治疗,如对便秘严重的可以用缓泻剂;对心衰的可以用强心剂,同时20%的葡萄糖氯化钙进行补液对症治疗。另外,还可以在饲料、饮水中加入黄芪多糖、多种维生素等药物,可以提高羊群的免疫力,提高治疗效果。
6.2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合理安排饲养密度,注意舍内外通风顺畅,合理安排适宜的温湿度,饲喂营养均衡的饲料,成年羊和羔羊进行分群饲养,尽量减少或避免频繁更换饲料、长途运输等应激性因素。另外,舍内禁止饲喂猪、牛等其他动物,同时还要做好灭鼠等工作。
搞好环境消毒是控制该病的重要措施,由于感染的羊的尿中含有大量的钩端螺旋病原体,如消毒不严格,该病原体可污染饲料或饮水通过消化道而食入而感染该病。因此,养殖户每天要及时彻底清除羊舍的粪尿,定期10%生石灰水或2%氢氧化钠溶液对舍内外环境、各类饲养用具进行,进行严格交叉轮换消毒,杀灭环境中的钩端螺旋体,切断传播途径。另外,在羊场门口外也要设立消毒设备,进出人员和车辆一律要消毒,防止病原带入场内。
健全检疫和全进全出制度。健全检疫和全进全出制度,防止外来钩端螺旋体及其他疫病的传入。如需引种,对新购的种羊必须要进行严格的检疫和隔离观察,两周或一个月后确认健康无异常的方可合并入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