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宿州市埇桥区农机推广体系建设
2019-02-20李井奎
李井奎
(宿州市埇桥区农业机械管理局,安徽 宿州 234000)
1 埇桥区基层农机推广机构编制基本情况
乡镇农机化技术推广机构:按照埇编字[2002]19号文件要求,全区共设乡镇农机推广机构共28个,除北杨寨12个编制外,其它27个乡镇各6个编制,共计定编174人,全部为自收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在2002年机构改革时,52人转为全额财政供给外,剩下的122个编制与人员全部为非财政供给的事业单位人员。目前,通过自然减员实有人员122人,祁县、篙沟、桃沟、城东、三八、北杨寨6个乡镇推广中心没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其它乡镇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面积在60~300m2不等。
2 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存在的问题
(1)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年龄结构老化,掌握的知识陈旧。埇桥区基层农机技术推广人员乡镇202人,其中50岁以上 96人,45~50的 47人,35~45岁52人,30岁以下7人,学历:大专以上40人,大学本科6人,其中农机专业81人,职称:高级工程师14人,工程师44人,助理工程师59人,工勤岗位85人。近年来,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的福利待遇得不到兑现,农机推广技术力量也在呈逐年萎缩趋势,一方面新生血液没有得到补充,另一方面专业技术骨干力量缺乏。人员素质老化对于新形势下的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时常感到力不从心。
(2)农机化技术推广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机化新技术的推广。农业机械化需要以大型的机械作为支撑,一些新技术需要试验、示范、培训。而一些生产企业在推广产品过程中过分夸大产品优点、从不提自己产品的缺陷,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做到全面高效的推广。由经费不足而引起的多重问题,均对农业机械化技术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限制。
(3)财政供给原因造成同工不同酬。埇桥区经过几次乡镇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埇桥区设立28个乡镇农机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编制52人实行财政全额供给,编制外在岗人员122人实行非财政供给,同工不同筹,造成编外人员工资待遇低,人浮于事,队伍不稳,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
(4)乡镇农机站工作职能单一。受制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各乡镇推广中心的工作主要是围绕拖拉机、联合收割机等农机产品的入户、检审、办证,虽说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工作经费的压力,但这些都是与建设基层农机服务站的初衷是相背离的。
3 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对策
(1)加强对农机化技术人员培训,提升基层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岗位技能培和知识,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线农机人才队伍。农机化技术在基层得到进一步的推广与普及,关键在于以技术培训为手段,通过培训促进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技术水平以及整体素质的提高。政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人员要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农机化技术推广人员定期培训机制,鼓励他们参与继续教育,以此种方式来拓展农机推广人员的知识面以及视野,使其具备农机化新形势下发展需求的技术能力水平,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加快农机化科技知识更新,熟练掌握当前先进农机化新技术,并能正确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不断提高政策理论水平和农机专业知识,以适应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机制创新需要。
(2)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办公场所。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工作是一项基础公益性工作。因此政府要加大对农机推广服务工作的资金投入,建设必要的工作场所,完善必要的工作设施、设备来逐步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能力,保证农机推广服务工作正常运转。建议财政部门预算下达专项推广经费,对一些项目要按比例配套下达工作经费,保证推广工作的落实。农机推广工作离不开政府的推动,经费作为农业机械化推广的前提与基础所在,必须以政府部门为主体,加大专项资金的投入力度。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之上,还需要进一步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多元化资金支持的途径。
(3)创新工作机制,强化农机农艺融合。加强工作指导,认真履行公益性职能,在各乡镇大力培育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农机大户,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弥补人员不足带来工作滞后问题。埇桥区第一农机技术推广站通过整合项目资金,建立农机农艺相融合示范基地,通过基地、联盟,组织观摩培训,熟化和推广小麦、大豆、玉米绿色增效技术和全程机械化管理等技术,实现农技推广零距离;示范基地建立了埇桥区政府统一领导、农委牵头主抓、农机推广站主体实施,农技推广中心农技人员全程跟踪服务、市场化农技推广服务组织积极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农技推广的新模式。
(4)探索公益性推广机构和社会性推广机构相结合的推广体系模式。埇桥区正在通过公职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取酬模式试点,探索农技专业技术推广人员如何根据工作实绩获取合理的劳动报酬,发挥专业技术人员技术优势,促进成果转化。推动农技人员收入分配与考评结果紧密挂钩,建立实际贡献与收入分配相匹配的内部激励机制,促进农技人员履职尽责、创新争优,打造专业知识扎实、业务技能过硬、服务态度优良的农技推广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