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对策
2019-02-20吴建强
吴建强
(安岳县天马乡人民政府 农业服务中心,四川 资阳 642352)
农村经济建设发展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战略中的关键性要素,要根据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性质、特征以及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在科学解决的基础上系统化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程,满足农民日常生产生活用水的同时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施控制运行成本,最大化延长使用寿命,在质量管理目标实现中促使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运行中“经济、社会、生态”三效益统一。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我国要在统筹兼顾基础上深化了解各地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小型水库、引水闸、池塘、渠道等,结合相关法律法规实施情况,在解决漏洞问题中合理补充、完善,科学化指导各地区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同时,我国要健全法律法规中结合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重难点,科学细化相关政府部门具体化职责,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条例,在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协同作用中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科学化引领、指导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在此过程中,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管理离不开资金保障,我国要在出台相关政策基础上引领相关部门发挥职能作用,加大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的资金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日常检查、维护、管理等工作落到实处,防止出现资金短缺问题,高效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工作。
2 深化管理制度体系,引领农民参与管理
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科学化管理建立在可行的制度体系基础上,相关部门在深化革新农村水利过程中完善已构建的管理制度体系,在总结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经验中完善制定的责任、监督、检查、维护等多方面制度,在有机联系中为各项管理工作科学开展提供重要制度保障。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针对管理工作中呈现的新问题,科学细化并落实管理人员职责,防止出现职责重叠或者交叉现象,要强化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运行各环节的监督,在发现、解决安全隐患问题中落实日常检查、维护等工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具有鲜明的公益性、群众性等特点,水利基础设备设施和农民日常生产生活深度联系,相关部门要科学引领地区农民群众参与管理,在宣传、教育过程中采用多种可行的手段,促使各层次农民群众对水利基础设施管理有全新的认识,积极、主动参与其中,共同管理水利基础设施。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可行的路径将建设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分包给当地农民群众,使其在承包中获取经营管理权利,根据具体化规定以及要求,定期维护、管理承包的小型水库、堰塘等。相关部门要采用常规检查、突击检查、随机抽查、大型检查等方法,实时安排相关工作人员,全方位、系统化检查当地农村各类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情况。在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存在问题,相关部门要针对严重程度,对承包方进行不同层次合理化处罚的同时收回对应的小型水利工程,对其进行合理化整改,便于其在实际应用中更好地发挥作用。针对工程维护管理中表现突出的承包方,可以给以一定奖励,引领其深化参与管理,在管理、应用深度衔接中最大化提升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整体层次。
3 强调信息化管理,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现代信息技术频繁应用到我国交通、金融、教育等领域中,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势在必行,可以在控制管理成本基础上最大化延长使用寿命以及实现管理效益目标。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在整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中针对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现状,科学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在系统化、动态化、集中化管理中提升水利工程应用价值。相关部门要针对当地引水闸、水库、堰塘等小型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性质、特征、功能以及运行状况、管理重难点、安全隐患问题等,科学设置监督、检查、维护等功能模块,在全过程监督过程中强化风险预警、分析、处理等环节,全方位加强对各类小型水利基础设施的信息化管理。在此过程中,相关部门要在信息化管理系统中科学设置数据库,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数据采集、整理、分析、存储等环节,在关键管理数据挖掘中加强薄弱环节管理,在源头上降低水利基础设施故障问题发生率,防洪、灌溉等功能顺利发挥。此外,相关部门在应用多种管理模式中要注重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提升,在应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平台中完善开展的培训工作,引领管理人员分析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中典型问题,在探讨解决办法中强化理论学习、实践培训两大环节,在系统化学习理论知识过程中指导其进行有效岗位实践,提升水利基础设施综合管理能力,包括维护、检查等能力,在对农民群众进行技术指导中高效管理农村小型水利基础设施,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经济发展。
4 结语
由于受到多层面因素影响,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运行中损坏、老化等问题日渐加重,要在理论探究、实践探索中持续改进管理路径,在强化管理过程中确保农村小型水利工程高效运转,提高管理效率以及效益,为农村经济持续性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力量,将我国新时代下水利发展事业以及新农村建设推向更高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