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县高码头镇孔河村发展集体经济试点项目实施方案
2019-02-20杨云霞
杨云霞
(范县高码头镇政府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范县 457500)
1 试点村基本情况
孔河村位于范县高码头镇中部,距镇政府驻地北一公里,是一个贫困村,全村现有112户465人,其中贫困人口38户125人,全村耕地面积40hm2。县派驻第一书记杨全喜,男,31岁,2015年由县综合服务中心派驻孔河村任第一书记。村“两委”班子3人:村支部书记孔令刚,男,32岁,2015年被范县县委县政府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村委主任孔庆贺,男56岁,具有30多年的农村工作经验;村委文书孔凡光,男,57岁,农村工作经验丰富。
孔河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优势明显。(1)区位优势。孔河村位于豫鲁两省四县交汇处,为全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商贸交流环境。(2)交通优势。孔河村紧邻G342国道,距晋豫鲁铁路3km,距京九铁路台前站17km,正在修建中的台辉高速出口距该村仅2.5km,交通优势明显。(3)资源优势。从2013年开始,该村就对全村宅基地实行统一管理,把全村40hm2耕地和6.2hm2村头荒地全部流转到村委会,并预留出3.67hm2机动地,由村委会统一规划、统一支配,为发展村集体经济做好土地储备。该村还有1.33hm2废弃坑塘有待开发利用。占地1100m2的文体广场、使用面积160m2的村室和卫生室都是村集体资产。
孔河村级财务管理规范。该村严格执行村财镇管制度,成立了民主评议会和民主理财小组。凡村内重大事项,均有民主评议决策,村级财务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同意,才能报账。坚持每季度公示村级财务收支状况,重大事项及时公示。
孔河村集体经济厚实。2014年初,该村规划现代农业园区22hm2,由村集体筹资100万元,建成菌菜轮作大棚26座,占地8hm2。采用芸豆(西葫芦)—草菇—茄子的种植模式,产值达到2万元/667m2以上,取得良好经济效益。2015年以来,孔河村每年种植土豆14hm2,产土豆3000kg/667m2,产值10000元左右。今年,该村又筹资80万元,建设菌菜加工厂一座,正在建设中,部分车间已经投入使用;筹资40万元建设扶贫加工点一处,引进服装加工项目,预计9月初投入使用。
2 试点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
从今年9月开始至2017年12月,孔河村计划采用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筹资1100万元,再建菌菜种植大棚117座,占地20hm2,建成占地42hm2的菌菜轮作基地。采用芸豆(西葫芦)—草菇—茄子的种植模式,吸纳本村及周边村庄70户190人种植菌菜,预计产值2万元/667m2以上,户均种植菌菜2866.67m2、年收入8.6万元。带动500余人到基地务工、服务等,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安排贫困户参与到菌菜种植和务工项目,确保2017年底本村38个贫困户125人全部实现脱贫。
下半年,菌菜种植规模扩大后,孔河村计划于2017年再筹资60万元,扩大菌菜烘干加工厂的规模,达到年加工烘草菇、蔬菜2000t的产能,增加产品附加值1200万元。草菇商品菇形保持时间短,采摘后1h左右就张开菌盖,因此必须上马加工车间,及时加工草菇,保持菇形,才能使其保持较高价格。按现在市场价格计算,形状合格的鲜草菇价格约8元/kg,但菌盖张开后,其价格仅2元/kg,所以经简单加工就可提高草菇价格4倍,增加附加值3倍。蔬菜价格低迷时,经加工可增加附加值数倍。扩大规模后的菌菜加工厂,可承受袁庄、后石楼等周边村庄的菌菜加工负荷,吸纳200余人到厂务工,年人均收入2万元以上,群众不用外出就可在家门口就业,社会效益良好。
3 村集体成员对试点工作一事一议议定情况
几年来,孔河村民主议事会按照一事一议程序先后讨论了宅基地统管、土地流转、农业园区规划、成立合作社、建设菌菜大棚集资、建设菌菜加工厂集资等项目方案,得到全村群众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