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学科研战略思考的SWOT分析
2019-02-20
态势分析法(SWOT分析)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一种对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它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和外部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通过调查、列举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用系统分析的思想,从而选择一种最佳的趋利避害的发展经营策略分析的理论[1]。
1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基本情况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创建于1971年,前身为广西中医学院附设护士学校。1998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护理系,2000年成立广西中医学院护理学院,2012年更名为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广西最早开展高等护理教育的一所培养具有中医特色高级护理人才的院校之一。学院2000年开始招收护理学本科生,2005年增设护理学(英语方向)专业,培养涉外护理人才,2006年始,挂靠内科学、外科学等学科招收临床护理、护理教育等方向硕士研究生。2013年护理学科荣获广西高校重点学科,2014年增列为护理学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018年增列为护理学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我院与澳大利亚西南大学、英国伍斯特大学生命与健康学院、泰国孔敬大学护理学院、美国督优维尔学院等教育机构在护理科研、教学研究、短期进修等方面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专业办学基本条件的SWOT分析
2.1 优势
2.1.1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师资队伍和教学水平
2.1.1.1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学师资队伍设置合理
护理学院拥有一支年轻、精干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学院主要形成高职、本科、硕士3个等级的办学格局,形成了多层次、渐进式人才培养模式。护理学专业师资队伍结构合理。现有专业教师77人。附属医院兼职护理教师52人,高级职称42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5人,副高职称27人,硕士生导师24人。博士研究生学历2人,硕士研究生学历22人。2009年护理学专业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2010年老年护理学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目前,护理学科共建成《老年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2门校级精品课程。2007年护理学专业被评为校级优质专业,2014年护理学专业评为广西特色优势专业,2016年护理学专业获批为自治区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专业。护理学学科建设凝练为中医护理、老年护理、护理教育、社区护理、护理管理5个研究方向,拥有自治区级一流的护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家由高校经营的养老机构——广西重阳老年公寓,1个国家临床重点中医护理专科,2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护理专科培育项目。
2.1.1.2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改革紧跟潮流
护理学院多渠道筹措资金,办学经费充足。积极开展课程改革,注意将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合理整合。课程计划必须体现重视基础、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和发展个性的原则,课程设置应包括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者之间的比例可根据学校情况确定。积极开展课程改革,进行课程整合按照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护理学专业)的要求,学院以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将课程建设、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融为一体,形成了教学内涵建设的合力。主要从以下2个方面开展课程改革:①优化课程体系;②加强人文素质培养。学院对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优化,在课程体系中设立护理人文模块。实验教学内容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通过课程改革,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突出了重视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在护理学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中增加社会人文学科,设置护士人文修养、护理伦理学、护理管理学、护理心理学等课程,培养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重视学生中医临床护理思维能力培养。
2.1.2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科研创新成果显著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章程》中明确指出科学研究是学校主要职能之一。在领导班子中明确了1名副院长分管科研工作,专设科研办公室有专职人员1名,具体负责科研管理工作,从科研项目经费、成果、专利、奖励、监督等方面加强管理,规范科研行为,有效调动了教学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必须为教师或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师团队提供基本的科学研究条件,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提倡创新和评判性思维,促进教学和科研相结合。学校不断完善科研创新体系,搭建良好的科研平台,加强科研软实力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环境。近5年来,学院在教学科研方面取得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教科研立项课题共79项,其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级课题16项,厅局级课题44项,其他课题17项;发表论文138篇,其中,核心论文13篇;参与编写教材21部,著作4部;各级各类成果奖14项,其中,《养老服务业发展视角的“产教融合、公建民营”护理专业实体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荣获2014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发明专利3项。护理学专业经过17年的建设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为区域经济社会以及广西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2 劣势
2.2.1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活动以教师为中心,教学场所以教室为中心,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中心等现象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不够,整合课程数量偏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不够,设计学习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偏少。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内涵理解不够,课堂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开展形成性评价有一定难度。在关注人文关怀品质和沟通协作能力的养成,注重评判性思维和自我发展的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临床实践教学方法改革、课堂教学方法改革、实训教学方法改革、开展网络辅助教学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深入。教学研究投入不够,课题的层次偏低,教学成果偏少的改进措施,应进一步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整合、理论与实验的整合以及实验与实验的整合。教师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青年教师比例相对偏高,高职称教师比例相对偏低,45岁以下拥有硕士学位的硕士生导师人员极度缺乏,亟待培养,尚未有护理学科博士生,教师队伍中高层次人才缺乏。师资培训机制尚不能满足教师发展需求。
2.2.2 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科学研究方面有待提高
承认差异可引发更多思考,简单模仿则可能带来研究成果的“水土不服”。缺乏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和标志性成果。教学科研互动不足,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不够,整合课程数量偏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不够。基于问题的教学法、雨课堂的应用偏少,教室对形成性评价内涵理解不够,课堂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开展形成性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研究投入不够,课题层次偏低,教学成果偏少。缺乏高水平的科研立项和标志性成果科研教学互动不足。由于新组建的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是在2017年3月正式成立。现在岗专任教师几乎全是原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中医学校的原班人马,而受长期在中职一线教学的影响,初入本科高校任职的专任教师对于的科研意识还未上升到新的高度,还未适应大学的科研学术氛围。大部分一线教师还沉浸于人生事业发展的初级阶段,未能意识到科研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对于科研的积极性有待提高。作为管理者也应采取合适的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研的积极性,并以身作则,起到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单纯的领导执行力对整个学科的科研进步作用甚微,要通过领导的个人魅力和个人能力带动整个团队的建设,要激励整个学院动起来。
2.3 机遇
2.3.1 提升教学教学理念、加速教学改革、提高师资队伍
学校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2014年,学校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能力为导向,以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对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提出了指导意见。新方案强调了几个方面:强化了中医护理类的课程,减少中医临床类的课程;注重学生的人文知识摄入,增加了人文社科方面的课程;部分护理专业课程适当提前,在入学一年级即开设,让学生早接触临床。2014年,学校建成了“考易”考试平台,构建了课程试题库,对一些课程实施了计算机无纸化考试。2015年,学校下发了《关于开展形成性评价的通知》,建立了形成性与终结性评定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开展了学生学习成绩形成性评定。2016年,按照教育部高等学校护理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护理学本科专业规范要求》,学校修订了护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增加了主干课程实践课时比例,在《内科护理学》《外科护理学》等核心课程增加综合实训项目,同步医院见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学校依据社会需求和学校教学资源情况,制定招生计划。以护理学专业认证为契机,强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加强学科建设。要在树立国际化视野,坚持开放办学上下功夫。要瞄准世界高等护理教育发展前沿,学习借鉴世界先进的护理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经验,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建立和完善以学科专业为依托、以教师和学生交流为主线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渠道,开展人才联合培养、导师互聘、学生互访、科研信息互动等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积极扩大交流规模,推进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多种方式利用国外优质教育资源,探索中外合作办学新模式,提升学科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开设护理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必须依据国家医药卫生服务体系改革和护理学的发展,不断进行教学改革,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
2.3.2 提高学院师资科研意识、强化科研能力、提升科研水平
护理学院必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定期回顾与总结专业建设情况,分析社会和专业发展需求以及经费投入需求,修订专业发展规划学院根据国家和广西各个时期的发展规划,结合学校实际工作,在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先后制定不同时期发展规划。在学院各时期的发展规划中,既有对前一阶段工作的回顾、检查和总结,也有对制定规划当时学校发展所面临的形势与环境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明确学院各个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和举措。当前,护理学院根据《医药卫生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以及《全国护理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精神,在对“十二五”期间各项事业发展进行全面总结,在科学分析当前面临机遇和挑战的基础上,制订了《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明确了护理学院“建设成为区域一流国内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的发展定位,提出了护理学专业“省级优势特色专业”的建设目标,从招生规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和教材建设、实验实习基地、学科建设与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科学谋划,努力培养“具备良好的人文、科学和职业素养,具备较系统的护理学、中医学及相关医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基本的临床护理能力和中医护理能力,初步的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及科研能力,具备中医临床护理思维、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在多元文化背景下从事临床护理、中医护理、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护理科研及预防保健工作的专业人才”,为医疗护理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提升学院教师学历,软硬兼施,有奖有罚,鼓励教师深造,激励所有的硕士学历以下的在编、在岗人员在一定年限内取得硕士学位,激励所有的非博士在编、在岗人员在一定年限内取得博士学位,另外,高级职称在职人员每年完成论著1篇以上,并且要积极申报省级以上科研课题及厅局级以上课题立项。如不能完成任务者,采取“高职称,低聘任”的方案鼓励教师提升个人能力。
2.4 挑战
2.4.1 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兼职教师资源库
教学内容的优化与整合不够,整合课程数量偏少;教学方法的改革与研究不够,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偏教师对形成性评价内涵理解不够,课堂较大,学生人数较多,开展形成性评价有一定难度教学研究投入不够,课题的层次偏低,教学成果偏少。进一步优化与整合教学内容,加强课程整合,注重基础与临床的整合、理论与实验的整合以及实验与实验的整合。加强教学方法改革的研究,积极探索研究式、讨论式、案例式和基于问题的教学法等教学方法,特别是增加情景教学课堂,扩展情景教学试点范围,每年新增3~5个综合情景教学案例,形成教学案例库。加强教师培训,加深对形成性评价的理解,通过课题立项的形式开展形成性评价的相关研究,积极推广形成性评价。使专职、兼职教师比例稳定在1∶2。学校应根据招生规模以及学科专业发展惰况制定教师队伍发展规划,按照加强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完善师资队伍墙训的各项制度,实现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不断增强临床护理师资队伍建设。
2.4.2 着力推进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转变
学校高度重视教育资源建设。切实加强科研工作的规划、布局、组织、协调和协同,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科研水平。着力推进学院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中医药大学转变。坚持引进和培养并重。学校制定了《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横向课题管理办法》《科研经费管理暂行办法》《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专利工作管理办法》《科技奖励暂行办法》《发放科研项目间接费用绩效支出的实施细则(试行)》《临时聘用科研人员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学术道德规范,预防学术不端的暂行规定》《关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实施细则》等科研政策和管理办法学院严格执行学校相关管理制定,制定了“十三五”发展规划,在规划中明确了科研发展目标和任务。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引进护理学科带头人或学术骨干,争取5年内引进有护理学科背景的博士研究生2人或3人。鼓励和支持中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选送部分教师去海外或国内高水平大学研修学习。重点推进多学科合作、国际合作究的重大项目,引导教师发表高水平文章,全面提升科研质量和水平,教学与科研互动。成立研究小组,组成人才梯队,在专业建设中凝练研究方向,把握护理学科发展新趋势,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使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改革与专业建设。加强对教师教学研究能力的培训,提高教师参加教学研究的意识与能力,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积极申报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的教学研究课题,不断总结凝练教学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