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的问题与对策探究
2019-02-20潘玉兰
潘玉兰
(昆山市职业农民培育指导站,江苏 昆山 215300)
为了开展农业生产的新途径,实现农业结构的优化转型,促进农业经济的进步发展,要强化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工作。为此,要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丰富教育培训内容、增加教育工作的宣传与推广,提升农民参与教育培训活动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进而改善我国农民的专业素质和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最终实现现代化农业建设的发展目标。然而,在实际教育的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针对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和相关机构要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
1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现存问题
1.1 缺少健全的教育培训体制
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就要建立一个健全的教育培训体制。然而,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许多地区都缺少体制看管,教育培训体制有待健全。目前,大部分教育培训活动都依赖于农广校体系组织,其他部门机构的参与度较低,部门之间缺少沟通和协作,造成资金、场地、时间等活动要素产生矛盾。由于各个部门之间存在管理间隙,所以经费来源往往不叫多元化,培训质量难以控制,导致教育培训效率低下且看展困难。如果教育培训体制长期缺失,不仅会影响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还会影响农村经济转型,导致各部门产生矛盾。
1.2 农民整体素质偏低
虽然我国教育事业在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普及度在不断提升。但受到经济、区域等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教育事业都很落后,农民整体素质有待提升。一方面,受到教育环境、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往往缺少基础文化知识。大部分农村居民的文化水平都处于初中、小学阶段。另一方面,农民观念陈旧,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差,创新、革新能力不强,导致教育培训工作效率不高。在日常的农业活动中,许多农民缺少创新和探索的积极性,长期满足于发展现状,进而不仅影响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会导致区域经济的长期落后。
1.3 农民缺少参与积极性
从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积极性、创新性较强的农民普遍会到城市中求职发展,进而导致农村的留守人员大部分都是妇女、儿童、老人,留守的青壮年较少,高质量人才更加匮乏短缺。不仅如此,许多农民都没有认识到农业知识、技术的重要性,进而导致其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不高,为教育培训工作的正常展开增加了难度。
2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改进对策
2.1 完善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是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基础。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有很大的区别,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生产经营、专业技能和社会服务型。针对不同类型的职业农民,要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房展。政府部门要根据实际的培训教育内容制定相应的计划规范,确保培训教育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大技术、人才、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投入,确保培训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积极借鉴各个区域的培训教育经验,对不用的培训教育方法进行甄别筛选,将其与本地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有效融合,以此促进教育培训事业的进步。
2.2 丰富教育培训内容
我国具有丰富的农业资源,所以农业可以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政府要充分发挥引导、号召的作用,丰富教育培训内容,满足不同地区、从事不同农业活动的农民的需求。例如,山地丘陵地区适宜种植果树,培训教育工作要以果树种植为主,也可以添加畜牧养殖的相关内容,对区域资源优势进行充分利用,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可以通过开展田间学校、依托农业企业等方式来进行农业技术、知识的传授教学,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确保教育培训的有效性。
2.3 强化教育培训宣传
为了确保教育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要提升农民对教育培训的认识,增加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此,国家要加大宣传力度,发布相关的政策文件、激励政策。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带头作用,推展宣传渠道,通过新闻、网络、广播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相关政策的传播。积极宣传教育培训的成功案例,使农民认识到教育培训工作的作用和意义,进而增加农民参与教育培训的动力。
2.4 引进教育培训资源
一方面,要加强各大高效对人才的培养,在校园中选拔农业人才,鼓励更多人才参与到职业农民培训教育事业之中。另一方面,要强化基层教育工作,积极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教学方式,使教育培训工作不再局限于教室、校园之中,提倡网络宣传、网络教学,政府要协助相关部门建立有效的网络教育平台,通过现代化网络技术扩大教育培训的范围。此外,要改善人才待遇,加大各项资源的投入力度,全面提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事业。
3 结语
综上所述,为了促进我国农业的进步发展和建设,要提升我国农民的专业素质和技术能力。为此,要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掌握当代农民的教育培训现状,解决各项教育培训问题,全面提升我国农民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