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主城区酒店业空间布局及影响因素研究

2019-02-20周美玲刘春霞李月臣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9年1期
关键词:经济型酒店业空间布局

周美玲,刘春霞,李月臣

(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2.GIS 应用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3.三峡生态环境遥感研究所,重庆 401331)

21世纪以来,在各项旅游政策的支持下,我国酒店业顺势快速发展。2008年前后,我国酒店业发展至白热化阶段,2016年相较于2008年,星级酒店数量减少2 414 家,平均客房出租率下降3.6%,利润总额减少27.29 亿元。中泰证券研究所提出,自2016年开始,我国酒店业的主要矛盾为地域性与结构性矛盾,地域结构不均衡导致供求矛盾的产生,致使酒店收益大幅度降低。因此,在2018年酒店业回暖阶段,我国应合理布局酒店业,优化酒店业结构,提高酒店业收益,促进我国酒店业健康持续发展。

国外酒店空间布局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以Ashworth 的研究为代表探讨城市空间结构与住宿业布局的关系[1-4]。21世纪以来,以Chou 的微观选址研究为代表逐渐由宏观向微观研究深化[5-8]。我国研究起步较晚,近十年随着住宿业与空间统计学的发展,酒店空间布局研究才逐渐兴起,且大多沿用国外研究成果,研究视角主要停留在宏观角度,研究内容包括酒店空间布局的特征及演化规律、酒店区位布局的影响因素[9-17]。研究方法主要体现在地理学(区位商、地理集中指数、空间洛伦兹曲线)、社会统计学(相关分析、回归分析、聚类分析、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区域经济学等方面[18-23]。应用空间统计学来定量研究酒店空间布局的文章鲜见,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此外,在进行点模式空间统计分析时着重采用最邻近指数法来探讨酒店业整体布局模式,较少利用函数法考虑不同距离尺度上布局模式的变化,函数法已在大部分商业网点的研究中得以广泛运用,将会成为研究酒店业空间布局模式的趋势。

从相关研究发现,研究尺度主要停留在全国及部分主要城市或城市群,对作为典型山地城市及西部唯一直辖市的重庆市的研究屈指可数,陈诗全、陈雪钧等就重庆主城区星级酒店的空间布局情况展开了研究[20,24]。研究成果存在以下不足:第一,研究对象局限于星级酒店,对经济型酒店空间布局的研究空白;第二,研究方法主要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洛伦兹曲线等传统的研究方法。基于此,本文以重庆主城区星级酒店与经济型酒店为研究对象,应用GIS 与空间统计学来定量研究酒店业的空间布局情况,从而更好地把握酒店业的空间布局特征及其内在规律,为城市经济及旅游规划提供理论与实际参考。

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本文以重庆主城区星级酒店与经济型连锁酒店为研究对象,经济型连锁酒店的筛选标准见文献[10]。通过重庆市旅游局、各星级酒店官网及各连锁品牌官网整理数据,截至2017年底,共有星级酒店86 家,经济型连锁酒店204 家,两者合计290 家,共有A 级景区78 家。通过高德地图批量获取各酒店、景区经纬度,并通过GeoSharp 软件进行坐标校正;重庆九区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及旅游收入等经济数据来源于各区县统计公报;交通主干道数据来自wiki 世界地图数据库;地价参照《重庆主城区及江津区双福街道珞璜镇土地级别册(2012年版)》与中国地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的重庆市商业用地土地级别。

1.2 研究方法

1.2.1 空间点模式分析方法

为了解酒店业整体的空间布局属集聚、分散还是随机模式,以及集聚、分散程度,本研究采用基于距离的最邻近指数法进行判断;为了解酒店业整体以及各类型酒店在不同距离尺度上的具体布局情况,本研究借助CrimeStat3.3 软件,采用L 函数判断并用蒙特卡罗方法进行检验;为了直观展示各类型酒店的集聚情况,本研究利用核密度估计法进行判断。点格局各方法的具体含义及计算模型见相关研究[10,25]。

1.2.2 最近邻距离层次聚类法(NNH)

在样本数充足的情况下,NNH 较核密度估计法更能直观展示点集空间分布的集聚区及区内点数据的个数,因此本研究采用NNH 探讨重庆主城区酒店热点区的分布。NNH 以各点最邻近距离为标准,通过定义一个极限距离和集聚单元的最小数量,将各点对最邻近距离与该极限距离相比较,当其大于该极限距离且符合集聚单元的最小数量时,即可成为此集聚单元的一点,以此形成研究区域内若干个集聚热点,并可根据需要对初级集聚热点按照同样的方法再次聚类[25]。

1.2.3 标准差椭圆

为了解各类型酒店空间分布的方向性,揭示酒店业分布规律,本研究采用标准差椭圆以描述观测点基于平均中心的偏离程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首先,求出标准差椭圆的中心(平均中心)坐标:

其次,求出旋转角θ:

再次,计算长轴长和短轴长,其计算公式与计算标准差公式相似:

最后,以平均中心为中心,将y轴从正北方向顺时针旋转θ度,以2Sx和2Sy为椭圆长短轴的长度,即可得到标准差椭圆。

2 重庆主城区酒店业空间分布格局

2.1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

重庆主城区包含渝中、九龙坡、沙坪坝、大渡口、南岸、巴南、江北、渝北、北碚九个市辖区,幅员面积5 472.68 km2。受山地城市自然要素的限制及人为因素的引导,2007 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中规划建立“多中心、组团式”的主城布局结构,五大商业中心以渝中区为中心,观音桥、沙坪坝、南岸、杨家坪为副中心,大石坝、鱼嘴、西永等15 大组团之间以河流、山体为天然屏障。五大中心由于便捷的可达性、服务设施与基础设施的完善集聚了大量酒店,酒店空间布局也呈现出多中心聚集的组团式空间布局特征,如图1所示。

图1 重庆主城区空间结构

2.2 重庆主城区酒店业整体空间布局特征

2.2.1 总体呈集聚分布,集聚程度先增后减

根据相关公式利用ArcGIS 得出最近邻指数R为0.249 <1,说明重庆市主城区酒店整体呈集聚分布状态,集聚性较强。通过L 函数对结果进行进一步验证,并从不同距离尺度判断主城区酒店的空间分布模式,由图2可知,观测值L 曲线位于包络线以上,酒店整体呈聚集分布模式,并且随着距离尺度的不断增加,观测值先增后减,并在9.42 km 处达到峰值,这说明,当尺度半径在9.42 km 以内逐渐增大时,重庆市主城区酒店聚集性不断 增大。

图2 L 函数与蒙特卡罗检验

2.2.2 热点区功能导向性分布明显

利用最近邻距离层次聚类(NNH)方法对酒店热点区进行探讨,如图3所示,探测到8 个热点(集聚)区域。从酒店集聚区的区位来看,趋向于布局在以下地段:首先,沿商业区分布,八个集聚区有五个沿CBD 分布,以解放碑、观音桥、三峡广场、杨家坪、南坪为中心的商业圈内集聚了大量酒店,这些地区集聚了大量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因此吸引了大量酒店入驻;其次,沿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分布,位于渝北的唯一集聚区沿龙头寺汽车站-重庆北站分布,两大车站相对发展成熟,距离市区较近,交通通达度高,为游客集散地,因此集聚了大量酒店;第三,沿旅游景区分布,渝中区的另一酒店集聚区位于嘉陵江滨江路,滨江路一线为著名的江景区,吸引了诸多游客,因此激增了对酒店的需求;最后,沿科技园-奥体中心分布,九龙坡另一酒店集聚区分布于此,石桥铺科技园区是科技人才和企业的集中区,商务、会议团队较多,奥体中心由于场馆配套设施的完善而出现酒店的集中。

图3 重庆主城酒店热点区分布

2.2.3 热点区内酒店类型与城市功能吻合

在参考国内外城市酒店业空间布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携程官网的酒店档次分类及重庆市自身情况,将五星级与四星级酒店合并为高档酒店,三星级酒店归类为中档酒店,二星级及经济型酒店合并为低档酒店。通过对各热点区的酒店类别及数量进行统计,除龙头寺汽车站-重庆北站集聚区外,其余集聚区内酒店分布混杂,各档次酒店均有分布,但与城市功能较好吻合。解放碑商圈作为主城区核心商圈,经济繁荣,石桥铺科技园高级企业集中,因此集聚了大量的高档酒店;江景区附近环境优美、可供观赏性强,因此中高档酒店较多分布;龙头寺汽车站-重庆北站附近交通便利,但安全保障低,入住客人平均消费水平低,因此唯有经济型酒店在此布局;五大商圈附近商务人士、游客均来往频繁,为满足不同客人的住房需求以致高中低档酒店混杂分布。热点区内的酒店类别及数量如表1所示。

表1 热点区内的酒店类别及数量

2.3 重庆主城区各类型酒店空间布局特征

2.3.1 各类型酒店的分布特征

本研究通过L 函数从不同距离尺度判断并用蒙特卡罗方法检验重庆市主城区各类型酒店的空间分布模式。由图4可知,除二星级酒店为随机分布模式外,其余酒店类型呈集聚分布模式,集聚度最高为经济型酒店,其次为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酒店。经济型酒店布局模式与酒店整体相似,集聚拐点位于7.99 km处,集聚程度随距离尺度的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规律;二星级酒店数量少,且分散分布于各区,所以分布模式随机;三星级酒店在6.57 km 拐点处曲线下滑明显,集聚程度迅速降低;四星级酒店集聚程度随距离的增加变化不大;五星级酒店数量有限且分布于各大商业区附近,因此集聚程度较低。

图4 各类型酒店L 函数与蒙特卡罗检验

2.3.2 各类型酒店的布局结构

本研究采用核密度估计法对各类型酒店分布区(见图5)进行了直观展示。高档酒店密集分布于五大商圈附近,五星级酒店呈团块状集聚于观音桥商圈-三峡博物馆-解放碑商圈连线区域,四星级酒店密集区呈以渝中区为中心,北连江北渝北,南接南岸,西到九龙坡的“士”字结构;三星级酒店分布相对均衡,呈沿交通枢纽聚集的特征,分布密集区为嘉陵江滨江路沿线、江北机场、陈家坪汽车站等附近;二星级酒店分散分布于沙坪坝三峡广场、渝北大竹林、重庆火车站、奥体中心及巴南三峰揽胜游览区附近;经济型酒店主要分布于CBD、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景区及高校附近,分布态势与四星级酒店类似。

2.3.3 各类型酒店的布局走向

图5 重庆主城区各类型酒店核密度与标准差椭圆

本文利用标准差椭圆工具对各类型酒店分布的方向性进行分析,如图5所示。四、五星级酒店呈东北-西南走向,二、三星级酒店呈西北-东南走向,三星级酒店方向性更明显,经济型酒店表现出南北走向。高档酒店东北-西南走向和椭圆内长江的走向一致,其发展方向往往折射出一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方向,这与重庆市沿江发展的经济思路一致;二星级饭店分布走向主要受东温泉光中温泉山庄的影响,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郊旅游资源对酒店空间分布的影响;经济型酒店因受北碚地铁站及西南大学的影响,致使其与四星级酒店布局结构大致相同但走势有所偏离,印证了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及高校对经济型酒店布局的影响显著。

3 重庆主城区酒店业空间布局的影响因素

3.1 经济因素

繁荣的城市经济与发达的旅游业吸引的大量客流,是酒店主要的客源市场[17]。本文主要选择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游客人数、旅游收入指标,运用Pearson 相关分析探究其对酒店布局的影响程度。

由表2可知,人均GDP、第三产业产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酒店数量的相关系数皆大于0.8,且通过0.01 显著性检验,呈高度正相关关系,说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程度对其布局影响显著。旅游收入与游客人数与酒店数量不构成相关关系,或因样本数小造成的失真,或说明当地的旅游收入与酒店数量关系不大。

表2 Pearson 相关分析结果

3.2 交通便利度

交通通达度高有利于增强地区的可进入性,对酒店选址布局的至关重要[26]。为了更直观地了解重庆主城区各类型酒店与区内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的空间相关性,本文分别以交通主干道、火车站(高铁站)、汽车站、机场等重要交通基础设施为中心建立多环缓冲进行分析。

如图6所示,酒店的空间布局呈现出明显的交通导向性分布。酒店距城市交通主干道的距离越近分布的酒店数量越多,呈酒店数量随距离衰减规律。就与火车站、汽车站的空间邻近度分析,4 km 范围内分布了绝大多数酒店,2 km 范围内中低档酒店占据了大半,说明火车站、汽车站对中低档酒店的影响较大。就江北机场而言,虽为游客集散地,但附近嘈杂、商业网点布局少,导致酒店数量有限,对其进行了5 km 缓冲,缓冲区内的15 家酒店70%为经济型酒店。交通设施对酒店布局影响显著,周边应合理布点,重庆大部分火车站、汽车站附近酒店已呈饱和状,可适当增加重庆西站附近的中低档酒店数量。

图6 各类型酒店与重要交通基础设施空间邻近度分析

3.3 商业繁华度

商业区是一个地区经济最繁荣、人流量最集中的地区,对酒店具有较强的拉动作用[27-28]。小节2.2 的分布特征也反映出商圈是影响酒店布局的重要因素。文本研究对解放碑、观音桥、南坪、沙坪坝、杨家坪五大商圈内的酒店类别与数量进行了统计(见表3),占比最高为五星级酒店,其次是经济型、四星级、二星级、三星级酒店,其中51.58%的高档酒店集聚在此,这与高档酒店的功能定位一致,通常为商务、会议等商业接待的业务服务。从区位布局来看,解放碑核心商圈内分布的酒店数量最多,对酒店布局的影响最大,且商圈内酒店价格明显高于其他区域酒店价格。

表3 商圈内各类型酒店数量

3.4 景区因素

旅游景区吸引的大量游客是酒店极大的客源市场,对酒店布局影响显著。本文运用Pearson 相关分析探究其对酒店布局的影响程度,得到相关系数为0.705,通过0.05 显著性检验,呈正相关关系。同时,采用缓冲分析法进一步说明旅游景区与各类酒店间的关系,参考相关文献对重庆市旅游景区点数据进行1 km 缓冲[24]。由于某些酒店位于两大景区甚至更多景区的缓冲范围内,所以缓冲区内酒店合计445 家。由表4可知,景点资源对经济型酒店的影响最为显著,附近分布了63.82%的经济型酒店,因大多数景区有淡旺季之分,淡季经济型酒店耗损相对高星级酒店小,而且大多数自助旅游者倾向选择性价比高的经济型酒店。从景区自身角度分析,4A 级景区对酒店布局的影响最为显著,吸引了57.08%的酒店,因4A 景区吸引的游客数较其他景区多,市场需求大,因此大量酒店集聚。研究发现,部分重要A 级景区附近无星级、经济型酒店布局,势必给游客带来不便,酒店布局应结合各景区的过夜旅游人数合理分配酒店数量及房间数量。

表4 景点缓冲区范围内各类型酒店数量

3.5 地价因素

不同酒店对地价的支付能力不同,地价高低对酒店选址及酒店价格的制定产生重要影响[29]。参照《重庆主城区及江津区双福街道珞璜镇土地级别册(2012年版)》与中国地价信息服务平台发布的重庆市商业用地土地级别,根据酒店地址确定各酒店的土地级别,如表5所示。

由表5可知,除经济型酒店之外,酒店星级越高,越倾斜分布于高地价级别区,一级地价区五星级酒店占比46.97%,三级地价范围内高档酒店占比58.83%,呈由高星级向低星级依次递减的规律。总体上,高档酒店与经济型酒店集中分布于三级及以上的地价级别区,与上述高档酒店与经济型酒店集聚于商业区附近相符合。通过携程官网进行酒店价格对比,高地价区酒店价格高于同类型酒店均价,因为高地价区交通基础设施完善、商业经济繁荣,催涨了该区域的酒店价格。

表5 重庆主城区酒店土地级别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基于ArcGIS、CrimeStat、SPSS 软件,应用空间统计学定量方法探讨重庆主城区酒店业的空间布局情况,弥补了重庆市经济型酒店研究的空白,为重庆市酒店业的空间布局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方向。

第一,重庆主城区酒店业整体呈集聚分布模式,集聚峰值位于9.42 km 处,大部分集聚区沿CBD 分布。五大中心因其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吸引了诸多酒店入驻,致使集聚区过于集中,在新兴商业区及其他组团区内酒店分布较少或空白,部分重要的A级景区(南温泉风景区、铁山坪等)附近无一家星级、经济型酒店布局。

第二,各类型酒店功能导向型布局明显,对塑造城市空间结构作用显著。城市的诸多变化与酒店紧密联系,高档酒店密集分布于五大商圈,改变了城市景观,促使了城市功能区的形成;酒店与长江、嘉陵江两江结合,促使旅游观光区、休憩商业区的形成。酒店业的发展成为影响重庆城市地理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经济、交通、景区、商业、地价因素对不同类型的酒店影响程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对高低档酒店影响显著,交通通达度对各类型酒店都有显著影响,火车站、汽车站等重要交通设施对中低档酒店影响更大。商圈、基本地价对高档酒店的限制作用弱,呈由高星级向低星级递减的规律。众多经济型酒店还依附景区进行分布。

第四,针对本文的实证结论,笔者给予以下建议:适当分散中心地的集聚压力,综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及布局关键影响因素,应在大石坝、嘉州、龙头寺等新兴商业区附近适当增加星级酒店数量,在新型高铁站重庆西站及部分重要A 级景区(南温泉风景区、铁山坪等)附近布局更多的经济型酒店,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大渡口组团、西彭组团等,给予更多的政策与经济扶持,为酒店业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此外,注重酒店业对城市景观的塑造作用,政府要严格把关新增酒店的布局地点与建筑风格,对部分影响城市形象、布局不合理的酒店予以拆除或改造,企业也要根据自身优势合理选址。

猜你喜欢

经济型酒店业空间布局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国内酒店业危机管理的应对及措施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酒店业销售与收款环节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
经济型连锁酒店的“小算盘”
中国酒店业的海外生意经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经济型数控车床自动化加工系统的改造
打开酒店业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