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心理干预在职业病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19-02-20苟玉会狄燕玲韩家旭
苟玉会,狄燕玲,韩家旭
(吉林省职业病防治院化学物中毒诊断治疗中心,吉林 长春 130000)
职业病是指由于各类职业性危害因素引起的各类特定疾病,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会接触到粉尘、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气体等,长期处于有害环境会导致患者发病。由此可见,职业病并非患者自发的机体病变,而是由于工作中未做好防护措施所致,因此职业病患者易发生不同程度的多种心理障碍,直接影响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因此要加强对职业病患者的心理干预,以改善治疗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本研究以436例职业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职业病患者43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87例,女149例,年龄29~66岁,平均年龄43.5岁;体重51~84 kg,平均体重66.7 kg;436例职业病患者中包括职业性汽油中毒79例,职业性苯中毒128例,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78例,混合气体中毒76例,噪声聋中毒75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21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重、职业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患者入院后即进行对症治疗,根据病情进行检查、诊断,制定科学的医护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进行心理干预,具体如下:(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职业病患者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主要是由于患者发病后会产生较大落差,再加之长期住院,生活环境也发生了变化,导致患者心理压力增加,产生被抛弃、被孤立、被边缘化的感觉。护理人员要对患者进行充分的尊重,尊重其人格,注意保护患者隐私;主动与患者接触、交流,拉近与患者的距离。(2)采用多样化的心理干预方法:采用暗示疗法、认知疗法、工娱疗法、药物疗法、生物反馈、音乐疗法等多种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通过专业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患者疏导不良情绪,使其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组织患者加强职业病预防知识的学习,增强患者的治疗信心,使患者了解到职业病的发病机理、注意事项等,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正确认知,以消除其不良情绪。
1.3 评价指标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对两组患者干预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两个量表各包括20个项目,按照症状出现频度将每个项目分为1~4级,各条项目累计得分80分,得分越高证明患者焦虑、抑郁状态越严重。
采用院内自制满意度调查表调查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评分大于90分者评价为非常满意,70~89分者评价为基本满意,低于70分即评价为不满意,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率+基本满意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
观察组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218例患者对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者118例,基本满意者97例,余者3例不满意,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62%;对照组对护理服务感到非常满意者84例,基本满意80例,余者54例不满意,对照组护理满意度为75.23%,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护理干预后SAS、SDS评分比较(±s,分)
组别 n SAS SDS观察组 218 60.97±6.37 58.83±4.27对照组 218 68.43±6.72 66.45±6.98 t 7.8323 6.4832 P<0.05 <0.05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n(%)]
3 讨 论
随着我国医疗条件、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劳动法律法规的完善,我国职业病的发病率逐年下降,职业病的治疗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仍然有很多职业病目前仍然无法在短期内治愈,再加之职业病发病原因的特殊性,患者易发生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再加之经济负担较大、长期住院、脱离工作岗位产生的落差感等,导致患者产生各种负面情绪,从而直接影响到其治疗依从性,因此加强职业病患者的心理干预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研究中针对观察组患者加强心理干预,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恐惧、抱怨等不良心理进行及时疏导,以缓解其心理压力,其SAS、SD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针对职业病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可显著缓解其不良心理,提高患者满意度,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