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汀类药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心功能指标的影响
2019-02-20邓丽丽
刘 杰,邓丽丽*
(1.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第一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2.陕西省安康市人民医院,陕西 安康 725000)
充血性心力衰竭又名慢性心功能不全,是由多种心血管如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共同作用下产生终末阶段病症,临床症状主要为心排血量下降、心功能减退等,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促使患者导致死亡重要病症之一[1]。临床上根据其病理病机-体循环淤血,提倡以缓解心脏功能压力、疏通血液循环通道等为主要治疗原则,因此多以常规利尿剂、硝酸酯类药物及他汀类药物治疗,但为进一步研究该疾病高效治疗方法,因此常将其治疗药物进行对比研究,近年来,逐渐发现他汀类药物疗效更具优越性,因此本研究旨在探析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下短期临床疗效,并对其影响患者心功能指标进行评估,现报告如下[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11月~2016年11月接受治疗9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选为观察对象,随机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所有入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相关诊断标准;②所有患者心功能分级(采用美国纽约心脏学会分级法)均为Ⅱ~Ⅳ级;排除标准:①患有急性冠脉综合征、急性心肌梗等患者;②患有严重肺、肝、肾等疾病患者。对照组中男25例,女20例,年龄35~78岁,平均(55.43±0.35)岁,病程5个月~12年,平均(6.24±1.15)年,在心功能分级上,有23例患者为Ⅱ级,有17例患者为Ⅲ级,有5例患者为Ⅳ级;观察组中男24例,女21例,年龄36~77岁,平均(55.64±0.85)岁,病程4个月~11年,平均(6.31±1.25)年,在心功能分级上,21例患者为Ⅱ级,18例患者为Ⅲ级,6例患者为Ⅳ级。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病程、心功能分级等一般资料对比分析上,均不存在较大差异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药物治疗:予以氢氯噻嗪片(浙江华圣爱诺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33185)、地高辛片(成都第一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51022119),氢氯噻嗪片使用方法是:口服,3次/d,25 mg/次;而地高辛片使用方法:口服,1次/d,0.25 mg/次。
观察组予以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阿托伐他汀钙(湖北益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53250),口服,1次/d,10~20 mg/次,以连续用药2周为一疗程。两组患者治疗观察时间均为1个月。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临床疗效,及其心功能变化情况。其临床疗效判定为:显效:患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等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功能改善幅度较大,为2级以上;有效:患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等临床症状有明显减轻趋势或部分得到缓解,心功能的改善幅度为1级;无效:者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口唇紫绀等临床症状均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100%。其心功能变化情况根据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博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指数检测结果而进行判定,其中左心室射血分数正常指标为:60%±7.0%;博心输出量正常指标为:60~80 mL/min;外周血管阻力指数正常指标为:1200~2000dyn.seccm-5.m2;心脏指数的正常指标为:3.0~3.5 L/(min.m2)。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分析数据进行梳理,并通过(±s)表示其计量资料,予用t检验,以x2检验计数资料,若结果为P<0.05,则数据间均有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反之则数据间没有明显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两周后临床疗效
观察组45例,显效38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78,对照组45例,显效25例,有效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73.33。组间对比有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变化情况
左心室射血分数、博心输出量、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指数均对比分析,存在较大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比较(±s)
组别 LVEF(%) SV(mL/min) SVRI(dyn.seccm-5.m2) CI(L/(min.m2))观察组(n=45) 48.58±5.10 48.12±0.15 1100.53±100.50 2.85±0.16对照组(n=45) 41.26±3.50 41.27±0.10 900.25±90.10 2.20±0.12 t 2.80 89.12 3.87 7.90 P<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据了解,充血性心力衰竭常可因患者患有冠心病、心肌炎等疾病而诱发,因此临床上将其视为一种综合性病症,以心肌出现严重缺氧、心排量不能满足人体正常需求、神经内分泌紊乱等为其严重病情发生表现,最终以影响患者全身性器官功能,促使其逐渐衰竭为终结,因此对于患者生命健康而言,具有严重威胁性[3]。
由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对人体健康威胁性较大,因而逐渐引起临床关注,并于近年来逐渐加大对该疾病研究力度。常规药物治疗主要是作用于排泄患者体内过量细胞外液容量,消除水肿,及用于控制伴有快速心室率心房颤动等,例如氢氯噻嗪片与地高辛片,在一定程度上可有效改善患者心肌缺氧、缺血等症状,缓解患者临床症状,但副作用亦不容小觑,例如极易引发心律失常、视力模糊等不良反应,因此安全性及治疗效果远达不到理想治疗目的;他汀类药物近年来逐渐走进人们视线,并发展成为治疗心力衰竭等病症主要药物之一,据相关研究报道指出,在国外研究记录中,他汀类药物不仅具有调脂作用,且具有抗氧化、抑制心肌肥大、抑制神经内分泌过度活跃等作用;我国临床在其研究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可通过发挥选择性抑制作用,对人体内合成限速酶还原酶进行抑制,减少细胞内胆固醇合成,从而加重人体血流动力学改变,促使心肌细胞与间质发生凋亡及纤维化,本研究中选取他汀类药物中阿托伐他汀钙片进行分析,阿托伐他汀钙片为他汀类血脂调节药,本身无活性,在口服及被吸收后可使胆固醇合成减少、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进而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等现象,并抑制心室重构,缓解患者临床症状,逆转各种危害性因素恶性循环作用,改善患者心功能[4-5]。本研究表明,观察组在他汀类药物治疗下,其临床总有效率(97.78%)明显优于对照组(73.33%),且LVEF(48.58±5.10)%、SV(48.12±0.15)mL/min、SVRI(1100.53±100.50)dyn.seccm-5.m2、CI(2.85±0.16)L/(min.m2)等指标均高于对照组LVEF(41.26±3.50)%、SV(41.27±0.10)mL/min、SVRI(900.25±90.10)dyn.seccm-5.m2、CI(2.20±0.12)L/(min.m2)等指标均,两组患者对比分析指标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予以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可获得较为可观短期临床疗效,且其对患者心功能有显著改善作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