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效果分析
2019-02-20李诗贤
李诗贤
(山东省滕州市中医医院,山东 滕州 277599)
急性心绞痛是心血管内科常见疾病,发作后患者需承受极大痛苦,疼痛症状可持续4~5 min左右,病情轻微者用药治疗后即可好转,严重者需用多种药物方可逐渐好转[1]。急性心绞痛发作时会使血管缩小,影响血液正常流动,导致心肌缺氧症状发生,对患者的身心健康存在严重威胁,及时有效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随着心绞痛发作频率增高,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治疗与预防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要内容[2]。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66例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常规药物联合氯吡格雷的治疗效果,现作以下汇报。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8月~2018年8月心血管内科收治的急性心绞痛患者66例作为研究对象,均在知情自愿下参与本研究。依据随机自愿原则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3例。其中,对照组女12例,男21例,年龄41~85岁,平均年龄(61.51±4.17)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57±1.29)年;观察组女15例,男28例,年龄43~83岁,平均年龄(62.78±4.82)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4.71±1.5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包括依那普利片(扬子江药业集团江苏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32026568),给药剂量:10 mg/次,每日1次,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J20171021),给药剂量:1片/次,每日1次,连续服药4周。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片(乐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123116),给药剂量25 mg/次,每日3次,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发作时间,测量两组患者的胆固醇、舒张压与收缩压三项指标水平。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持续时间对比
经4周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时间与发作频率对比(±s)
表1 两组心绞痛发作时间与发作频率对比(±s)
分组 n 持续时间(min) 发作频率(次/d)对照组 33 5.48±1.67 1.67±0.84观察组 33 3.51±1.51 0.86±0.42 t 5.0264 4.9545 P<0.05 <0.05
2.2 两组治疗前后的胆固醇与血压对比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胆固醇、舒张压、收缩压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观察组的胆固醇与血压水平明显改善,且三项数据均由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胆固醇与血压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胆固醇与血压水平比较(±s)
分组 n 胆固醇(mmol/L) 收缩压(mmHg) 舒张压(mmHg)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 33 4.62±0.37 3.97±0.39 150.67±4.59 141.58±5.81 101.81±4.68 86.44±5.81观察组 33 4.60±0.29 3.59±0.14 151.54±4.58 131.57±3.84 103.57±5.97 75.47±4.78 t 0.2443 5.2681 0.7707 8.2568 1.3328 8.3760 P>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 讨 论
急性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诱发冠心病的重要因素。急性心绞痛的持续发作时间一般在5min左右,发作时患者会出现明显的心绞痛症状,病情轻微者可自行痊愈或应用药物可有效控制病情,病情危重者也会危及患者自身安全[3]。因此,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药物可缓解病情,提高治疗效果。临床常应用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等药物竞争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可有效预防血管紧张素Ⅰ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的过程,显著提升血浆肾素活性,减少醛固酮分泌量,进而使血管阻力有效减少。依那普利可通过干扰缓激肽降解,减少血管阻力,使血管扩张,增加血管内血液量及含氧量,使心脏负荷有效减少,抑制血小板集聚作用,有效缓解心绞痛症状[4]。阿司匹林中有效成分可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效抗血栓,以防出现不稳定心绞痛导致心脑细胞处于缺血状态,同时阿司匹林的药物稳定性较高,用药治疗后药效持续时间较长。但是,经临床实践发现,应用阿司匹林、依那普利等药物进行常规治疗时,临床治疗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时应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从而有效控制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与发作时间[5]。氯吡格雷是一种ADP受体阻滞剂,可结合血小板膜表面的ADP受体,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促进血小板活动,联合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等药物时,可发挥协同作用,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6]。
据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时间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与应用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相比于常规药物治疗,在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联合用药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可有效控制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每次发作时间,提高治疗效果。观察组患者的胆固醇水平与血压水平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提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可改善血脂与血压水平,从而有效控制心绞痛症状。
综上所述,心血管内科急性心绞痛患者应用联合依那普利与阿司匹林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氯吡格雷进行协同治疗,可使患者的心绞痛症状有效改善,缩短疼痛发作时间与发作频率,有效改善患者病情。因此,在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治疗时医师需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科学选择治疗方案,从而有效控制急性心绞痛患者的病情,改善患者的预后效果,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