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求助,你的领导会更喜欢你
2019-02-19
我们办公室调来了新同事,磨合一段时间后,业务水平有所提升,但是依旧存在一个很大的工作态度问题:不懂的不愿意问。
因为这个不愿意问的毛病,他犯了很多错误,很多只要问上一句就不会犯的低级错误。
作为他的直接领导,从他来的第一天我就告诉他:“有什么不明白的,一定要提前问清楚,接到领导的任何一项工作,一定要掌握工作的内容、要求、时限等等,最忌讳的就是自己想当然。”
为什么说得这么明确了,还是依然做不到呢?
我和他再三谈过,深度挖掘了他真正的想法,终于发现了——
他不喜欢张嘴咨询、求助,是因为对这件事有很深的恐惧,“如果主动寻求别人的帮助,别人或者领导会认为我能力不行,我会因此而被看扁,进而丧失各种可能的机会。”
这是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年轻人的小聪明。他们总希望自己可以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滴水不漏,给所有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们不是放下姿态虚心请教,尽快熟悉岗位,适应角色,而是把很多精力都用在了掩饰自己的不足上了。但这样的结果一定是适得其反,由于能力水平不够,在自我掩饰的过程中,反而犯下了更多的错误。
求助于人这件事,不仅在职场会成为某些人的心头障碍,在生活中也是一样。
说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在很多家庭中,为什么母亲总是喜欢那些不成器的孩子,而懂事的孩子越努力讨母亲的欢心越不受待见?
答案是前者总是“麻烦”她、依赖她、理直气壮地对她提要求,让她有被依赖被需要的满足感,这样才能更加感觉到自己的强大。
这是职场新人最容易犯的错误,也是年轻人的小聪明。他们总希望自己可以在众人面前表现得滴水不漏,给所有人留下最好的第一印象。
这个奥秘,后者是不懂的,他们以为是自己不够好,才不被母亲爱,却不知道,恰恰是因为太乖了,不够坏,满足不了母亲某种隐秘的需要。
回到职场上来,每个新人都需要有一个成长期,而在成长期当中,他人的意见和指导都是必不可少的养料。
就像没有花能凭空在空气中生长,一个人也不可能完全靠着自己掌握一项新的技能,必须要学会团队协作,博取众家之长。
2010年,美国西北大学研究发现,老板其实更喜欢那些遇到困难会主动求援的下属,他们觉得这样的下属更敬业、更积极思考,甚至更尊重老板。
我以前的一位领导曾经告诉过我一句话:“要让你的领导对你刮目相看,与其讨好他,不如拿一个他最擅长的最引以为傲的问题来向他请教,这既是对自己最好的展示,也是對领导最好的恭维。”
这句话我当时不理解,后来自己成了领导我终于明白了,每个管理者都喜欢用脑工作的人,下属若是能够和管理者之间搭建出智力沟通的桥梁,才是获得认可和尊重的最简单办法。
在恰当的问题上求助于别人,其实会提升对方对你的评价,因为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智慧过人,可以为别人指点迷津,在潜意识当中,他们会觉得,“懂得向聪明的我求助的人,一定也是聪明人。”
沃顿商学院的研究者发现,脑力竞赛中接到搭档求助的人,赛后给自己的搭档打了更高的能力分。
当然,在职场上,求助也是有规则和底线的,并不是学会了求助就一定会进步,或者得到他人的认可,如果做得不合适,也会适得其反:
第一,不能问毫无技术含量的低级问题。像那些自己搜一下,查一下就能了解的问题,不要随便问别人,这样只能显得自己特别不爱动脑,懒惰。
第二,不要重复问某一类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总结共性经验,问一次,争取解决一类问题,总是重复问同一类问题,是缺乏逻辑思维的表现。
第三,自己职能范围内的工作,尽量自己完成。如果完不成要提交出足够的理由,最忌讳自己工作时间内不尽职,然后干不完了,又去麻烦别人。
第四,接到一项工作时,要提前将相应的工作要求、工作量都了解清楚。然后自己合理安排计划,切忌干一段问一下,临时抱佛脚。
第五,每天对自己手头的工作量都要有一个评估。什么是自己能干完的,什么是自己完成不了需要别人协作的,什么是着急的,什么是可以放一放的,要按照轻重缓急分配开,工作要有头绪,不能乱。
易中天说过:“年轻人就是要犯错的,也是要生病的。一个人如果从来不犯错误,犯一次就会要了他的命,一个从来不生病的人,最后攒下来的一定会是大病。”
敢于暴露错误,敢于承认不足,不是为了永久停留于此,而是逐渐在犯错生病中变得坚强,最终实现成长。
编辑/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