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2019-02-19刘柏成
刘柏成
东莞市百诚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广东 东莞 523000
1.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背景
在人类各项生产活动进行的过程中,土壤是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自然资源,更是十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以往一段时间中工业迅猛发展及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之下,带来的土壤污染问题越发严重起来,从而也就会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性及质量造成一定影响。土壤当中包含的有害物质也会直接对人类的身体健康造成一定影响,破坏我国生态环境稳定性。所以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是环境科学领域中相关人员的重要研究方向。以往一段时间当中,很多国家都在土壤修复领域当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也逐步在污染土壤修复这一领域中取得一定成果,依据相关研究成果的实际应用情况,可以了解到的是,在既定条件之下,投入一定数量的能量及物质,土壤污染这一问题是具有一定可逆性的。因为现阶段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究十分紧迫,因此对此问题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2.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措施的研究现状
2.1 土壤氧化-还原技术
这一项技术措施其实就是在污染土壤当中投放氧化剂或者是还原剂,让氧化还原剂和土壤当中的污染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实现去除土壤中污染物的目标。目前在对这一技术措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一般是会将研究重点放置在化学还原法对还原作用敏感的有机污染物作用上。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化学污染土壤修复技术领域中还包含固化及稳定技术等技术措施。
2.2 植物修复技术
植物修复技术措施有很多种, 比方说利用植物超积累的植物吸取修复,凭借植物本身具备的转化功能对污染土壤进行修复。农药以及放射性元素等都是可以被植物修复的污染物。国内外对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吸附修复技术详细分析,这一技术措施在重金属以及多环芳烃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当中,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后研究出一整套的集成技术措施。植物修复技术不单单是可以在去除农田污染物的过程中应用,人工湿地建设以及恢复生态环境稳定性等领域当中也逐渐得到应用。这一技术措施实际应用的过程中,首先会在各种高产及高去污能力植物当中进行筛选,对植物的土壤条件及生态环境适应性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但是现阶段超富集植物虽然可以在生长发育的过程当中吸收重金属,但是大多数超富集植物都会展现出生长发育速度缓慢以及生物量小等问题,并且这些植物一般都是连坐生长的,想要实现产业化发展目标,是一件较为困难的事情。因此想要让植物修复技术得到大范围的应用,在短时间之内并不可能实现。
3. 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3.1 逐步向着绿色土壤生物修复技术的方向发展
土壤生物修复工作进行的过程中,会对土壤性质、温湿度以及营养条件等参数指标提出比较高的要求。因此也就应当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不断进行优化调整,找寻出一个最佳的条件。针对超富集植物来说,应当在适当的时机对将其回收,以免在土壤上形成二次污染问题,并且回收的植物还可以在后续修复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应用,促使污染土壤修复成本得到有效的控制。所以在日后污染土壤修复工作进行的过程中,各项生物修复技术特别是植物修复技术肯定更是会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
3.2 联合、杂交土壤综合修复技术
比方说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综合氧化还原法以及反应墙等复合型修复技术和植物修复技术相互融合,将几种类型土壤修复技术的优势综合起来,弥补单一土壤修复技术措施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的缺陷,促使污染土壤修复效率及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从而也就可以在我国构建生态和谐型社会的过程中,起到一定促进性作用。
3.3 在原有技术措施的基础上进行改进
从植物修复技术措施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找寻更为优秀的重金属富集植物,通过科学合理的应用基因工程技术措施,将超富集植物的耐性基因转移到生物量大并且生长发育速度迅猛的常见植物当中,推动植物修复技术措施逐渐向着产业化的方向发展。从微生物修复的角度上进行分析,可以依据各种微生物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的应用基因重组技术措施,逐步开发出抗逆性强、分级能力强的基因工程细菌。除去上文中所说的问题之外,还应当详细对各项生物修复技术措施的原理进行分析,将植物-微生物修复技术中二者相互作用的原理找寻出来,或者是对植物耐受性基因和富集重金属能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以便于可以在后续新污染土壤修复植物研发工作进行的过程中,提供一定信息数据支持,促使植物研发工作的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当在某一个地区当中使用超富集植物之前,还应当详细分析这一种超富集植物实际应用的过程中,是否会在本地区当中引发生物入侵等问题。
结语
之所以会对受到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就是为了将土壤当中的污染物质去除掉,促使土壤这一重要资源可以重新投入使用,为我国人民群众构建出和谐的生态环境。根深层次的对土壤修复技术进行分析,不单单是土壤环境保护行业提出的要求,更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应当充分重视的问题。只有在污染土壤修复领域中取得一定成果,才可以对我国农副产业的发展稳定性做出保证,促使我国在国际竞争的过程中,展现出更为强劲的竞争力,最终也就可以在我国走上可持续发展道路上的过程中,起到一定推动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