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研究

2019-02-19孔子明

新农民 2019年23期
关键词:大斑斑病抗病

孔子明

(河南省遂平县植物保护植物检疫站,河南 遂平 463100)

作为国家重要粮食作物,玉米生长期间容易受到大斑病的危害,导致玉米产量和质量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为保证玉米种植业的健康发展,还要加强玉米大斑病的防治研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大斑病的控制管理,保证玉米产量和品质能够提高。

1 玉米大斑病的发生原因

感染玉米大斑病,初期玉米叶片会产生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之后沿着叶脉向两端扩展,最终在中央位置形成淡褐色或青灰色大斑,在边缘位置形成暗褐色大斑。发展至后期,病斑将发生纵裂,甚至发生融合,导致叶片变黄枯死。在潮湿季节,病斑下将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部分位置出现坏死斑。而病斑上形成的大量分生孢子将通过气流传播,导致玉米受到多次侵害,造成玉米品质和产量下降。分析大斑病的发生原因可以发现,病原为大斑凸脐蠕抱真菌,冬天将以玉米残体作为栖息越冬场所,而玉米种子只携带较少病菌。实施玉米连作,容易导致病菌积累。在第二年温度适宜时,病菌会在适宜湿度下被激活,产生的孢子随雨水和气流进入玉米叶片内,导致叶片受病菌感染。环境越潮湿,孢子越多。在空气湿度达到90°以上时,最适宜孢子形成,因此大斑病主要在中温、高湿气候下流行。在不同玉米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染病几率也有所不同,抗病性较低的品种更容易患上大斑病。

2 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措施

2.1 选取抗病品种

在玉米大斑病防治上,首先应选取抗病玉米品种,使玉米对病菌抵抗能力得到增强。种植玉米前,应结合地区气候、环境、土壤等因素进行品种选择。在大斑病发病率较高的地区,需要选择抗病、耐病的品种,特殊条件下可以进行玉米品种搭配选择,通过交替种植降低疾病发生率。此外,可以利用抗病品种进行抗病自交系的培育,将玉米大斑病单基因和多基因抗性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大斑病发生得到有效防治,从根本上防止大斑病的大面积流行。

2.2 合理配置作物

考虑到玉米连作容易导致农田病菌积累,还要合理搭配作物,使玉米栽培技术得到改进。结合株型、根系等作物特性,可以进行间套种植,因地制宜的将玉米与马铃薯、小麦等作物进行套种。对夏玉米进行早播早种,能够降低大斑病的发生概率。采取套种措施,进行宽窄行种植,窄行种植玉米,保持33cm行距和13~17cm株距,宽行种植其他作物,种植3800~4300株/667m2玉米,通过综合运用田间管理措施,能够使病害发生得到减少。

2.3 加强种植管理

在玉米种植期间,通过科学管理能够为玉米增产增收打下坚实基础。在春夏玉米播种前,需要对上年残株病叶进行处理,避免残留病菌源导致种植地块受到侵染。通过深耕、细作,能够使病源得到有效去除。为对种植结构进行改善,可以进行轮作倒茬,保证田间透光,通风良好,能够使玉米茁壮成长。在田间建设灌排系统,确保干旱时及时灌溉,洪涝时排水及时,能够为玉米创造适宜生长环境。玉米生长过程中,需要做好施肥工作,结合玉米发育情况施加肥料,如长效肥、有机肥、无机肥等多种,可以结合玉米生长需求和环节进行合理搭配使用,使植株保持健壮,提高玉米抗病能力。在玉米抽雄期间,还应增加氮肥,避免后期出现脱肥问题。在生长中后期,需要做到中耕除草培土,降低田间湿度,将底部2~3片叶摘除,使田间保持良好通透性。在玉米收获后,需要将田间病残体彻底清除,采取烧毁或深翻方式使病原菌快速分解。使用玉米秸秆堆肥,需要高温发酵将病菌去除。

2.4 实施化学防治

采取化学防治措施,还应加强玉米大斑病预测,做到及时发现大斑病,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保证药剂得到及时喷洒。采用农药治疗大斑病,通常在大田发病中心菌源处使用药剂,需要找好发病主要时期,在病株率达到70%、病叶率达到20%时进行农药喷洒,以便使玉米产量得到有效挽回。而在玉米大斑病防治方面,可以酌情用药。在玉米发病初期,需要使用内吸性杀真菌药剂,如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三唑酮乳油等等。在药剂使用时,应做到均匀喷洒,保证用量充足。在玉米心叶末期到抽雄阶段,也应当实时喷洒药剂,如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40%克瘟散乳油等,通常每亩喷洒50~75kg药液,应使整株叶片都能接触到药剂[1]。针对穗位上的叶片,需要重点喷施,还应做到交替使用药剂。每间隔7~10d,可以进行1次喷洒,连续喷施2~3次。在病情严重的情况下,需要适当增加药量,以便取得良好防治效果。

3 小结

在玉米种植规模不断扩大的背景下,需要重视玉米大斑病的防治工作,以便使玉米生产水平得到提高。考虑到玉米大斑病主要受气候、品种等因素影响,还要选取抗病玉米品种加强疾病防治,通过合理配置作物和加强种植管理尽可能降低疾病发生可能性,并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实现疾病控制,继而为玉米正常发育提供保障。

猜你喜欢

大斑斑病抗病
大斑啄木鸟和它的宝宝
茶轮斑病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其拮抗菌筛选
遇见啄木鸟
我国小麦基因组编辑抗病育种取得突破
黄瓜靶斑病咋防治
大斑啄木鸟
bZIP转录因子在植物激素介导的抗病抗逆途径中的作用
葡萄新品种 优质又抗病
掉在森林里的手机
番茄果实感染灰霉病过程中H2O2的抗病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