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蔬菜种植中农药残留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19-02-19李志娜
李志娜
(怀来县农业农村局,河北 张家口 075400)
0 引言
蔬菜作为日常生活的主要消费品,它的安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蔬菜病虫害是蔬菜生长发育过程中,影响蔬菜质量的关键,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多样性,化学药剂的减少使用,是减少蔬菜农药残留的关键。随着人们的消费水平及质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问题也愈来愈受到广泛的重视,改革势在必行。
1 蔬菜农药残留的现状
1.1 什么是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在农业生产中施用农药后一部分农药直接或间接残存于蔬菜中以及土壤和水体中的现象。对于蔬菜而言,种植过程中施用农药是造成蔬菜农药残留的主要因素。
1.2 农药残留现状
蔬菜大多数生长期短,病虫害比较严重,种植过程中需多次施用农药,在增加农产品产量,提升农产品质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是由于施药后采摘时间短,不可避免地造成蔬菜残留农药过量。我国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目前蔬菜生产中使用的农药主要有有机磷农药和氨基甲酸酯农药。这些年由农药残留引起的中毒事件不断发生,可见蔬菜农药残留污染比较严重。
2 蔬菜农药残留原因
2.1 蔬菜病虫害防治方法单一
菜农对于病虫害防治方法只限于农药,对其他防治方法缺乏正确的认知,主要觉得农药效果好、见效快。还有菜农不讲究用药技术,一旦认为防治效果不佳,就加大用药量,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恶性循环,导致农药残留增加。
2.2 菜农缺乏农药相关知识
当下,农村种地的菜农大多是文化及综合素质偏低的人员,对农药种类、使用范围、方法等多数来自药品销售人员以及口口相传,对农药残留危害知识一知半解,不能合理掌握农药的使用准则和安全标准。因此,在蔬菜农药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随意性和不科学性,造成农药使用超量等问题出现。
2.3 法律法规、检测标准有待健全
我国农药安全使用的相关法律较少,修订的时间与当前的发展形式不相适应,导致在实际农药残留的监管工作中存在问题。农药残留检测体系检测工作存在不足,我国虽然已经制定了一定数量的限量标准,但是仍然存在标准的缺失,严重制约了蔬菜农药残留的检测。
3 降低蔬菜农药残留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宣传,提高菜农安全生产意识
菜农是生产经营的主体,提高他们的安全意识以及农药的基本知识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广播、报纸、电视、宣传车、培训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部等部委局先后发布的相关公告,加强对高毒、剧毒农药、果蔬菜上禁用农药的管理,加大对农药的使用范围及程度等相关知识介绍及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到农药残留的危害,从根本上提高蔬菜的安全生产水平。
3.2 完善农产品农药残留检测控制体系,加强市场检测力度
根据农业标准化的要求,制定农产品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健全检测体系,开展市场残留监测,查处使用农药超标产品,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3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病虫害防治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蔬菜病虫害不单纯的只有化学防治,而是要考虑环境和生态等多种因素,合理配套采用一系列的措施,最终达到防虫治病的目的。比如农业防治、物理防治、机械防治、生物防治等都可以有效的防治病虫害。选择抗病品种、加强肥水等耕作管理、合理种植密度、使用诱虫灯和粘虫板、释放天地或性信息素、人工捕捉害虫等方式防治,农药的使用。
3.4 掌握防治标准,进行适时防治
防治病虫害的危害,首先要了解病虫害的防治标准,每一种病虫害都是达到一定的防治标准时才需要药剂防治。因此要在了解病虫害的成因、主要症状、发展动态、防治环境等,抓住病虫害最敏感、最薄弱的环节进行施药,做到治早治小,才能取得最好的防治效果,不然过早或是过晚都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比如,害虫的防治最好在幼龄期,那个时候害虫耐药性弱,如若防治过迟,害虫不仅对植物才成损害,而且耐药性强,防治效果不好;病害防治一般在初期用药,而杂草一般在杂草苗期面对除草剂最敏感的时候用药,效果比较明显;施药的时间最好选择在气温20~30℃的晴天晚或阴天无风时候施药,在大风天气来临前,不适宜采用喷雾法;在蔬菜收获前停止用药,尤其是茄果类和瓜类蔬菜。
3.5 优化施药方法,掌握喷药技术
使用药剂防治病虫害,必须掌握一定的方法,以达到减少蔬菜农药残留的目的。无论是哪一种农药,都需要掌握施药的浓度或是用药量、施药的次数,根据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情况,进行用药量和施药次数,决不能随意施药,严格按照农药配置标准进行施药,可应用超低容量喷雾技术;注意交替轮换用药,长时间采用一种农药防治一种病虫害,极有可能使虫害产生抗药性,需要经常轮换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防止抗性产生;选用合适的器具也是减少农药残留的有效方法,可以采用小雾滴完成药物的喷洒工作。